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8篇
  免费   203篇
  国内免费   139篇
电工技术   96篇
综合类   139篇
化学工业   163篇
金属工艺   118篇
机械仪表   43篇
建筑科学   71篇
矿业工程   137篇
能源动力   47篇
轻工业   46篇
水利工程   37篇
石油天然气   24篇
武器工业   7篇
无线电   139篇
一般工业技术   69篇
冶金工业   52篇
原子能技术   4篇
自动化技术   168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157篇
  2001年   140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发电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力电子设备应用于发电单元,导致电网中出现了频率为次同步的间谐波.在对这类低频间谐波进行参数估计时,由于受负频率影响,现有的离散频谱校正方法存在较大的误差.为提高其频谱分析精度,文章在IEC 61000-4-7推荐的测量环境下,提出了一种计及负频率影响的离散频谱校正方法.根据...  相似文献   
122.
食源性微生物污染物分布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所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纳米酶是新一代人工合成酶,因其既具备纳米材料的比表面积大、活性位点多、吸附能力强等特点,又兼具天然酶的高催化性能,并且还有稳定性高、易于表面修饰、生物兼容性好等诸多优点,使得其在杀菌抗炎、环境治理、分析检测、绿色合成等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利用比色,拉曼,电化学等多种传感测试手段,结合纳米酶的高催化性能,可将微弱的检测信号放大,从而实现低含量组分的现场快速测定。随着人们对纳米酶催化性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功能性纳米酶被相继开发,必将带动高效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纳米酶的食源性微生物的传感策略的最新进展,着重于不同类型纳米酶的检测机制以及在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其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为基于纳米酶的食源性微生物传感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为相关技术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3.
采用准原位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滑移迹线法和晶内取向轴法(IGMA)研究了轧制退火态Mg-Nd合金板材在室温(RT)和-150℃深冷(CT)条件下沿轧制方向压缩变形过程中的变形行为。结果表明:变形温度不影响孪生模式,但会显著影响孪生形核率以及滑移模式。相比于RT压缩,经相同的压缩变形(4%),CT压缩显著增大了样品变形过程中的局部应力,导致孪晶形核率提高了约10%,孪晶界总长度提高了约8%,并促进了非基面滑移,其比例由RT压缩时的45.5%增加至CT压缩的65.9%;此外,低温抑制了压缩变形过程中的基面滑移,其比例由RT压缩的54.5%降低至CT的34.1%。  相似文献   
124.
针对离散事件系统模型难以建立的大型实际系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故障诊断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主动学习的故障诊断方法。首先,为获取到的系统事件日志添加正常/故障标签,并将日志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提出一种基于抽象技术的迭代算法提取训练集中日志的故障特征样本。然后,通过故障特征样本构造初始故障识别器,并利用测试集中的日志检验识别器的准确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故障诊断算法使得模型未知下诊断精度更高。最后,实例说明系统模型未知下故障诊断算法的应用。与现有研究相比,提出的方法可以在系统模型未知下进行故障诊断且算法复杂度为多项式,诊断精度更高,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125.
现实生活中的图像大多具有多种标签属性。对于多标签图像,理想情况下检索到的图像应该按照与查询图像相似程度降序排列,即与查询图像共享的标签数量依次递减。然而,大多数哈希算法主要针对单标签图像检索而设计的,而且现有用于多标签图像检索的深度监督哈希算法忽略了哈希码的排序性能且没有充分地利用标签类别信息。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性能感知排序的深度监督哈希方法(deep supervised hashing with performance-aware ranking,PRDH),它能够有效地感知和优化模型的性能,改善多标签图像检索的效果。在哈希学习部分,设计了一种排序优化损失函数,以改善哈希码的排序性能;同时,还加入了一种空间划分损失函数,将具有不同数量的共享标签的图像划分到相应的汉明空间中;为了充分地利用标签信息,还鲜明地提出将预测标签用于检索阶段的汉明距离计算,并设计了一种用于多标签分类的损失函数,以实现对汉明距离排序的监督与优化。在三个多标签基准数据集上进行的大量检索实验结果表明,PRDH的各项评估指标均优于现有先进的深度哈希方法。  相似文献   
126.
