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6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5篇 |
综合类 | 4篇 |
化学工业 | 12篇 |
金属工艺 | 89篇 |
机械仪表 | 3篇 |
建筑科学 | 1篇 |
矿业工程 | 6篇 |
轻工业 | 5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0篇 |
自动化技术 | 3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4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采用感应熔涂技术在镁合金表面熔涂一层金属铝。运用SEM、EDS、XRD等手段研究了涂层的显微组织,通过测定动电位极化曲线研究了涂层的电化学腐蚀行为。结果表明,涂层与基体形成了扩散白亮带.实现了较好的冶金结合;涂层具有亚共晶组织的特点;大量的Mg17Al12相存在于涂层表面是耐腐蚀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2.
为了研究添加少量Al对反应速度和产物纯度的影响,以Ti/Si/TiC/Al=2:2:3.5:x(x=0,005,0.1,0.15,0.20,0.25)的混合粉末为原料,在1100~1500℃用无压反应烧结方法制备了Ti3SiC2粉末.并用XRD、SEM及EDS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Al能加速Ti3SiC2粉未的合成,产物纯度显著增加,最高产物纯度可达99.37wt%,可以使获得单相Ti3SiC2粉末的烧结温度由1500℃降到1400℃.反应的机理在于Al能脱除体系中残留的氧,并且尽早形成液相,取代部分Si在M3AX2相中的位置,从而加速Ti3SiC2粉末的合成. 相似文献
43.
采用水热法,以NaOH为矿化剂,反应温度为200℃,在不同pH值的条件下合成了纳米Zn(1-x)FexO稀磁半导体材料.通过XRD测试表明当掺杂量x≤0.08时可制备出纯净的具有六方相结构的Zn(1-x)FexO粉体.SEM测试结果表明反应溶液的pH值和掺杂量对颗粒形貌和尺寸有很大的影响.VSM测试研究了室温下不同FE3+掺杂量(x=0.03,0.05,0.08)对材料铁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掺杂量的增加饱和极化强度有明显提高,在室温下具有铁磁性. 相似文献
44.
利用钛板复合+原位反应工艺制备了TiC致密颗粒层增强灰口铸铁基表面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和TiC致密颗粒层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钛板中的钛原子和石墨片中溶解析出的碳原子扩散到冶金结合面形成了TiC,新生成的TiC通过再扩散可以在灰口铸铁表面原位生成一层致密的TiC颗粒层. 对其微观组织观察发现,颗粒尺寸在1~10 μm之间,颗粒形貌呈球状和条状,且颗粒尺寸细小,分布均匀,结构致密. TiC致密颗粒层的形成过程被认为是“扩散-原位反应-扩散”的过程. 相似文献
45.
研究了W/Cu系列触头材料的电弧烧蚀性能。在相同条件下,对粉末冶金W/Cu触头材料及纤维结构的W/Cu触头材料电弧烧蚀性能以及不同直径纤维结构的W/Cu触头材料电弧烧蚀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细纤维结构的W/Cu触头材料抗电弧烧蚀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46.
47.
48.
概述了ZnO纳米线/棒阵列结构的用途、制备原理和方法,重点介绍气相合成法和液相合成法中的几种典型制备ZnO阵列结构方法。展望了ZnO纳米线/棒阵列结构的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9.
教学方法在调节人才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关系到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经管类在校大学生进行开放性问卷调查,以"您最想对课堂教学提的意见"、"改进方法"、"如何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吸收知识的转变"三个问题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感受和看法,以全面了解学生视角的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为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奠定理论基础。结果显示:教学方式、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及学生自身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0.
应力特性对冲击磨损机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在固定正应力磨损条件下研究了切应力对材料表面失效和裂纹萌生位置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冲击角度从90°到45°(τ/σ增加)的变化,亚表层最大剪切应力增加,其位置从亚表层向表面迅速转移。τ/σ的变化不仅影响裂纹萌生及扩展的速度,而且影响裂纹萌生的位置。对冲击磨损表面的微观形貌、失效方式分析表明,随着冲击角度的变化冲击磨损机理表现为两种失效方式,即剥落和微观切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