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1篇
综合类   39篇
化学工业   3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58篇
矿业工程   3篇
轻工业   2篇
水利工程   9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4篇
冶金工业   22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21.
青藏高原的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泛三江并流区是青藏高原地质环境研究和自然资源开发的关键带。全覆盖的调查活动性滑坡、研究发育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泛三江并流区17.9万km2研究区为例,示范了InSAR大数据处理→滑坡解译→变形模式识别→发育规律分析→重点区段剖析的全过程滑坡InSAR调查工作流程和关键技术,获得了研究区中小比例尺的活动性滑坡数据。研究结果表明,(1)现有的SAR数据源、InSAR技术和解译方法可以满足开展大区域中小比例尺活动性滑坡识别的需求,开展全国的滑坡InSAR调查时机已经成熟;(2)设计的“相位共振增强InSAR”技术,针对大冗余SAR观测的快速计算,可以消除大部分不利的干涉条件,突出滑坡的位置、范围和活动强度,有效的完成适合大区域滑坡识别的InSAR数据处理,技术上具有推广的潜力;(3)计算得到滑坡、冰川、冻胀、分散、高差五大类几十种InSAR变形图斑,以此为主要依据,辅助地貌和光学遥感图像解译,同时参考地层岩性、制灾机理、诱发因素,总结出三江并流区活动性滑坡的10类发育地貌位置;(4)共解译活动性滑坡904处,主要分布在金沙江的汪布堆—波罗、松雄、中心绒,怒江的八宿,澜沧江的察雅、囊谦、德钦、黄登水库8个区段;(5)对活动性滑坡影响大的环境要素依次是河流侵蚀、地形坡度、地层岩性、降雨气温,活动构造和地震的影响在空间分布上并不直接显著,地灾与人类活动互馈是本区域滑坡发育的一大特点;(6)InSAR识别结果较全面、客观的反应了滑坡的自然发育规律,加深了对泛三江地区滑坡灾害的认识,但也应该看到,InSAR观测和活动性滑坡的解译具有多解性,制定标准化的InSAR识别工作流程,进行多源数据的融合观测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2.
配流阀作为柱塞泵的关键元件,直接影响柱塞泵的性能技术指标,尤其是高速高压条件下,配流阀的可靠性要求更高。基于概率统计理论与可靠性设计方法研究高速高压微小型轴向柱塞泵的配流阀密封副固有可靠度,并分析关键变量对配流阀固有可靠度的影响规律,进一步通过样机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壳体材料、配流阀环形内外径、弹簧的材料特性、钢丝直径、弹簧中径以及弹簧预紧力对其固有可靠度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3.
岩爆是地下工程一种常见的动力灾害。为了提高岩爆预测精度和探究岩爆参数之间的潜在关系,本文借签一种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SOFM),构建了岩爆烈度分级预测的无监督学习模型。结合国内外岩爆判据,选取围岩最大切应力、单轴抗压强度、单轴抗拉强度、应力系数、脆性系数及弹性能量指数6个参数作为评价指标。将46个典型的岩爆案例输入到竞争层为2×2拓扑结构的SOFM模型中进行训练。结果表明:SOFM模型具有可靠的聚类能力,其正判率为90%;与现有的有监督学习模型进行了比较,验证了本文建立的SOFM模型的优越性;最后,对SOFM聚类结果分析发现,脆性系数对轻微、中等及强岩爆的影响权重均较大,选取的6个评价指标对强岩爆和中等岩爆区分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4.
现有的Hoek-Brown(HB)岩体地下开挖分析模型中,常将通用HB准则(2002版)的扰动因子D取为一固定值,与之不同之处在于将该因子从洞室开挖面至弹塑性分界面按渐进衰减考虑。结合非线性的非关联流动法则,给出了轴对称隧洞的临界支护压力、塑性区半径、应力和位移评价公式,相应的值可通过数值积分法获得。对节理岩体中洞室开挖爆破损伤和应力释放所致的渐变扰动分析,所提模型实质是对围岩塑性区软化问题的描述。算例表明,模型对D进行不同处理,也可得到轴对称隧洞理想塑性和弹脆塑性情况的分析解,为实际工程检验爆破开挖面附近岩体渐变扰动程度提供了理论解参考。  相似文献   
125.