以硫酸盐还原剩余污泥(sulfate reducing sludge, SRS)作为生物质原料,在500 ℃限氧条件下制备生物炭材料(SBC-500)。并以某污水处理厂污泥浓缩池中的厌氧污泥制备的生物炭(BC-500)作为对照,通过SEM、XRD、FTIR及BET对两种生物炭进行表征分析,并对比不同材料对Cr(Ⅵ)的去除能力。结果表明:相较于BC-500,SBC-500在产率、灰分及孔容方面具有优势,其BET比表面积为17.90 m2/g,明显大于BC-500(10.24 m2/g)。以SRS制备的SBC-500,其表面孔道结构明显,生物炭内部镶嵌有不规则边缘晶型结构,XRD观测到石墨烯碳、非晶型碳及FeS晶型结构存在,FTIR图谱出现O═S═O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峰、S═O双键的特征吸收峰。在pH为3,投加量为0.2 g,Cr(Ⅵ)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吸附48 h后,SBC-500对Cr(Ⅵ)去除率达到100%,初始质量浓度增至200 mg/L时,SBC-500对Cr(Ⅵ)的吸附量为8.22 mg Cr(Ⅵ)/g,与BC-500相比,SBC-500对Cr(Ⅵ)具有更好的去除能力。该研究为剩余污泥实现资源化处置与受重金属污染水体修复提供新的理念与思路。  相似文献   
127.
对2-(3-甲基-6-甲氧基喹唑啉-2-氨基)-6-(1-苯基-1H-四唑-5-硫甲基)-4-嘧啶酮(DCE-254)进行了分子对接,设计、合成了14种DCE-254类似物。以4-氯乙酰乙酸乙酯和1-苯基-5-巯基四氮唑,盐酸胍,取代苯甲酰氯、取代异硫氰酸酯等为原料,合成了这些类似物Va~Ⅵh。采用MS,1HNMR和13CNMR对这些类似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H3K27me放射性甲基化抑制测试得到了5种具有较强甲基化抑制作用的DCE-254类似物,活性最好的是N-[4-羟基-6-(1-苯基-1H-四氮唑-5-硫甲基)-2-嘧啶]-N''-2-甲氧基-5-甲基苯基硫脲(Ⅵf),其甲基化抑制率达到77% 结果优于DCE-254。  相似文献   
128.
王慎平  武茂军  张永锋  傅相诚 《轮胎工业》2020,40(11):0643-0647
针对12R22.5全钢轮胎出现的轮胎胎圈部位内凹和胎体帘线抽出等缺陷,利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对成型机扇形块轮廓形状进行优化。通过扇形块参数调整使其横向压紧力、垂向压紧力和胎圈部位面积达到优化目标,使用优化后的扇形块提高了成型胎坯工艺质量和稳定性,同时延长了成型胶囊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29.
王诗凝  冯杰  张文博  任衍峰 《橡胶科技》2020,18(2):0094-0097
研究改性防护蜡对轮胎胎侧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防护蜡相比,改性防护蜡异构烷烃质量分数较小,结晶尺寸小且致密程度高。改性防护蜡可在不影响胎侧胶硫化特性和物理性能的前提下,大幅提高胎侧胶抗喷霜性能,保证轮胎表面不受臭氧侵蚀,在防止裂纹产生的同时明显改善成品轮胎外观。  相似文献   
130.
研究3+9×0.175NT钢丝帘线在轻型载重子午线轮胎胎体中的应用。结果表明,采用1层压延密度为83根·dm-1的3+9×0.175NT钢丝帘布替代3层压延密度为110根·dm^-1的1670dtex/2-28EPI聚酯帘布用于6.50R1610PR轻型载重子午线轮胎胎体,压延工艺良好,成型和硫化过程正常。成品轮胎质量减小,成本降低,充气外缘尺寸、强度性能、耐久性能和高速性能均符合国家标准或企业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