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724篇
  免费   6188篇
  国内免费   4322篇
电工技术   4953篇
综合类   6157篇
化学工业   7042篇
金属工艺   3757篇
机械仪表   3858篇
建筑科学   3809篇
矿业工程   2625篇
能源动力   1561篇
轻工业   6070篇
水利工程   1695篇
石油天然气   2134篇
武器工业   968篇
无线电   5252篇
一般工业技术   4371篇
冶金工业   2271篇
原子能技术   967篇
自动化技术   7744篇
  2024年   333篇
  2023年   976篇
  2022年   2221篇
  2021年   2759篇
  2020年   1996篇
  2019年   1330篇
  2018年   1529篇
  2017年   1749篇
  2016年   1461篇
  2015年   2404篇
  2014年   3126篇
  2013年   3700篇
  2012年   4602篇
  2011年   4621篇
  2010年   4555篇
  2009年   4330篇
  2008年   4497篇
  2007年   4324篇
  2006年   3647篇
  2005年   3031篇
  2004年   2301篇
  2003年   1497篇
  2002年   1298篇
  2001年   1214篇
  2000年   910篇
  1999年   333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5篇
  1967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10篇
  1951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稠油油藏资源量巨大,但其高孔、高渗、黏土矿物发育的地质特征,使得储层在钻井过程中极易遭受工作液滤失而带来各种严重的储层伤害问题.认清储层敏感性矿物类型和潜在损害特征是保护稠油油藏的基础.通过分析得知,该储层具有黏土矿物含量高及类型丰富的特征.在室内进行的敏感性损害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储层具有弱-中偏弱的速敏和强的水敏,毛细管自吸实验结果表明,储层具有较强的吸水趋势,应防止钻井过程中因毛细管自吸带来的水相圈闭损害.该研究为钻井过程中因毛细管自吸带来的水相圈闭损害的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2.
油藏工程的物质平衡方法不需要考虑储层内部的复杂结构,仅根据储层内压力变化和累计注、采量就可以计算出缝洞单元的储量,运用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储层内压力的变化。针对塔河油田实施的注水替油这种特殊开采方式,根据注水阶段的注入量和井口压力的响应特征,由井口压力折算井底流压,再根据井底流压变化计算地层压力的变化,从而计算出注采单元的单井控制储量。同时,分析该方法的参数及计算结果的适用范围和可能产生的误差,研究结果为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量计算找到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993.
柴达木盆地英东油田N22和N21砂岩储层具有层数多、单层厚度薄、粒度细的特点,油气分布与储层性质密切相关。根据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X射线衍射等资料,对英东油田碎屑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作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储层主要为细—粉粒岩屑长石砂岩,成分成熟度中等,结构成熟度高,杂基含量低,胶结物以方解石为主,含量中等,成岩作用整体较弱。②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占绝对优势,含少量溶蚀孔及粒内裂隙孔,孔隙结构类型主要为中孔-中喉型、大孔-中喉型和大孔-粗喉型。③埋藏浅是研究区优质储层发育的重要前提,沉积微相、原始组构及胶结物含量控制着储层物性差异;压实作用是储层减孔的主控因素,其次为方解石胶结作用。④研究区储层可划分为4类,其中Ⅰ类、Ⅱ类和Ⅲ类储层为有效储层,Ⅳ类储层为无效储层或需要利用改造措施加以改造的储层。根据该区储层特征总结出"有砂即储"的规律,并指出其油气勘探的重点在于寻找有利相带及砂体。  相似文献   
994.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深层油气成藏期及其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埋藏深度3500m以下深层是成熟勘探区重要的油气勘探潜在领域,其油气成藏控制因素与中浅层有诸多不同之处。对东营北带胜坨地区沙四段9口井50块样品的有机和无机包裹体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成熟勘探区深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沙四段发生过2期油气成藏:第一期发生在距今39~31.9Ma(对应沙三中段到东营组沉积时期),主要为发浅黄色荧光的成熟油充注;第二期发生在距今13~0Ma(对应馆陶中后期至今),主要为发蓝白色荧光的高成熟度油充注。油包裹体内的原油密度随埋深的增加呈降低趋势,这可能与地质历史时期多套源岩生成的不同成熟度原油由深部向浅层多期次运移充注和深部高温油藏内的原油再度裂解或气侵有关。储层物性分析结果显示:深部储层物性变差,油气的临界充注条件也变差;通过恢复该区古流体势,探讨了两期油气充注过程中的有利油气聚集区,建立了深层油气沿断层垂向运聚及沿连通砂体侧向运聚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995.
