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3篇
电工技术   8篇
综合类   28篇
化学工业   80篇
金属工艺   13篇
机械仪表   20篇
建筑科学   24篇
矿业工程   6篇
临床医学   171篇
能源动力   12篇
轻工业   54篇
水利工程   11篇
石油天然气   9篇
武器工业   3篇
无线电   22篇
一般工业技术   21篇
冶金工业   17篇
自动化技术   3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本文论述了战国时期楚国漆器的艺术成就,阐明了它在中国古代、现代的发展,在日、韩等国的发展及影响,分析了楚漆器所具有的现代价值,最后简单指出了中国漆工艺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我们要努力振兴中国漆文化。  相似文献   
42.
43.
杨楣良为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中医师,国家级名中医,曾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程莘农教授和姜揖君教授,业医50余年,潜心专业岐黄之术,博采众长,医术精湛,学术俱丰,治学态度严谨,医德高尚。针灸专著有《实用针灸手册》、《中国钩针疗法》、《芒针疗法》、《钩针的理论与临床》及《中国经络文献通鉴》等参编著作多部,多项国家、省、厅级研究课题,均获科研成果奖,其中《杨氏钩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技术》为国家中医管理局“新源计划”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研究及推广项目,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曾赴法、德、英、日和中非…  相似文献   
44.
我们自一九八五年七月至一九九0年九月对118例住院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应用辅酶Q_(10)治疗(下称治疗组),疗效满意,并与非辅酶Q_(10)治疗组(下称对照组)作回顾性对比.现将临床治疗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两组病例均发生在七、八、九三个月,治疗组118例中,男性68例,女性50例,年龄均在6个月至22岁之间,平均年龄5.5岁.其中12岁以内110例,13至22岁8例.初期患者98例、极期患  相似文献   
45.
杨薇  石岩 《现代康复》1998,2(11):1276-1277
对167例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炎进行二对半检测.167例都有一项以上阳性(表1).同时检测抗HCV.发现重叠感染HCV42例.占二对半阳性中25.2%.本重点对重叠感染的42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6.
提高肝表面微小转移癌超声诊断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肝表面微小转移癌超声诊断率的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对51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肝微小转移癌(59个病灶,直径≤1.8cm)及手术病理、CT、临床随访半年的对照组158例患者(均确诊有原发性恶性肿瘤),采用高频探头、二次谐波成像技术、局部放大图像、调节聚焦、降低增益及采取患者屏气状态等5种超声附加方法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对比常规扫查法与超声附加方法前后肝表面被膜形态及回声改变。结果:肝表面微小转移癌组51例中17例(33.3%)采用普通检查条件不能显示或仅提示可疑,而采用上述附加方法,超声检出率从57.6%提高达86.4%。假阳性5例。该方法诊断肝转移癌的灵敏性为84.3%,特异性为96.8%,诊断正确率达93.7%。结论:对肝表面微小转移癌在超声检查中应用5种附加方法,显示率及清晰度得以改善,提高了肝转移癌早期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47.
