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5篇
机械仪表   6篇
建筑科学   8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21篇
水利工程   12篇
石油天然气   10篇
无线电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6篇
冶金工业   7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41.
应用PVP提高黄酒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明了黄酒稳定性及其冷混浊的含义。探讨了应用聚乙烯此吡咯烷酮(PVP)提高黄酒稳定性及消除其冷混浊的机理。提出了PVP与单宁作用的定量关系,确定了方法的最佳工艺条件。应用该方法可将一年酒龄的黄酒稳定期提高至一年左右,并消除了冷混浊。  相似文献   
42.
以致密刚玉、碳化硅等为主要原料,以w(SiO2)=99.9%的亚微米SiO2粉体(d50=0.242μm)为结合剂,制备了一种新型无水泥铁沟浇注料。研究了亚微米SiO2粉体加入量(质量分数分别为3%、4%、5%、6%、7%、8%、9%)对其性能的影响,并从亚微米SiO2粉体的粒度分布、红外光谱等角度,分析探讨了亚微米SiO2粉体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亚微米SiO2粉体可以单独作为铁沟浇注料的结合剂制备出无水泥铁沟浇注料;2)相比传统铁沟浇注料,无水泥铁沟浇注料在加水量、高温抗折强度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亚微米SiO2粉体的最佳加入量为4%~6%(w)。  相似文献   
43.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法测定白酒中铅、锰含量,采用将样品低温浓缩蒸发近干后以稀硝酸定容的方法进行前处理,采用外标法定量,线性相关系数R2> 0.9990,能力验证实验室间|Z| ≤2.利用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白酒中甲醇和杂醇油含量,采用HP-INNOWAX毛细管柱和氢火焰检测器,外标法定量,能力验证实验室间|Z| ≤2.以上2种检测方法的测定结果均通过由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统一组织的能力验证,可以用于测定白酒中铅、锰、甲醇、杂醇油含量,且具有准确、简便、快速的优点.  相似文献   
44.
本文介绍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学邯钢,抓管理,开展能源分析,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45.
以小米膳食纤维为对象,研究蒸煮对其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采用酶法提取蒸煮和未蒸煮的小米不溶性膳食纤维(IDF)和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并比较样品的膨胀力(SC)、持水力(WHC)、持油力(OHC)、胆固醇和亚硝酸盐吸附能力等功能特性。结果表明,蒸煮后的不溶性膳食纤维(C-IDF)表面孔洞增多,褶皱明显,结构更为松散,蒸煮后的可溶性膳食纤维(C-SDF)的表面出现较大的团聚体,相互堆积形成紧密相连的组织;傅里叶红外光谱表明C-IDF和C-SDF均具有典型的多糖红外光谱特征,C-IDF的吸收峰强度增加、而C-SDF的吸收峰强度减弱;X射线衍射表明C-IDF和C-SDF结晶区被破坏,晶体结构由有序向无序转变;C-IDF和C-SDF的粒径分布峰宽度变小,峰值升高,C-IDF体积平均径减小,C-SDF体积平均径增加;热特性表明C-IDF和C-SDF热稳定性升高。与IDF相比,C-IDF的SC、WHC、OHC、胃环境胆固醇吸附量、胃环境和肠环境亚硝酸盐吸附量分别升高了9.3%、17.2%、26.9%、10.7%、2.8%、3.7%;与SDF相比,C-SDF的SC、胃环境和肠环境亚...  相似文献   
46.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不同质量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3种真菌毒素含量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3种真菌毒素含量与生霉粒含量和杂质含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玉米中3种真菌毒素含量并没有呈现同时增加或降低的趋势;新玉米中3种真菌毒素远低于储藏3个月后的陈玉米;东北玉米中3种真菌毒素含量均明显低于山东玉米。  相似文献   
47.
利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玉米淀粉的硫酸水解浓度、微细化玉米淀粉的添加量和大豆油的添加比例对Pickering乳液的乳化能力和贮藏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硫酸浓度为4.5mol/L(微细化玉米淀粉的添加量和大豆油的添加比例分别为0.6g和20%)、微细化玉米淀粉添加量为0.6g(硫酸浓度和大豆油的添加比例分别为4mol/L和20%)和大豆油的添加比例为20%(硫酸浓度和微细化玉米淀粉添加量分别为4mol/L和0.6g)条件下制备的三种Pickering乳液的乳化能力和贮藏稳定性较好,均表现出贮藏0d时乳化指数为100%,在贮藏1d的过程中乳液的乳化指数显著降低。随后6d的贮藏期内,乳液自身达到稳定状态,乳化指数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此外,贮藏期为1d时三种Pickering乳液的乳化指数分别为76.89%、68.43%和68.60%。最后在单因素基础上制备Pickering乳液并研究其对β-胡萝卜素的荷载能力以及荷载稳定性,结果表明乳液对β-胡萝卜素的荷载率为64.15%,贮藏1 d后显著降低为45.17%,随后6d贮藏期内能够保持稳定的荷载率,表明荷载稳定性很好。  相似文献   
48.
复合热泡沫体系驱油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复合热泡沫体系驱油是聚合物驱之后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项重要接替技术。该体系具有泡沫驱油和热力采油的优点,又具有一定二氧化碳和氮气驱油的作用。实验选择HY-3表面活性剂为发泡剂,热烟道气为发泡气体,羧甲基纤维素纳为稳泡剂。实验结果表明,起泡体系与烟道气同时注入方式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好于交替注入效果;随着复合热泡沫段塞的增大,驱替压差和泡沫驱采收率随之增加,优化出的泡沫段塞为0.6PV;复合热泡沫体系加入稳泡剂后,增加了复合热泡沫的强度,原油采收率的提高幅度增加;聚合物驱后,复合热泡沫体系驱提高采收率的幅度随温度的提高而增加,高温条件下,复合热泡沫驱油提高采收率达到16.29%。  相似文献   
49.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粒度分布、吸附能力等指标对复合物进行表征;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y,DSC)和水溶性分析其稳定性;通过自由基清除能力及体外模拟胃液(SGF)和肠液(SIF)环境研究其释放特性。比较SEM、FTIR结果,可以看出姜黄素被吸附在多孔中并表现为化学吸附。姜黄素以不同的质量比进行吸附,0.4wt%的负载量实现了最高的吸附能力(3.67 mg/g),吸附后样品呈淡黄色,水溶性大大提高,保留大部分抗氧化能力,体外SGF和SIF中表明具有缓释效果。该研究成功制备马铃薯多孔淀粉-姜黄素复合物,且有望扩大姜黄素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0.
为探究面包加工发酵和焙烤过程中小麦淀粉理化和结构特性的变化,该研究选用甘肃省清水县兰天45高筋小麦粉加工面包,提取面团发酵和面包焙烤环节不同时段的小麦淀粉并对其理化和结构特性进行测定与表征。结果表明,面团发酵不同时段淀粉的颗粒形貌和结晶类型保持不变,淀粉分子的相对结晶度、有序度及双螺旋度分别从39.77%、1.19和1.14升高到47.85%、1.28和1.23。在面包焙烤环节的不同时段,随着焙烤时间的延长淀粉颗粒逐渐崩塌,颗粒之间相互黏连逐渐形成片状结构,淀粉平均体积径D[4,3]值由16.49μm显著增大至22.63μm,淀粉分子相对结晶度由47.85%降低到25.28%,淀粉的热稳定性升高。红外光谱表明发酵和焙烤过程均不改变淀粉分子的官能团。该研究表明小麦淀粉的理化和结构特性在面团发酵和面包焙烤的不同时段会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影响面包的最终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