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综合类   6篇
能源动力   3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18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张广兴  雷孝章 《人民长江》2009,40(13):60-61
在川中丘陵区塘库淤积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因子做了进一步分析,并结合该实测数据,利用非线性的回归分析,求出各个影响因子与塘库淤积的关系,得出该区的塘库淤积预测模型。最后利用部分数据进行检验,预测值与实测值具有较好的拟合性(复相关系数R=0.986),说明该模型可用来预测该区的土壤侵蚀和水库淤积,并可在其他流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2.
谢晓霞  雷孝章 《吉林水利》2013,(12):42-45,66
坡面流亦即薄层水流,指的是降雨或融雪形成的,并在重力作用下沿坡面流动的薄层水流,它是地表径流的初始阶段,提供了侵蚀的主要动力。坡度相同、降雨强度相同时,随着坡长的增加,流速逐渐增大。在相同降雨强度下.坡长对流速有一定的影响,二者呈良好的指数关系;流量随坡长的增长而逐渐增大,二者呈良好的幂函数关系。2m水槽基本能够反映出坡面流的水力学参数的变化。随着坡长的增加,相同流速下,雷诺数逐渐增大.且增长速度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23.
均匀沙起动流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均匀沙起动的特点出发,阐述了其运动机理,分析泥沙颗粒受力时,除考虑拖曳力,上举力和下水重力外,还应考虑由于颗粒相对暴露度而产生的附加质量力。验算表明,提出的附加质量力的概念及其表达式是合理的。采用滚动起动模式,通过对附加质量力的要领有主表达式和相对暴露度参数的引入,推得了均匀沙起动公式,并用实测资料进行了验证,同其它学者们的公式相比较为合理,该系数包含了其它公式。同时还得到了包括粘性沙在内的均匀的起动流速公式,说明本公式基本能反映均匀沙的起动特性。  相似文献   
24.
针对川中丘陵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态势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小流域作为研究单元,以雨水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降雨分配过程和雨水利用方式。以李子溪流域为例,对雨水资源化潜力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并对川中丘陵区小流域雨水资源化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认为,流域农业用水比重大,生态用水次之,所以挖掘雨水资源化潜力可从这两个方面着手。研究结果可为川中丘陵区小流域雨水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和流域生态环境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5.
团结水库震损除险加固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团结水库震损除险提出优化方案,对其在“5·12”汶川大地震震前和震后存在的病害进行了分析和计算。由于坝体表面主要病害为裂缝,用倾度法估算了坝体裂缝,并在应急开挖过程中对估算结果加以验证。运行情况和计算结果表明:该水库枢纽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差和管理不当是病害产生的主要原因,震前大坝被鉴定为病险严重坝,震后被鉴定为高危水库,需要整治加固。根据病害表现及成因研究了合理的整治措施及设计方案,为类似工程的整治处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6.
采用5个固定坡度的试验水槽和人工降雨系统模拟了不同坡度和雨强下的坡面薄层水流,分析其水动力学特性随坡度和雨强的变化规律,为坡面侵蚀理论提供了试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降雨条件下坡面薄层水流各水力学特性与坡度和雨强呈较好的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27.
川中丘陵区小流域泥沙输移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泥沙输移比的概念做了进一步讨论,通过对川中丘陵区塘库淤积资料分析,认为川中丘陵区小流域泥沙输移比跟面积密切相关;对于面积小于1km^2的小流域而言,其泥沙输移比均小于0.7,得出该区的归槽率为0.48。同时分清了归槽率、侵蚀量和泥沙输移比的关系。  相似文献   
28.
为高效利用岷江上游流域的水资源,基于1960~2018年流域水文气象资料,采用多种统计学理论分析径流的趋势、周期和突变点,应用基于Budyko理论的弹性系数法(Choudhury-Yang公式)和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SCRCQ法)对径流变化进行归因分析。结果表明,径流以12.5 mm/10a的速率呈显著减少趋势,并在1993年发生突变。径流变化存在3、8、12、18年的主周期,其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秋两季,占比73.6%。降雨对径流变化最为敏感,下垫面参数次之,潜在蒸散发最不敏感。Choudhury-Yang公式和SCRCQ法计算出气候变化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8.13%、63.29%,表明气候变化是研究区径流减少的主要因素,而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的贡献亦不容低估,贡献率分别达到41.87%、36.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