上扬子地台北缘古生界海相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上扬子地台北缘古生代广泛沉积了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和泥质岩。通过对16条沉积剖面系统采样,结合样品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认为该区有效烃源岩主要发育在下二叠统、下志留统下部、上奥陶统和下寒武统地层中;烃源岩以I型、Ⅱ 型为主,生烃能力较强,未丧失生气能力。综合评价认为下寒武统及下二叠统是区内的主力烃源岩;下志留统下部及上奥陶统在局部地区可能存在有利的烃源岩发育层段。  相似文献   
996.
 采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制备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键合硅胶进行了表征,并将其作为液相色谱固定相,以V(Methanol)/V(H2O)= 10/90、水、模拟地层水分别作为流动相,测定了不同碳数的直链烷基对位取代苯磺酸钠在该固定相上的色谱保留参数,并对苯磺酸钠表面活性剂和固载聚丙烯酰胺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直链烷基对位取代苯磺酸钠表面活性剂和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的作用强弱及其构象变化的大小均随取代基碳数的增加而增加,随环境亲油性的增强而减小。  相似文献   
997.
低渗透油藏主要开发技术是在强化地质认识基础上,以酸化压裂、完善井网、细分开采、丛式井配套为主的水驱技术,由于天然裂缝发育,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呈现出油井产水快速上升、产能下降、供液能力差、低产低效的局面.为改变这种局面,对延长油田唐80区从54井组微生物调驱进行室内评价研究.微生物采油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技术,是油田开发后期一种重要的提高采收率技术.针对井组油藏的特点, 根据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路线,对菌种进行筛选及评价,对初步筛选的2种微生物菌种在室内进行了基本性能评价,并进行微生物菌液物理模拟实验,综合评价和研究驱油技术提高采收率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微生物对该类油藏进行调剖驱油,能明显改善注采状况,对区块起到降水增油的作用.为更好地在低渗透性油田应用微生物采油技术,提供了经验和依据.  相似文献   
998.
本文以三轴稳定充液航天器为研究背景,在其进行姿态机动控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外部未知干扰、参数不确定、执行器故障和控制输入饱和等因素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固定时间终端滑模控制策略.动力学建模过程中,利用粘性球摆等效力学模型模拟液体燃料小幅晃动,通过拉格朗日方程推导出航天器的耦合动力学模型.姿态控制器设计过程中,首先构造固定时间...  相似文献   
999.
致密低渗气藏储层应力敏感性及其对单井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采用变出口端回压应力敏感实验方法,具体实测了大牛地致密低渗气藏储集层岩样不同驱替压差下的渗透率,根据实测的结果回归出大牛地致密低渗气藏储集层应力敏感性的幂函数关系式,总结了储层渗透率随气藏压力的变化规律。在考虑储集层应力敏感影响的情况下,推导出新的产能方程,计算了渗透率变化对单井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大牛地致密低渗气藏储集层应力敏感性在30%-70%之间,在考虑储集层应力敏感性的条件下,气藏单井产能降低,平均绝对无阻流量是渗透率为常数时的76.49%。  相似文献   
1000.
地表及近地表地质体岩性的纵横向变化是需要对不同波长进行静校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复杂地区的地震勘探中进行常规静校正时,由于受地震微测井或小折射控制点数量的限制,加之相邻控制点之间的岩性变化,致使深度、速度关系差异较大,有时无法准确地建立地表及近地表速度—深度模型,甚至不能求取准确的静校正量。采用瞬变电磁法(TransientElectromagneticMethod),通过连续观测,可以获得地震勘探区地表及近地表结构的电性剖面,利用岩性与电性的关系,建立地表及近地表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部署地震微测井或小折射控制点以获取相应的深度、速度数据,从而建立地表及近地表速度—深度模型,可以求取准确的静校正量。这种以表层地质模型为基础建立的地球物理速度—深度模型,其静校正量的求取具有唯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