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2篇
电工技术   4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41篇
矿业工程   2篇
能源动力   8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下行床弧面气固快速分离器内颗粒运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二维相位多普勒颗粒分析仪(PDPA)对下行床弧面气固快速分离器内颗粒相的流动进行了定量测量,得到了分离器内颗粒运动向量图、体积通量分布和粒径分布. 颗粒通过气固惯性的差别、弧面、挡板的碰撞导向和浓缩作用实现气固分离. 弧面附近颗粒体积通量有较宽的分布,但主要集中在靠近弧面处,对分离有利. 在横向气相曳力和湍流扩散的作用下,在弧面附近小颗粒向外围扩散,粒度分布逐渐形成双峰特征. 减小喷嘴宽度,可以减弱颗粒向外围扩散的程度,提高分离效率.  相似文献   
42.
下行床弧面锥体气固分离装置的分离效率实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FCC颗粒为物料,实验研究了在气固并流下行循环流化床(f=37 mm, H=5 m)中,气固两相分离装置的结构、颗粒循环量、表观操作气速对分离器气固分离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气固并流下行系统中,采用弧面锥体气固分离装置,内加导流板,在气速为1~5 m/s,颗粒循环速率20~90 kg/(m2.s)条件下,可使气固分离效率达到99%以上,压力损失小于500 Pa.  相似文献   
43.
双级料腿循环流化床中颗粒停留时间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双级料腿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采用分级转化技术,燃烧前脱氯,有效解决了高温腐蚀和二噁英造成的二次污染。该文采用不同的大颗粒物料来模拟垃圾中的不同组分,在双料腿循环流化床试验台中研究了颗粒的停留时间分布。结果表明,影响大颗粒停留时间的主要因素是循环流率、表现流化气速、颗粒的密度和尺寸。循环流率增大,停留时间急剧降低。表观气速对停留时间影响较小。颗粒密度对停留时间的影响比尺寸要大。颗粒越轻,停留时间越短。根据实验结果,建立了两并联全混釜停留时间分布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44.
为深入了解褐煤热解过程,并与霍林河褐煤的喷动载流床快速热解进行对比,对霍林河褐煤及其热解焦油进行了管式炉反应器热解试验研究,利用在线连接的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热解逸出的气体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霍林河褐煤的管式炉反应器中速热解与喷动载流床快速热解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对于低温热解,煤粉粒径的影响更大。热解焦油的受热反应包括裂解和缩聚两部分,裂解反应生成了CO、CH4、H2等气体,而缩聚反应转化为炭黑,热解过程中焦油在600℃前所发生的二次反应较弱。  相似文献   
45.
采用低温预氧化方法在固定床内对平顶山地区强粘结煤进行了降粘实验.结果表明,该煤种粘结性随氧化时间延长而降低,氧化8 h、终温200℃的样品降粘效果最好,原煤的粘结指数由81下降到3.49.氧化终温对煤粘结性影响复杂,随氧化时间延长,降粘的最佳温度也随之改变.13C固体核磁共振对煤样的表征发现预氧化后煤大分子结构中的芳香环趋于稳定,脂肪支链变短,含氧官能团增多.对接氧脂碳falO、接氧芳碳faP、羰基碳faC、脂肪烃碳falC-H含量与粘结指数GR.I.进行线性拟合,拟合方程分别为falO=-0.012GR.I.+5.53,faP=-0.013GR.I.+7.03,faC=-0.014GR.I.+5.25,falC-H=0.041GR.I.+19.46,其决定系数分别为0.889,0.722,0.623,0.581.  相似文献   
46.
抑制NO排放的无烟燃煤技术能够同时降低NO和烟黑的排放, 提高燃烧效率. 本文介绍了该技术用于窑炉改造的实例,并对改造前后的污染物排放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7.
煤热解过程中硫氮分配及迁移规律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总结了煤热解过程中硫、氮的迁移转化规律,讨论了硫氮在煤气、焦油和半焦中的分配情况,分析了一种同时脱硫脱氮的煤解耦燃烧工艺,给出了煤燃烧过程硫氮污染物的可控转移目标和几个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8.
根据下行床径向流动存在明显不同的核区、中间环区和壁面环区的特征,建立了描述下行床恒速段的核/环/环三区流动结构模型.模型分为四个部分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压降平衡和颗粒径向返混.依据此模型对下行床恒速段流动结构进行了计算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9.
50.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海宁市"十二五"期间大气质量的监测及其评价,为之后海宁市"十三五"期间的大气质量改善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依据。通过对SO_2、NO_2、PM_(10)和PM_(2.5)等指标的监测,采用空气质量级别、API指数和AQI指数等评价法分别对大气环境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SO_2的年均浓度在0.018~0.042 mg/m~3之间,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PM_(2.5)在2014和2015年的年均浓度分别为0.057和0.050 mg/m~3,也呈下降趋势。而NO_2和PM_(10)的年均浓度分别在0.036~0.048 mg/m~3和0.069~0.083 mg/m~3之间,且总体相对稳定。2011-2013年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但2014和2015年PM_(10)和PM_(2.5)则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十二五"期间的大气优良天数检测结果表明2012年空气质量最好,空气优良天数为360天,占全年总天数98.4%,但2014年起采用AQI评价后,空气质量优良率只占70%左右,且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