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1篇
建筑科学   15篇
能源动力   3篇
轻工业   1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尘源类型对空气滤料动态过滤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选用火电厂粉尘、500目滑石粉和1250目滑石粉3种尘源,对袋式除尘器用滤料的阻力、平均过滤周期和过滤效率等动态除尘性能指标进行了测试。通过对大量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尘源类型对空气滤料阻力有较大影响,在相同条件下使用滑石粉测试得到的滤料残余阻力要明显大于使用实际火电厂粉尘得到阻力值;尘源的差异对空气滤料平均过滤周期也有较大影响,使用火电厂粉尘、500目滑石粉和1250目滑石粉进行实验,初始阶段平均过滤周期分别为28.2、19.0和14.5 min,最终阶段平均过滤周期分别为28.7、8.3和11.3 min,表明使用滑石粉尘源测试得到的滤料平均过滤周期明显较短,可以大大缩减实验时间,但未能客观反映滤料的实际过滤周期特性;尘源类型的不同对空气滤料过滤效率也有一定的影响,使用火电厂粉尘、500目滑石粉和1250目滑石粉进行实验得到初始阶段滤料的效率分别为99.203%、99.642%和99.870%,最终阶段分别为98.250%、98.996%和99.945%。  相似文献   
12.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aniculate matters with aerodynamic diameter less than 10 μm (PM10) was conducted in the suburban area of Changsha, China. PM10 samples for 24 h collected with TEOM 1400a and ACCU system in July and October 2008 were chemically analyzed by the wavelength dispersive X-ray fluorescence (WD-XRF). Source appointment was implemented by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absolut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APCA) to identify the possible sources and to quantify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sources to PM10- Results show that as the PM10 concentration is increased from (85.6±43.7) μg/m3 in July 2008 to (107.6±35.7) μg/m3 in October 2008,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anthropogenic elements (P, S, Cl, K, Mn, Ni, Cu, Zn, and Pb) are basically increased but concentrations of the natural elements (Na, Mg, Al, Si, Ca, Ti, and Fe) are essentially decreased. Six main sources of PM10 are identified in the suburban of Changsha, China:soil dust, secondary aerosols, domestic oil combustion, waste incineration, traffic emission, and industrial emission contribute 57.7%, 24.0%, 9.8%, 5.0%, 2.0%, and 1.5%, respectively. Soil dust and secondary aerosols are the two major sources of paniculate air pollution in suburban area of Changsha, China, so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control these two paniculate pollutants.  相似文献   
13.
于2008年夏季对长沙市10栋不同类型公共建筑的空调系统冷热源、节能技术应用、运行管理方法、建筑热湿环境参数以及室内人员热舒适性等方面进行了现场详细调查与实测。得出被调查建筑空调冷热源主要包括直燃型溴化锂机组、水冷螺杆式机组和风冷热泵,冷热源能源方式以电和天然气为主。各建筑内热湿环境良好,大部分人对所处环境总体满意率较高。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对该地区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节能措施的应用和热湿环境的改善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选择长沙、广州、沈阳和西安4个不同气候区公共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于2008年过渡季节通过采用现场建筑内热湿参数实测和室内人员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公共建筑热环境现状进行了研究。实测结果得到过渡季节我国不同气候区公共建筑室内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流速、操作温度和服装热阻的分布特征,而问卷调查分析则表明,过渡季节各地区公共建筑内绝大部分人员热感觉投票值TSV都在-1~+1之间,热感觉比较合适,但各地区公共建筑内都还有约30%的人感觉稍不舒适,热感觉与热舒适存在差异。进一步的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了不同地区建筑内的热中性温度和热舒适温度范围。过渡季节各地区公共建筑室内实测热中性温度都要小于理论热中性温度,人们更偏向低于理论值的室内温度,而实际热舒适温度范围则要比理论热舒适温度范围更加宽泛,说明过渡季节各地区的人们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了。  相似文献   
15.
近零能耗建筑近年来在我国迅速发展,推动了热泵型新风环境控制一体机的应用。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其功能,梳理得到了其主要性能评价指标,并对性能指标的测试工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实际运行需求的一体机制冷、制热性能综合测试工况。在综合测试工况下,热回收效率满足近零能耗建筑产品性能指标要求,回收冷量占一体机供冷量的14.1%,机组制冷性能系数为3.63,比GB/T 7725—2004测试工况的测试结果提高了21.8%;回收热量占一体机供热量的17.5%,机组制热性能系数为3.87,比GB/T 7725—2004测试工况的测试结果提高了21.3%。综合测试工况下取得的测试结果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指导近零能耗建筑产品设备选型及设计。  相似文献   
16.
空气过滤器效率的气溶胶计数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大气尘计数法和气溶胶计数法的特点,指出后者代替前者的必要性.尘源特性和气溶胶发生器是气溶胶计数法的核心,对比了ANSI/ASHRAE 52. 2-1999和EN 779∶2002标准中的尘源和气溶胶发生器.介绍了GB/T 14295-2008《空气过滤器》采用气溶胶计径计数法的理由,并根据该标准的实施情况总结了气溶胶计径计数法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公共建筑空调冷热源工程适用性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不同气候区6个城市的96栋公共建筑空调冷热源状况进行了调研.目前我国公共建筑的空调冷源主要以电为能源的蒸汽压缩式制冷冷水机组,以燃油和燃气为能源的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各种类型的热泵机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蓄冷技术和区域供冷技术应用不多.建筑类型决定了其使用功能,气候条件决定建筑的使用环境条件,均会影响空调冷热源...  相似文献   
18.
新风净化系统对于保障绿色健康的室内环境和实现建筑节能具有重要作用.T/CECS 10061-2019《绿色建材评价新风净化系统》从资源属性、能源属性、环境属性和品质属性四个属性出发,提出对新风净化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本文对标准的主要术语和定义以及评价要求要点进行了重点阐述,以期对制造企业提升新风净化产品绿色性...  相似文献   
19.
调查了西安市15幢公共建筑的空调系统,调查内容包括:冷源方式、水系统方式、末端方式及相应的控制策略。调查结果显示水系统主要为一次泵定流量系统,分析了一次泵变流量系统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了不同建筑不同末端控制水平,总结了冷源运行调节方式。最后,针对西安市现状,提出了相应的节能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选择长沙、广州、沈阳和西安4个不同气候区公共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于2008年过渡季节通过采用现场建筑内热湿参数实测和室内人员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公共建筑热环境现状进行了研究.实测结果得到过渡季节我国不同气候区公共建筑室内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流速、操作温度和服装热阻的分布特征,而问卷调查分析则表明,过渡季节各地区公共建筑内绝大部分人员热感觉投票值TSV都在-1~+1之间,热感觉比较合适,但各地区公共建筑内都还有约30%的人感觉稍不舒适,热感觉与热舒适存在差异.进一步的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了不同地区建筑内的热中性温度和热舒适温度范围.过渡季节各地区公共建筑室内实测热中性温度都要小于理论热中性温度,人们更偏向低于理论值的室内温度,而实际热舒适温度范围则要比理论热舒适温度范围更加宽泛,说明过渡季节各地区的人们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