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6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33篇
机械仪表   1篇
矿业工程   2篇
能源动力   17篇
水利工程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原子能技术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提出将热力性能设计与遗传算法搜索过程相结合的方法.对适用于100 kW微型燃气轮机的人字形交错波纹板式原表面换热器进行结构优化,分别以重量最轻和换热紧凑度/重量最大作为目标函数,把换热器芯体外形尺寸和换热表面结构尺寸作为待寻求最佳值的优化变量进行优化.遗传算法程序采用二进制编码,锦标赛选择,均匀交叉和单点变异,并采用基...  相似文献   
62.
骨架发热多孔介质竖直通道内强制对流换热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局部非热平衡模型,在层流范围内对骨架发热多孔介质竖直通道内的非达西强制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研究.采用Forchheimer-Brinkman拓展Darcy模型描述多孔介质内的流动,详细研究了表观雷诺数Re(0.5≤Re≤50),有效导热系数比Γ(0.001≤Γ≤1.0)和Da(10-3≤Da≤10-5)变化对多孔介质流道内流动换热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Re、Γ和Da变化对流道内流动换热影响显著;当Re、Γ较小而Da较大时,多孔介质流道内局部非热平衡效应明显,必须采用局部非热平衡模型才能对流道内的对流换热特性进行合理准确的预测.  相似文献   
63.
矩形窄通道内带纵向涡发生器的传热强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带有纵向涡发生器的水平矩形窄通道内水的强化传热与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Re在3000~20000(过渡区和湍流区)范围内纵向涡发生器不同安装形式对水的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带纵向涡发生器(LVGs)的通道比光通道的传热因子j提高了25%~55%,同时阻力有所增加.在3种不同比较准则(相同泵功、相同压降及相同质量流量)条件下,两侧安装有交叉方向LVGs的通道换热效果较好,顺流方向换热效果略好于逆流方向.  相似文献   
64.
张浩  王姣  马挺  李馨怡  刘军  王秋旺 《化工学报》2021,72(9):4523-4530
基于高热导率多孔材料骨架强化传热的相变蓄冷器具有热容量大、换热效率高、控温稳定、环境适应性强等优点,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多孔介质内固-液相变换热过程中,由于相变换热产生的相变工质密度差在加速度的驱动下造成的液相浮升力变化,将引发更为复杂的固-液相变流动与换热不稳定性特征。设计搭建了离心环境条件下的多孔介质内固-液相变换热实验研究装置,实验获得了不同加速度大小和方向下多孔介质内固-液相变换热特性。结果表明,高导热泡沫石墨-石蜡相变蓄冷能够实现界面较低升温速率温控,同时加速度方向对于相变蓄冷装置整体换热效率及换热均温性存在显著影响。当加速度方向与热流方向反向或垂直时,加速度驱动液相储能工质局部自然对流将促进整体换热效率,而加速度方向与热流方向同向时换热效率降低,并且上述差异将随着加速度的提升而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65.
通过对井下钻探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辨识,分析了其成因和带来的危害.在此基础上,根据矿床的地质条件及钻探施工特点等因素,对井下钻探如何安全施工进行了探讨.针对主要危险因素发生的条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整治措施,对井下钻探的安全施工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6.
纵向涡对窄间隙矩形通道内流动边界层作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纵向涡发生器(LVG)产生纵向涡(LV)强化传热的机理主要是基于对边界层的削薄和破坏。由于LV作用距离远,结构简单,安装高度低,对于具有窄间隙通道的换热结构,LV强化传热有着较强的应用价值。本文应用相位多普勒粒径分析仪对LV作用下的窄间隙矩形通道内速度场分布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表明,LV可以有效地削薄和破坏流动边界层厚度;LV对边界层的削薄和破坏可以对传热起到强化的作用;CFD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剪切应力模型(SST)以对LV作用下窄间隙矩形通道内的速度场进行有效地模拟。  相似文献   
67.
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动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了可进行壳管式换热器动态特性试验研究系统,通过试验研究的方法对水-油为换热工质的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动态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进口流量扰动为等百分比流量特性,研究了四种流量扰动方式下水和油出口温度的动态响应。同时研究了在一定R e下,不同的流体扰动量对换热器进出口温升的影响,得到了换热器进出口温升与流体扰动量之间的关联式。实验表明,较于气体而言,液-液换热系统温度的动态响应时间比较长,研究发现在正负的流量扰动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进出口温度变化呈现线性变化,进出口温升在正负流量扰动下其变化曲线具有对称特征。  相似文献   
68.
吴峰  李丹琳  曾敏  王秋旺 《化工进展》2006,25(Z1):325-328
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ANN)对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沿程压降进行了辨识及预测,开发了4-3-1型人工神经网络结构及计算程序,人工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良好.通过固定网络结构,讨论了训练与预测样本比例对网络性能的影响;在网络结构及训练与预测样本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讨论隐含层节点对网络性能的影响,对人工神经网络进行了优化计算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学习样本数据的增多,预测精度变高,但是同时由于预测样本变少,神经网络模型的泛化能力变弱;ANN选取的隐含层节点数不能过多,否则会导致训练过度,节点数也不能太少,否则精度会降低.  相似文献   
69.
纵向涡发生器传热强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军  王令  王秋旺  黄彦平 《动力工程》2007,27(2):211-217
通过对纵向涡发生器研究进展的回顾,可以看出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纵向涡发生器对气体介质的传热强化上,而对液体介质的传热强化作用的研究较少.运用场协同原理对纵向涡的产生和传热强化作用机理作出了初步解释.下一步的研究工作首先应对纵向涡发生器的几何尺寸进一步优化,其次针对矩形窄通道内液体的强化传热进行深入研究,最后以水为介质时,针对纵向涡发生器对窄间隙矩形通道内临界热流密度的影响机理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0.
在换热表面上周期性地安装粗糙元可以使流动区域产生漩涡从而增强换热。对单侧带有周期性分布纵向涡发生器的矩形窄通道内的强化传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Re在3×103~2×104的范围内不同流动方向(顺流、逆流)条件下纵向涡发生器对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纵向涡发生器对换热有较好的强化作用,同时通道的阻力略有增加。在3种不同比较准则(相同泵功率、相同压降及相同流量)条件下,顺流强化效果均略好于逆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