射频消融对较大肝肿瘤治疗范围与布针方案计算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肿瘤中治疗范围与射频针伞径、布径次数之间的关系,设计较准确的布针定点定位方法。方法 将肿瘤模式化为类球体,根据球体覆盖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正棱柱法及正多面体进行推导计算,获得治疗范围与射频针伞径、布针次数的关系式。根据RFA治疗原则消融范围须超越肿瘤周边0.5cm以上,按照覆盖类球体肿瘤的计算结果,采用伞径5.0cm的射频针,治疗4.1~4.3cm的肿瘤须用正四面体法至少布针4个点,治疗4.4~5.6cm的肿瘤用正棱柱法至少布针5~8个点,5.7~6.0cm的肿瘤用三层重叠法至少布针12个点,方能达到较彻底覆盖灭活肿瘤的效果。结果 应用上述治疗方案对32个3.5~6.6cm的病灶设计布针进行RFA治疗,肿瘤灭活率达84.4%。结论 肿瘤类球体治疗计算方案对RFA治疗中不能一次覆盖的较大肿瘤,可提供分区布针方案,有助于提高RFA对肝癌的灭活率,减少肿瘤残留复发。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及超声附加方法观察肝表面被膜形态的异常程度及半定量化分级对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硬化患者127例为病变组,以因其他肿瘤行手术治疗而临床无阳性发现并经手术肉眼观察判断非肝硬化患者56例为对照组,采用高频探头、二次谐波成像、局部放大图像、调节聚焦和适当降低增益等5种超声附加方法观察肝被膜形态及厚度等。评价标准分为5个等级:肝被膜细而平整为0级;肝被膜轻度增厚、回声增强为I级;肝被膜增厚、呈细水纹状欠平整为Ⅱ级;肝被膜明显增厚、呈小结节状或节段状不连续为Ⅲ级;肝被膜明显增厚,呈波浪状凹凸不平为Ⅳ级。对本组病例肝圆韧带结构形态的观察:细而平整、厚度≤2mm为正常;增厚、不平整、回声增强等为异常表现。结果 病变组127例中,肝被膜显示0级11例,Ⅰ级21例,Ⅱ级27例,Ⅲ级32例,Ⅳ级36例。对照组56例中显示O级48例,Ⅰ~Ⅱ级8例。依据此分级评价标准检测肝被膜形态异常程度,敏感性91.3%,特异性85.7%,正确率89.6%。病变组肝内韧带异常者,肝纤维化占75.0%(9/12例),肝硬化占95.5%(64/67例);而正常组仅4例(8.9%)异常。结论对肝被膜结构细微变化的分级,可较灵敏反映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病理学异常改变,对提高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有参考价值,为肝弥漫性病变进展程度的判断提供半定量化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49.
原发性肝细胞癌不同分化程度超声造影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超声造影增强表现及与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602例肝脏占位性病变经超声造影检查及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为HCC中93例患者的112个病灶,记录其超声造影增强时间,分析不同分化程度肝癌的增强时相及灌注模式。结果93例(112个癌灶)中病理诊断为中低分化HCC65例(74个癌灶),高分化HCC28例(38个癌灶)。中低分化HCC组癌灶平均大小(3.99±2.08)cm,高分化HCC组癌灶平均大小(3.38±1.44)cm,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低分化HCC74灶(100%)25s内快速增强,71灶(95.9%)90s内快速退出;高分化HCC38灶(100%)25s内快速增强,22灶(57.9%)90s内快速退出,16灶(42.1%)90s后缓慢退出,不同分化程度HCC退出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C超声造影增强表现与分化程度有一定相关性,退出缓慢病灶可能分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50.
超声造影对确定肝癌射频消融范围及治疗策略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治疗前超声造影(CEUS)对制定消融范围及治疗策略的应用价值,并与RFA前未应用CEUS的治疗组比较疗效。方法161例原发性肝癌符合经皮RFA入选条件患者进行超声引导RFA治疗。其中,77例RFA前采用SonoVue行CEUS检查(CEUS组),84例RFA前未行CEUS检查(非CEUS组)。两组病例的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肿瘤平均直径CEUS组(3.6±1.2)cm,非CEUS组(3.5±1.1)cm。治疗后采用常规超声、增强CT及(或)超声造影等影像检查进行规律性随访,至少随访6个月CT判断肿瘤灭活程度。结果CEUS组77例105灶行RFA治疗,造影动脉期显示59灶(56.2%)肿瘤范围较造影前增大,其中42灶(71.2%)造影前肿瘤边界不清;49灶(46.7%)肿瘤形态较常规超声更不规则,其中39灶(79.6%)为造影前边界不清。造影组>3.5 cm肿瘤52灶,37灶(71.1%)在动脉期显示主荷瘤血管。10例CEUS新发现≤2.0 cm病灶16个,其中3例为肝硬化随访病例,均进行RFA治疗。两组平均治疗次数为1.2次和1.5次。RFA后随访6~36个月,CEUS组完全灭活率高于非CEUS组(95.4%对87.8%,P=0.042)。CEUS组生存期高于非CEUS组[(34.2±1.2)月对(30.2±1.6)月,P=0.028]。结论RFA前CEUS可清晰显示肿瘤浸润范围,灵敏发现卫星灶及其他区域微小病灶,确认荷瘤血管,为准确制定消融方案,施行治疗策略,整体覆盖灭活肿瘤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从而有效地提高RFA对肝癌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