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能源动力   8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随着新一轮能源变革的兴起,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已成为世界光伏产业的主要力量,在以新能源为核心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中发挥关键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6月13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指出,要大力推进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的四个革命,这将是中国能源安全与低碳能源发展的绿色保障.  相似文献   
32.
正对于日前新发布的《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项目价格政策的通知》(发改价格规[2017]2196号)(以下简称《通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认为:"本次光伏电价下调幅度不大,在可接受范围内。‘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的光伏项目固定补贴下调为0.37元/kWh,‘全  相似文献   
33.
包婧文 《太阳能》2012,(14):32-32
“新能源6+1沙龙”第二期于2012年7月1日在北京健一公馆召开,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李俊峰、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巡视员/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长王勃华、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副局长刘丹阳、保利协鑫副总李韦、洛阳中硅副总工严大洲、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汉元等参加了此次沙龙会议,德意志银行、浙江中宁硅业、佳科太阳能硅、应用材料、北京北仪创新、北方微电子、京运通等企业代表共30余人也应邀参加。  相似文献   
34.
11月15日,SEMI中国在北京成功举办了泛半导体产业媒体沙龙,得到了北京七星华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华大九天软件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近30家来自半导体、平板显示及太阳能行业的专业媒体及大众媒体参与了此次活动。半导体的设计与制造相辅相成,是产业持续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力。国产泛半导体产业的工艺、设备及设计工具等方面正逐步向高端产品推广应  相似文献   
35.
包婧文 《太阳能》2011,(12):55-57
全球经济发展正在向低碳经济转变,而可再生能源正是未来低碳社会的主要能源。之前的经济模式中,各国的能源体系都是以化石能源为主,然而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采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  相似文献   
36.
包婧文 《太阳能》2011,(6):20-23
2月22日,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上海市经济团体联合会、上海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上海新能源行业协会、欧洲光伏工业协会、美国太阳能行业协会、日本太阳光发电协会等15个国际行业组织联合主办,为期三天的第五届"SNEC(2011)国际太阳能产业及光伏工程(上海)展览会暨论坛"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37.
包婧文 《太阳能》2013,(10):16-18
随着光伏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内光伏组件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生存并盈利,就必须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电池片的焊接工序是影响组件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人员流动性大、质量控制难、成本高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组件企业。企业盈利需  相似文献   
38.
包婧文 《太阳能》2011,(2):23-25
2010年11月18日,为期三天的第11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暨展览会在江苏南京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开幕。江苏省副省长史和平,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国务院参事、原国家能源局局长徐锭明,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韩庆华等领导出席开幕式。本次大会由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能源局和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共同主办,江苏省光伏产业协会、上海诺盖斯展览策划有限公司承办,中环光伏系统有限公司、常州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主要协  相似文献   
39.
<正>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太阳能建筑专委会秘书长张磊开发高性能高效多样化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产品从和建筑结合的角度看,可再生能源产品建筑应用主要面临这样几个问题:一、产品进入建筑就必须要纳入建筑工程,这对产品的要求会更高。虽然光热全部替代可以解决建筑采暖、空调、热水等80%的能耗,但建筑可使用面积是有限的。按现有的太阳能采暖技术配备集热器的面积,没有足够空间。  相似文献   
40.
<正>当前,以清洁电力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能源变革在全球蓬勃开展,清洁电力发展的规模、速度也决定着我们能源变革的总体态势。由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和后金融时代金融危机、经济发展的压力,对能源变革也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和更高的期望,使得清洁电力发展的技术水平、机制在不断变化,新思路、新方法层出不穷。清洁电力的发展对中国来说更为重要,一方面,它不仅要继续支撑经济发展;同时,还要应对高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