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7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篇 |
综合类 | 1篇 |
化学工业 | 6篇 |
机械仪表 | 2篇 |
矿业工程 | 2篇 |
能源动力 | 1篇 |
轻工业 | 68篇 |
石油天然气 | 7篇 |
无线电 | 6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5篇 |
冶金工业 | 1篇 |
自动化技术 | 1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4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微生物发酵剂对四川风羊腿加工进程及产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微生物发酵剂对四川传统风羊腿不同加工阶段及产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风羊腿的水分含量及水分活度(water activity,aw)在风干发酵初期下降较快,后期逐渐平缓;pH值在发酵开始1 周下降较快,成熟后期逐渐回升;NaCl含量逐渐增加,亚硝酸钠残留量逐渐下降;过氧化值、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值和挥发性盐基氮含量逐步上升;添加微生物发酵剂的产品水分含量、aw和pH值变化幅度更大,发酵进程更快,发酵微生物呈现出极为显著的抑制脂肪氧化和降低硝盐(硝酸钠和亚硝酸钠)残留作用,这一作用在腌制和发酵初期就已显现。 相似文献
72.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青藏高原不同地区56种青稞的11个营养品质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为筛选青稞优良种质资源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青稞品种间各个品质指标均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总黄酮含量变异系数最高,为30.05%,直链淀粉含量变异系数最小,为7.86%;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测定的11项指标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在主成分分析时提取了6个公因子,分别为青稞的储能因子、功能活性因子、功能辅助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1.156%。经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得分前十的品种分别是:青永13、藏青148、藏青690、藏青28、青永1476、藏青27、迪庆1号、藏青320、藏青16、藏青85。 相似文献
74.
75.
优选硅铝比为25的Hβ分子筛,以不同种类的Zn盐为前体,采用浸渍法对Hβ分子筛进行改性,制备了不同Zn负载量的Zn/Hβ催化剂,并用于乙醇制丙烯反应。考察了Zn负载量、前体Zn盐种类和反应条件对该催化剂上乙醇制丙烯反应性能的影响。应用XRD、TEM、FTIR、N2等温吸附-脱附和NH3-TPD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Zn/Hβ催化剂上Zn负载量和前体Zn盐种类影响催化剂的织构性质和酸性,进而影响其活性。在500℃、0.1 MPa、乙醇分压23 kPa、重时空速2.8 h-1的条件下,以ZnCl2为前体、Zn负载量为16%(w)的16%Zn/Hβ-C催化剂上的丙烯收率最高(43.4%),这主要归结于该催化剂具有适宜的酸量、酸分布和孔道结构。 相似文献
76.
77.
深层特稠油油藏吞吐后期蒸汽驱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运用油藏工程法,动态分析法、物模、数模等方法,对处于蒸汽吞吐末期的洼38块沙三段油藏进行了蒸汽驱试验的可行性研究。通过该项研究确定蒸汽驱试验的合理开发层系、合理井网井距,并对试验的操作参数进行了优选。根据研究结果实施了6个井组的蒸汽驱试验,并见到了良好的效果。该项研究对同类油藏转换开发方式具有很好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8.
实验研究了不同加工条件下猪血凝胶的持水力和回复性的变化。在分析纯血含量、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及Na Cl含量对猪血凝胶持水力和回复性影响的基础上,以凝胶持水力和回复性的综合评分为优化指标,采用响应面法对热加工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及Na Cl含量对猪血凝胶的持水力和回复性有显著影响(p<0.05),各因素对持水力和回复性综合评分的影响程度依次为Na Cl含量>加热温度>加热时间>纯血含量。对各因素与持水力和回复性的综合评分进行拟合分析,所得拟合模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通过拟合模型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纯血含量86.05%(即血蛋白含量16.66 g/100 m L)、温度95℃、加热时间20 min及Na Cl含量4 g/100 m L,在此条件下的猪血凝胶综合评分最高,综合评分为69.66,持水力为88.21%,回复性值为0.511,具有最佳的凝胶品质。 相似文献
79.
对四川酱香型风干腊肠进行加工及贮藏进程中理化、微生物及风味物质等特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加工及贮藏进程,pH、水分含量和aw值逐步下降,在贮藏阶段趋于稳定,其中pH的下降度比其他类型的腊肠下降度高,又比西式发酵肠下降度低。菌落总数在加工阶段逐步上升,随后也趋于稳定,而乳酸菌群先上升后有所下降。微球菌的变化表现为两阶段,风干发酵期增加至接近104 CFU/g,此后一直保持缓慢上升至105 CFU/g后保持稳定。随风干时间延长,腊肠中游离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EAA)及鲜味氨基酸(DAA)递增。挥发性风味成分测定显示,产品贮藏至30 d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及相对含量最高,烯烃类化合物占比最大,其次是酯类和醇类,而不同加工及贮藏阶段的产品挥发性风味成分、物质种类及含量存在差异。结果分析显示,酱香型风干腊肠呈现特有的浅发酵特性,即使在包装后的贮藏阶段,微生物、风味物成分等指标变化也显示存在一定的后发酵作用,对此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