基于多点位移计监测成果的坡体变形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结合工程实例,通过位移–时间过程线、位移–孔深关系曲线以及变形速率图,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析监测成果,并将不同部位仪器的监测成果加以对照,综合分析坡体的变形特征。一般情况下开挖坡体的变形量是随着高程的降低而增大,对于存在软岩夹层的岩石边坡在开挖时坡体的变形会表现出与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特征。实际工程中影响岩体变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需借助地质资料并结合现场施工进度以及巡视结果分析监测成果,掌握坡体变形特征,从而对坡体的稳定状况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126.
基于弹性、软质材料的软体机器人变形能力强、人-机-环境共融性好,在工业、医疗、家庭服务等众多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软体机器人是本体、驱动、感知等高度集成的新型机电一体化智能系统.软体机器人呈现的诸多新特征给机器人领域的制造、驱动、建模、感知及控制等技术带来了全新的挑战.软质材料3D打印技术与装备的快速发展为软体机器人制造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首先,介绍了主流软质材料3D打印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特点,包括熔融沉积成形、直接墨水书写、喷墨打印、光固化成型和选择性激光烧结3D打印技术.然后,针对软体机器人一体化制造发展需求,介绍了多材料3D打印、4D打印、嵌入式3D打印等前沿技术.最后,介绍和分析了国内外基于3D打印技术的软体驱动器和柔性传感器经典案例,结合控制-传感-驱动一体化的类生物结构软体机器人发展需求,预测了未来3D打印技术主要发展趋势与技术挑战.  相似文献   
127.
汶川大地震灾害与灾区重建的岩土工程问题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9  
 2008年5月12日14:28四川省西部龙门山山区发生Ms = 8.0级强震。地震是由龙门山中央断裂逆冲兼走滑产生的,沿300 km长的断裂带造成大量的山体崩塌、滑坡,城镇与村庄房屋坍塌不计其数,厂矿与交通设施严重毁损,并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截至7月11日12时,地震已造成69 197人遇难、18 341人失踪、374 176人受伤。基于震后灾区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在简介龙门山地质条件与断裂构造格局的基础上,从工程角度对地震产生的震害类型和分布,及其与断裂构造的关系等进行初步的总结和归纳,提出灾区重建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以期为灾后重建和相关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8.
邓建辉  黄爱兵 《四川冶金》1998,20(4):50-52,64
研制的大断面75kg/m重型全长热处理钢轨,钢轨热处理硬化层组织为细珠光体,硬化层深度≥15mm,强度σb≥1180MPa,σ0.2≥805MPa,伸长率δs≥10%,在大运量的小半径曲线和重载运输线上铺设使用,综合使用性能优良,使用寿命比U71Mn和U74热轧钢轨延长一倍以上。  相似文献   
129.
邓建辉  颜东 《四川冶金》1993,15(2):50-54
本文主要探讨了含钒微合金钢轨的热处理技术。经实验室试验和热处理工艺试验,探索出了能满足钢种欠速淬火特性和双频感应加热条件下的热处理工艺参数。钢轨轨头热处理层组织为单一细珠光体、屈服强度达1050MPa、抗拉强度达1410MPa、延伸率达12%、常温冲击韧性达32J/cm~2。  相似文献   
130.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泸定县海螺沟景区发生6.8级地震,震中烈度Ⅸ度。相较于2008年汶川8级地震和2013年芦山7级地震,此次地震震级要小,但是地震区为山区,地质灾害发育,造成交通中断、118人死亡或失踪。为探究泸定地震损失情况,作者对泸定县和石棉县的主要地震影响区进行了为期5 d的考察。基于考察成果和区域地质资料,对地质灾害孕育、建筑结构震损和人员伤亡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灾后重建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地质灾害的上盘效应不突出,灾害主要分布于烈度Ⅶ度及其以上地区,规模小,以崩塌或落石和浅层滑坡为主,偶见基岩平面滑动和土体圆弧形滑动。2)地质灾害形式受地质条件控制。泸定县得妥镇以上为干热河谷,山坡卸荷较强,风化程度低,主要灾害形式为落石;得妥镇以下降雨量相对较大,山坡卸荷、风化严重,主要灾害形式为浅层滑坡。3)地质灾害主要出现在山脊、陡缓坡交接部位、侵蚀沟槽两壁,以及公路沿线。工程扰动是地质灾害密集分布和人员伤亡的促发因素。4)建筑结构震损主要出现在Ⅸ度烈度区,以磨西镇的震损最为严重。农村自建房屋和老旧建筑施工质量是影响结构抗震能力的主要问题,灾后重建房屋选址需要考虑场地效应影响。5)在高山峡谷地区,公路边坡加固和建筑结构避开落石影响区是降低地震伤亡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