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10篇
化学工业   18篇
机械仪表   13篇
建筑科学   5篇
能源动力   24篇
水利工程   3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6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通过对130℃左右的含汽水流横向流过水平圆管表面冷凝换热过程的实验研究,详细拟定了实验方案和测量方法,整理出蒸汽凝结传质的薜伍德准则经验式,发现与罗斯数值解[4]的表达式相符合。汽——气混合物在冷凝过程中的质扩散,使含汽气流的对流换热得到了增强。  相似文献   
12.
Six surfaces were prepared with defferent surface division patterns for the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of steam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for dropwise and filmwise coexisting(DFC)condensationsurfaces under atmospheric pressure Dropwise condensation(DWC)was promoted with an ultrathin 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film,which was prepared by the dynamic ion-beam mixed implantation(DIMI)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densation phenomena at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the dropwise andfilmwise condensation regios were quite different for different relative positions of the dropwise and filmwisecondensation region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werehighly influenced by the surface division number and the relative area ratio of the dropwise and filmwise conden-sation regions.The impact of thesc findings on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mechanism for condensation heattransfer is discussed in detail.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供了一种计算模型,可以根据前文[1][13]所提供的圆管进口段边界层单纯层流和单纯湍流时的近似分析解作为基础,计算3×10{sup}3≤ReD≤1×10{sup}5时进口平滑的圆管进口段内边界层先层流、然后过渡为湍流的任何区段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阻力和壁面摩擦阻力。计算的流动阻力为文献[6]所报导的实验原始资料所验证。  相似文献   
14.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s have been performed on the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for incompressible laminar flow of gases through microtube and parallel-plates micropassages with constant wall temperature. Considering the change in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viscosity of gas in wall adjacent region from the kinetic theory, mathematical models are built for both of the micropassages. The dimension-less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are simulated numerically, and the results discussed briefly.  相似文献   
15.
为讨论湿空气凝结速率各种计算公式和忽略凝结液膜对换热的影响,通过对湿空气的凝结特点分析,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湿空气掠过竖直冷壁面时的热鼍和质量传递规律.探讨了温度、速度和浓度对气液相界面法向速度和湿空气凝结质量传递速率的影响,得出了湿空气凝结计算公式的实用条件.发现冷壁面温度是影响对流传质的决定性因素,当壁面温度大于...  相似文献   
16.
引入能量分析方法,探讨流动的惯性力、气液界面和管壁界面上的表面张力对波动薄液膜的作功机制,从物理上解随液膜流动雷诺数及拢动波长的拉以及液膜波动加剧的规律。分析表明:液膜蒸发条件下的热流率增加造成壁面毛细吸附力维持液稳定的作用降低是导致液膜断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循环流化床内烟气脱硫模拟分析   总被引:6,自引:13,他引:6  
基于气固两相流双流体模型及床内浆滴蒸发和SO2吸收过程的分析,该文发展了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过程的双流体,蒸发脱硫模型。采用恢复系数修正颗粒与颗粒团、壁面之间碰撞影响,合理解释固相含率沿径向分布特性;引入颗粒相湍能和湍能耗散率描述颗粒团的脉动过程,分析不同表观气速和颗粒循环量时床内颗粒相轴向速度沿径向变化规律,及颗粒团形成和脉动对浆滴蒸发和脱硫效果的影响。分析指出颗粒团的形成可减小浆滴蒸发速度,增强脱硫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综述了国内外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吸收过程强化传热传质的有关研究现状。强化方法主要包括改进传热管、添加表面活性剂、改进吸收式制冷系统等,如改进传热管以增大传热吸收面积和吸收液的扰动;加入表面活性剂,以强化Marangoni(马拉格尼对流)效应;改进吸收式制冷系统以增大制冷剂的质量流量,并增大吸收器内的吸收推动力。  相似文献   
19.
水合煅烧是改善CaO脱硫性能的一种有效方式,从改变水钙比和煅烧温度两个影响因素出发,实验研究了高温煅烧后CaO颗粒孔隙特性的变化,并结合TGA实验测定了水合煅烧CaO的脱硫性能的改变效果,最后从孔隙内液体相变析出的膨化作用与毛细作用两个角度解释了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20.
滴膜共存表面强化冷凝传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滴状冷凝具有很高的传热速率,其冷凝传热系数是膜状冷凝的几倍至几十倍,但是,由于长期维持滴状冷凝表面制备技术的限制,该技术距工业化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滴状冷凝的研究过程中,经常发现滴膜共存冷凝现象,而且传热系数较普通的膜状冷凝有较大的提高,在以往的实验研究中,往往不能肯定地排除蒸汽中有机杂质的影响,滴膜共存表面的实验研究也间接地证实了蒸汽中是不含有机杂质的,滴膜共存表面也是强化冷凝传热很实用的技术,是滴状冷凝传热过程全面工业化的过渡阶段.所以,研究滴膜共存表面强化冷凝传热的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Kumagai等报道了在竖平面上垂直分割的滴膜共存表面上冷凝传热的实验.结果表明,当滴状冷凝区和膜状冷凝区的面积比为1:1时,平均热负荷要高于在通常表面上滴状冷凝和膜状冷凝热负荷的算术平均值,而且平均热负荷与表面分割方式和分割数目有关.他们在一种特殊分割形式的表面上得到的最大热负荷高于当全部表面为滴状冷凝时的最大热负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