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686篇 |
免费 | 1605篇 |
国内免费 | 1220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215篇 |
综合类 | 1795篇 |
化学工业 | 1815篇 |
金属工艺 | 1085篇 |
机械仪表 | 981篇 |
建筑科学 | 1002篇 |
矿业工程 | 626篇 |
能源动力 | 343篇 |
轻工业 | 1552篇 |
水利工程 | 474篇 |
石油天然气 | 637篇 |
武器工业 | 225篇 |
无线电 | 1566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258篇 |
冶金工业 | 612篇 |
原子能技术 | 200篇 |
自动化技术 | 21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6篇 |
2023年 | 202篇 |
2022年 | 592篇 |
2021年 | 686篇 |
2020年 | 537篇 |
2019年 | 325篇 |
2018年 | 360篇 |
2017年 | 449篇 |
2016年 | 359篇 |
2015年 | 603篇 |
2014年 | 818篇 |
2013年 | 1032篇 |
2012年 | 1211篇 |
2011年 | 1211篇 |
2010年 | 1154篇 |
2009年 | 1145篇 |
2008年 | 1137篇 |
2007年 | 1193篇 |
2006年 | 1066篇 |
2005年 | 856篇 |
2004年 | 701篇 |
2003年 | 458篇 |
2002年 | 442篇 |
2001年 | 399篇 |
2000年 | 273篇 |
1999年 | 92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4篇 |
1959年 | 4篇 |
195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对传统驱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建立裂缝-基质模型以模拟裂缝性油藏。应用该模型开展CO_2混相连续注入和吞吐实验,研究CO_2混相注入提高裂缝性油藏采收率特征,并测试产出原油组分,据此分析不同连续注气时间下基质原油产出机理。结果表明,CO_2混相连续注入很难显著提高裂缝-基质模型原油采收率,基质长度为10.0 cm时采收率仅为18.2%,长度为20.0 cm时采收率降至14.1%。原油组分测试结果表明:CO_2注入初期(0~8 h),产出原油组分基本不变,溶解膨胀为主要产油机理,是主要出油阶段;注气后期(8~40 h),产出原油组分明显变化,萃取为主要产油机理,但产油量较少。CO_2吞吐可在连续注气基础上大幅提高采收率72.8%~73.9%;但吞吐效果受生产压差影响,当生产压差为5 MPa时,累积采收率仅为7.9%~12.4%;当生产压差增至20 MPa时,累积采收率最高可达73.9%。 相似文献
102.
分析了TEA CO2激光器和差分吸收雷达的工作原理,研制了一种新型双通道放电激励折叠腔TEA CO2激光器.详细分析了折叠腔TEA CO2激光器的结构及其设计特点.对影响气体快放电过程的各种因素,如储能电容与峰值电容的比值、工作气压、充放电电感及输入电压的范围等进行了实验研究,确定了充放电谐振回路的最佳参数,实现了双通道的稳定辉光放电.对激光器输出能量与激励电压、混合气体工作气压等参数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最大输出能量约为722 mJ. 相似文献
103.
104.
为了解决部分油井无法单管输送的问题,采用PIPESIM模拟软件对不同含水率、不同集输半径和不同产液量油井的集输管线进行计算分析,同时结合各油田单管集输设计经验,得出中质原油站外系统单管集油工艺改造的技术界限,而对于达不到技术界限的油井,可以通过辅助措施实现单管集油,通过对比电磁加热器、空气源热泵、管道内置电伴热、井口气电加热器、油井保温隔热油管、地热、太阳能光热技术及井口加药等单管辅助措施的原理及工艺特点,最终确定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辅助单管集输措施,为油田站外单管集输工艺选择和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5.
碳酸盐岩油藏常规酸化技术在生产过程中易出现水锁、腐蚀管柱、井筒结垢等现象,导致储层受损,储层产能降低。针对这一问题,以乙二胺四乙酸(EDTA)和聚丙烯酸(PAA)为主要成分,加入少量Na2SO3,经去离子水融合过滤,120℃脱水研磨粉碎,500℃焙烧活化制得中性螯合体系,并对中性螯合体系的溶蚀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体系对Ca2+无机堵塞物具有良好的溶蚀性,常温下24 h内的溶蚀率可达95%;对N80级钢材具有较好的缓蚀性,在90℃下静置12 h的腐蚀速率最大值为4.45 g/(m2·h);对天然碳酸盐岩心的平均溶蚀率大于70%。基于抑制金属离子二次沉淀、改善渗透率,中性螯合体系对油套管的腐蚀伤害较低,可清除地层内无机盐垢,无需返排,不会对地层产生二次伤害,适用于清除含碳酸盐垢的油井。 相似文献
106.
针对实际工程条件,创新性地设计一种全新吸力筒形式,并借助SACS软件构建综合考虑土壤影响的吸力筒导管架风机模型。在极端工况下,详细分析该结构的性能。结果表明,在外部极端载荷作用下,导管架结构可满足工程要求,确保结构的整体稳定。采用Abaqus软件对过渡段和吸力筒部分强度进行精确校核,计算结果表明两者的强度均满足设计和使用需求,具备足够的承载潜力和稳定性。分析表明新设计的吸力筒在复杂工程背景下表现出色,为类似工程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可靠参考依据,同时也丰富海上风电吸力桶基础的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7.
高含水老油田目前主要采用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技术进行控水稳产,但效果并不理想,为了解决普通聚合
物微球与孔喉匹配性差、封堵能力有限的技术问题,本文研制了自聚集型聚合物微球NEPU-WMJ 与
NEPU-NMJ,通过高速冷冻离心机、光学显微镜对微球的物化性能进行评价,通过长填砂管驱替及双管并联法研
究了微球孔喉配伍性、剖面改善效果和驱油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NMKY、NM、WM与YHM微球,自聚
集型聚合物微球NEPU-WMJ 与NEPU-NMJ 的膨胀性能、长期稳定性能较好,在120 ℃下老化4~6 d 后,
NEPU-WMJ 的平均粒径从2.57 μm 增至44 μm,NEPU-NMJ 的平均粒径从0.08 μm 增至89 μm;在120 ℃下
NEPU-WMJ可维持30 d 左右稳定,NEPU-NMJ则超过90 d 依然稳定。自聚集型聚合物微球在渗透率100×10-3~
1000×10-3 μm2的岩心中均可实现深部运移,剖面改善能力强。在温度为95 ℃、渗透率级差为5 和40 的条件下,
有效提高总采收率24%以上。在高温环境下,微球的自聚集作用可有效封堵大孔道,启动低渗层,实现微观调
驱,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108.
109.
制作压力传感器时,在二氧化硅层上淀积多晶硅膜,既可利用优良的机械特性,又可保证压敏电阻与衬底间具有良好的绝缘性,由此可大大提高器件的温度特性。介绍了一种多晶硅压力传感器的原理和设计。实验结果表明,这类传感器具有灵敏度好,精度高等特点,电路工作范围为0-250℃,且具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0.
纳米-膜结构新型水基钻井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纳米技术与钻井液技术相结合的角度出发,通过在水基钻井液中添加纳米复合型抗高温降滤失剂NC(两亲性嵌段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优化设计出了具有优良降滤失性能及高膜效率的纳米-膜结构新型水基钻井液。性能评价和膜效率测试结果表明,优选出的NC加量为1%的纳米-膜结构新型水基钻井液在220℃高温下具有优良的降滤失性和抑制性能,能抗2%NaCl或0.5%CaCl2的污染,模效率为78.2%。借助SEM从微观角度探讨了纳米复合型抗高温降滤失剂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