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2篇
电工技术   46篇
综合类   30篇
化学工业   47篇
金属工艺   5篇
机械仪表   24篇
建筑科学   39篇
矿业工程   44篇
能源动力   7篇
轻工业   23篇
水利工程   12篇
石油天然气   40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1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6篇
冶金工业   25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4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对电解锰中性和酸性浸出液中的锰渣进行粒度组成、Zeta电位和润湿性的分析,了解到中性和酸性浸出液中的锰渣粒度小,Zeta电位较大,锰渣表面亲水,导致了浸出液难沉降的特性。因此选择硫酸铝、聚氯化铝和阳离子1500万、阴离子2100万、非离子1500万聚丙烯酰胺5种药剂作为助沉剂,进行中性和酸性浸出液的沉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浸出液中加入硫酸铝和聚氯化铝,效果不明显,加入聚丙烯酰胺,沉降速度明显提升,上清液吸光度增大。在3种聚丙烯酰胺中,阳离子和非离子聚丙烯酰胺效果最好,所以阳离子和非离子聚丙烯酰胺可以作为电解锰浸出液的助沉剂。  相似文献   
152.
针对黄金矿山尾矿库氰渣淋溶的低质量浓度含氰废水,采用OOT/OCT—BAF联合工艺进行处理。其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总氰化合物为64.45 mg/L、硫氰酸盐为22.74 mg/L、COD为76.58 mg/L、铜为72.48 mg/L的条件下,当臭氧投加量为250 mg/L、臭氧投加量分流比为2∶1、BAF的废水停留时间为20 min、气水比为3∶1时,出水总氰化合物为0.02 mg/L、硫氰酸盐完全去除、COD为5.43 mg/L、铜为0.32 mg/L、氨氮为0.79 mg/L,出水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  相似文献   
153.
Climate change is causing a wide range of impacts on human health worldwide. Sea level rise increases risk of flood, reduces arable land and crop yields and endangers drinking water by salin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water availability are negatively affected by climate change. Developing countries or poorer people are mostly vulnerable to climate change because their lives are usually heavily rely on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ir resources to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such as finances or infrastructures are very limited  相似文献   
154.
基于ETM+多光谱数据,在西藏自治区别惹则错北部区域开展了遥感找矿潜力分析。首先在研究区内开展了遥感矿产地质特征解译与遥感蚀变信息提取工作,然后通过类比多龙斑岩型大型铜矿成矿规律和遥感矿产地质特征,提取了研究区内的遥感找矿要素,最后圈定了8个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55.
地震多属性融合技术的基础是多谱成像原理。文中利用地震多属性融合技术探讨了洪浩尔舒特凹陷阿尔善组和腾-段的沉积特征及其地震反射特征,分别选取均方根振幅、能量加权瞬时频率及相似性三种相互独立的属性对腾-段下部地层切片进行属性融合,属性融合后所蕴含的地质信息更全面,其中具有相同颜色的平面单元称为"同相块",代表具有相近的均方根振幅、能量加权瞬时频率及相似性的组合。相对于传统的单-地震属性解释技术,地震多属性融合技术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沉积体的地震信息,对同相块的追踪可以准确地确定沉积相的平面展布范围,从而准确描述了洪浩尔舒特凹陷腾-段下部地层的沉积相展布特征。分析表明:在腾-段下部地层沉积时期,在凹陷陡坡侧主要发育滑塌堆积扇相、扇三角洲平原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缓坡侧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及滨浅湖—半深湖相;洼槽区主要发育滨浅湖—半深湖相、湖底扇相、水下扇相;滑塌堆积扇为腾-段下部地层的有利储集相带。  相似文献   
156.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简称"两化融合")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部署,也是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扣合点。为应对我国两化融合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综合集成"尚未突破等共性问题,缓解两化融合发展中关键技术、产品受制于人的局面,从顶层设计入手提出两化融合通用参考架构,系统描绘了两化融合的关键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产业界深入认识和有效推进两化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两化融合通用参考架构,进一步构建了两化融合标准体系,给出了标准建设路径及重点,提出了以标准引领推进两化融合的对策建议,阐明了对产业界以标准化为路径协同推进技术与产品创新、解决方案研制和制造业新模式推广,加速实现创新发展等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7.
煤层气主要成分为甲烷(CH4),其主要以吸附态形式存在于煤层中。明确煤体理化性质和煤体孔隙结构及CH4吸附性能间构效关系,对于高效开采CH4资源至为关键。为此,本文阐明了煤体理化性质对其孔隙结构和CH4吸附性能的作用规律,并指出了后续研究趋势。分析表明:煤体微孔结构和其CH4吸附容量之间呈正线性相关性;煤体介/大孔主要影响CH4在煤层内部的吸附/扩散速率。具有墨水瓶形孔或富含镜质体的煤体通常具有较强CH4吸附性能。煤中矿物质和水分对煤体吸附性能产生不利影响。煤中小分子有机物的抽提能够提高煤体孔隙表面积和孔容积,进而提升煤体吸附性能。为了深入研究煤体理化性质及其吸附性能的作用规律,后续需开展以下工作:研究煤体孔隙结构参数和煤体吸附/解吸性能之间的耦合作用关系;利用多重分形理论精确揭示煤体内复杂的孔隙结构信息;优化并建立考虑煤体非均质性的BET和BJH等孔隙结构参数计算模型;以煤基质表面含氧官能团在煤体孔隙内部的赋存空间为切入点,阐明煤体官能团和孔隙结构对其CH4吸附性能的协同作用规律;从理论模拟和实验科学入手,阐明煤层中水分对煤体孔隙结构的影响;建立更为科学的含水煤体吸附性能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58.
某金矿氰化提金过程产生的氰化贫液中总氰化合物质量浓度3 303.5 mg/L,硫氰酸盐质量浓度3 855.0 mg/L,铜质量浓度1 527.2 mg/L,试验确定了采用酸化吹脱-碱液吸收法去除影响选矿指标的铜离子并回收氰化物的可行性,优化了酸化吹脱法的工艺条件。在最佳试验条件下,氰化贫液中总氰化合物去除率达99.06%,铜去除率98.65%,氰化物回收率78.00%,处理后的溶液进行氰化浸出试验,效果较好,即返回液对氰化浸出过程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9.
地面煤层气抽采效果评价指标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面煤层气抽采是煤层气开发普遍采用的方式,主要以地面垂直井方式为主。建立地面煤层气抽采效果评价指标,有利于同一地区不同地面煤层气井、不同地区的抽采效果比较,也可为国内外抽采效果评价、不同抽采工艺效果比较提供参考手段。目前国内外地面煤层气抽采效果的评价及指标还不完善。本文通过收集晋城成庄区块主要煤层的储层参数和生产数据,采用新型储层模拟软件CBM-SIM进行不同井间距的产能预测,由此探讨地面煤层气抽采效果的有效评价指标。研究表明,评价指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储层特征,主要包括气含量和储层压力;一类是煤层气资源特征,主要包括累计产气量、采收率、日最高产气量、稳产期日均产气量。  相似文献   
160.
煤表面与CH4,CO2相互作用的量子化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研究了煤表面与CH4,CO2分子间的作用能,发现二者在煤表面的吸附都属于物理吸附,且煤表面对CO2分子的吸附势阱远大于对CH4分子吸附势阱,说明CO2在煤表面的吸附更稳定,从而在微观上解释了煤对CO2吸附能力大于对CH4的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