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15篇
建筑科学   2篇
矿业工程   13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23篇
无线电   6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针对目前缺乏可靠的多载波时分双工-码分多址(TDD-CDMA:Time Division Duplex-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系统下行容量模型的问题,在理论分析多载波TDD-CDMA系统干扰特征,建立了载波间干扰因子等模型的基础上,得出了系统下行极限容量表达式。理论模型表明,多载波TDD-CDMA系统下行容量不仅与采用的载波数、小区内外干扰比以及业务类型等相关,还与载波间干扰大小密切相关。仿真结果表明,理论模型完全正确,采用该模型评估系统下行链路容量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62.
伸展盆地中的褶皱现象是普遍的, 它们可形成重要的油气圈闭。本文根据地震资料研究了濮城构造的成因类型和演化。濮城构造为与深部断裂活动和沙三段盐层有关的褶皱构造, 是典型的正断层断展褶皱。褶皱幅度和沉积厚度分析证明, 该褶皱的主要发育期为沙二段和沙一段沉积期。濮城构造优越的构造位置、良好的封闭条件和匹配的构造形成时间与生排烃时间, 决定了其优越的成油气藏条件, 未来勘探应注意裂缝性油气藏的发现。  相似文献   
63.
东濮凹陷断裂系统及变换构造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分析了东濮凹陷的断裂系统及其活动性,研究了断裂系统内部断层间及断裂系统之间的位移传递方式及相应的变换构造类型。研究结果表明,断层间位移的传递方式有传递式、接力式、消长式和消减式4种类型,分别形成了传递断层和楔状断阶、走向斜坡和地垒凸起、中央斜向背斜、消减斜坡和断鼻等变换构造。东濮凹陷不同时期形成的变换构造,在近东西方向上相互联接形成变换构造带。这些变换构造带在平面上将东濮凹陷分隔成具有不同构造、沉积特征的区段;在垂向上,不同时期形成的变换构造发生叠加、改造和迁移,从而对沉积起控制作用,有利于隐蔽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64.
通过调查研究,采取室内回填矸石及新鲜矸石进行物理力学性质、化学成分、吸水性、风化崩解性、膨胀性及击实试验比较分析,得出煤矸石膨胀是引起房屋开裂的一个主导因素,这对于以后对煤矸石的利用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5.
葡萄花油层是松辽盆地WX油田重要的含油层系之一,该油层砂体层数多、厚度小(1~2 m);局部井间距较大,井间沉积相变快,砂体展布特征复杂,精细地刻画油层段各小层沉积微相特征难度大,目前砂体叠置模式尚未建立。为此,以测井、录井和三维地震数据为基础,采用优化的随机森林算法和数据挖掘技术建立沉积微相概率预测模型;再通过机器学习和模糊判别方法分别识别WX油田东北部姚家组葡萄花油层各小层的沉积微相类型;最终建立四种砂体叠置模式,即平面连接式、平面分隔式、垂向接触式和垂向分离式。通过钻井验证,该技术具较高的储层预测精度,对于河道沉积微相,样本井的准确率平均值可达88.8%,各小层(除PI11和PI3外)检验井预测准确率均可达80.0%以上。精细刻画的沉积微相和建立的砂体叠置模式可为后期储层综合评价、开发方案优化、调整和井位合理部署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