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篇
电工技术   13篇
综合类   18篇
化学工业   6篇
金属工艺   8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19篇
矿业工程   15篇
能源动力   11篇
轻工业   6篇
水利工程   8篇
石油天然气   8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21篇
一般工业技术   8篇
冶金工业   4篇
自动化技术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1.
永磁同步电机(PMSM)的高性能控制需要提供转速及转子位置的精确信息。这些信息通常可以通过旋转变压器、光电编码器等机械传感器来测得。但是高性能的机械传感器价格较高,安装困难且难以适应恶劣环境。通过测量电机的电信号,根据获得的电信号和电机自身参数能够计算出转子的位置和电机转速信息。利用电机反电动势与电机转速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基于反电动势的滑模观测器来对电机转子位置及电机转速进行估算,从而实现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的无速度传感器控制。  相似文献   
52.
目的 在温和实验条件下制备卤胺季铵盐双活性抗菌剂,考察其抗菌活性并研究其在纤维基包装材料中的应用。方法 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标定标准曲线,考察双活性抗菌剂及负载该抗菌剂的纤维基包装材料的抗菌活性和再生复用性能。结果 双活性抗菌剂在质量浓度为0.25 g/mL时,15 min内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效果均达到100%;负载双活性抗菌剂的纤维基包装材料在15 min内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效果均达到100%;经3次抗菌性能再生后,双活性抗菌剂和纤维基抗菌包装材料的一次杀菌效果仍可达到100%。结论 双活性抗菌剂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与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良好的灭菌作用,负载双活性抗菌剂的纤维基材料的灭菌效果良好,且抗菌性能可多次再生。  相似文献   
53.
54.
人日相忆见寄诗,词翰招魂启文心。再拜诗圣,唤起心中那份对自然、对生活、对社会的热爱之情。如今,这方乐土滋养出成都人民恬适、安然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55.
在对储层进行压裂改造中,由于频繁起下管柱,使试油周期延长,对测试层造成二次污染,降低了测试资料准确性,影响了试油效果.针对以上问题,开发了射孔、测试、压裂与水力泵快速返排求产一体化联作工艺,并在霍20井进行了成功实施.现场应用表明:该工艺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施工周期短,是一套完整高效有利于保护油气层、准确获取地层真实产能的新工艺、新技术,满足了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56.
相控阵雷天线阵面波束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天线波束的定向指向和控制,文章分析了相控阵天线波束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并通过演算验证了该波束控制方案的可行性,为今后的相控阵天线波束控制系统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7.
楚雄盆地构造一热演化与古地温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楚雄盆地的古地温场演化与构造一热活动及构造变格事件相一致。晚三叠世盆地热流值大体与弧后前陆盆地的热流一致,古地温及地温梯度相对较低。侏罗纪至早白垩世的地温及地温梯度相对于晚三叠世表现出平缓的降低,接近正常的克拉通盆地的热流值分布范围。晚第三纪以来盆地受陆内走滑活动及深部断裂导致岩浆的侵入与热液活动的影响,地温急剧上升,热流增大,现今楚雄盆地为一高热流区就是后期构造一热事件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58.
南海盆地地热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南海众多热流数据的统计结果表明,南海为平均热流值高达78.3mW/m_2的高热流区.但热流分布是不均匀的;其中,中央海盆区最高,北、南和西缘接近总体平均值,而东缘最低.形成南海区域性高热流的主要原因是新生代的多期拉张构造运动,尤其是中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而拉张程度的非均匀性是控制南海大地热流分布趋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9.
井对间距与含水层采能区温度场的演化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远东  魏加华  汪集旸 《太阳能学报》2006,27(11):1163-1167
抽、灌井对之间的距离是地下水源热泵采能工程设计中的重要参数之一。该文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不同井对间距条件下地下含水层采能区温度场的演化进行了定量模拟,并对地温场的演化规律与井对距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抽、灌井对距离越大,抽水井温度变化速度越迟缓,且温度变幅越小。其原因是:井对距离越大,渗流区水动力影响范围越大,抽、灌区等效渗流速度越小,回灌水向抽水井运动过程中散热(吸热)越充分。  相似文献   
60.
以输电线路的导线舞动为具体对象实施了正交试验设计,利用MATLAB对舞动进行了仿真计算,以便分析在覆冰质量、风速及邓哈托常数三因素组合影响下导线舞动的振幅值情况。试验表明,通过正交试验与MATLAB仿真相结合的方法,能较好地观察产生舞动最大振幅的特定气象条件,其计算过程简单、迅速、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