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3篇
电工技术   3篇
能源动力   33篇
  2010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与比较了一台300MW汽轮机对分式凝汽器在半负荷工况时冷却水管全部工作和一半冷却水管投入工作两种运行方式下的汽相流动与传热特性。计算结果表明,两种运行方式下的汽相流动与传热特性有明显差别。在一半冷却水管运行方式下,虽然管束传热系数较高,但由于冷却面积减半,而且汽阻显著增大,因而凝汽器总体传热效果较冷却水管全部运行时的差,使得抽气口处未凝结蒸汽量上升,空气泵负荷增大。  相似文献   
22.
汽轮机末级隔板中的水分沉积规律及去湿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提出一种确定汽轮机末级隔板静叶表面上大水滴沉积量的方法。采用轨迹法计算了次末级动叶后二次水滴在轴向间隙及末级隔板叶栅通道中的运动规律、分析了动叶圆周速度、轴向间隙尺寸及级的工作参数等因素对水滴沉积位置的影响.讨论了如何根据级的实际工作条件合理设计抽除水膜的缝隙。  相似文献   
23.
通过现场试验对相关辨识应用于汽轮机调节系统的参数辨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机组并列运行时,利用同步器给定斜坡保持信号实现激励能够很好地实现系统的参数辨识,获得比较准确的系统和环节的时间常数与参数;证实了相关辨识应用于汽轮机调节系统参数辨识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为系统的在线辨识和状态监测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4.
燃气轮机内部的二次空气系统是用于透平高温部件的冷却与保护、密封及腔室增压,二次空气系统的合理设计对燃气轮机的热效率与运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结合某型燃气轮机的热力循环及透平结构特点分析了二次空气系统的功能、设计要求及系统布置特点。  相似文献   
25.
以一台300MW汽轮机组的调节级静叶栅为研究对象,就轴封漏汽对叶栅二次流及出口流场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漏汽加快了叶栅出口区域二次流动的衰减,使出口气流角沿叶高方向的分布产生较大变化,对损失系数的分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6.
基于相关分析的汽轮机调节系统参数辨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戴义平  俞茂铮  刘炯  王勇 《汽轮机技术》2001,43(5):276-279,297
参数辨识是实现汽轮机的自适应控制和调节系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简要介绍了相关辨识的基本原理之后,将其应用于汽轮机调节系统的参数辨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相关辨识可以实现汽轮机调节系统的参数辨识,得到比较准确的系统组成环节的时间常数和参数。  相似文献   
27.
根据侧向进汽凝汽器壳侧的蒸汽一凝结液两相流流动特点,利用现有实验数据建立了考虑液相重力及汽流方向对溢流影响的阻力系数与汽侧换热系数的关联式,并将其用于侧向进汽凝汽器汽相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方法与程序。采用所发展的程序预测了一台实验凝汽器的工作特性。计算结果与现有实验结果较一致,证实了所用物理模型与计算方法的适用性,同时也揭示了侧向进汽凝汽器流动与传热的一般特性。  相似文献   
28.
在叶栅风洞气流中引入化学反应产生的TiO2固体颗粒,并实验观察燃气轮机叶栅气固两相流的固体颗粒在叶栅端壁的沉积现象以及气固两相二次流的运动,揭示了叶机二次流对固体颗粒在端壁上沉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
对大功率汽轮机组提出的承担调峰任务的要求使得调节级小展弦比动叶栅非设计工况下的二次流与分离流特性受到关注。采用经试验考核的计算方法对一展弦比为0.344的动叶栅在冲角条件下的三维分离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详细的叶栅二次流与分离流的流动图谱,并给出了气流的三维分离模式。计算结果表明:在大负冲角条件下,三维分离流动显著改变了叶栅二次流结构及出口气流参数沿叶高的分布规律。叶栅出口气流在下端壁附近发生明显的欠偏转现象,同时叶栅下部的损失急剧增加,流动的总损失比设计工况增大2倍,二次流损失增大4倍。图10参5  相似文献   
30.
给出一种根据二次水滴在静叶后轴向间隙中的运动规律确定湿蒸汽透平级动叶侵蚀特性的方法,计算了一个典型级动叶的侵蚀情况。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级工作参数对侵蚀性能的影响,并指出了减缓侵蚀破坏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