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篇 |
综合类 | 7篇 |
化学工业 | 14篇 |
金属工艺 | 6篇 |
机械仪表 | 5篇 |
建筑科学 | 3篇 |
矿业工程 | 3篇 |
能源动力 | 3篇 |
轻工业 | 10篇 |
水利工程 | 3篇 |
石油天然气 | 13篇 |
无线电 | 22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2篇 |
原子能技术 | 3篇 |
自动化技术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单元化制造系统是应用单元化制造理念建立和运行的生产系统。本文简述了单元化制造系统中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实现方法,给出了具体排产流程和设计算法,并介绍了在柔性设计制造中心环境下的应用过程和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72.
福岛事故中大量的放射性物质被释放到环境中。日本政府、地方政府、当地居民等要求获得直观易懂的辐射剂量率分布和放射性铯累积状况等信息。并且,剂量率会随着放射性物质的衰减、降雨、去污等导致大幅度的变化,所以广域的放射性物质过渡评价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但是,测量仪等的固定点监测和车载移动监测对污染程度整体把握和研究防护措施是不够的。论文介绍了日本的无人机核辐射航测在广域辐射剂量率分布监测、放射性铯的扩散抑制等方面的技术应用状况,以期为我国的核安全监测和防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3.
74.
红花黄色素是从干红花的花叶中提取的一种天然营养型食用色素,也有很好的药理作用,可用于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这种色素稳定性较好,避光室温保存有效期最少可达30天,该色素含有一定的热稳定性,在80℃时也可稳定存在几个小时。在3相似文献
75.
阿姆河右岸区块生物礁特征与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区块储集层以礁灰岩为主,在该储层之上发育着巨厚的膏盐岩地层,使其地震勘探的难度增大。为此,依据该区块礁灰岩的分布特点,综合测井、地质资料建立了沉积模型、储层模型和地震正演模型,分析了礁体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和测试资料,从单井上识别礁体;引入"地震相"的研究思路,利用地震属性,对礁体平面分布进行预测;根据上覆膏盐层厚度变化、目的层碳酸盐岩厚度的变化,采用"时差厚度"法进行礁体识别,初步探索出一套适合于该区的基于叠后地震资料的礁体识别方法。利用该方法提高了生物礁的识别精度,在该区块相继发现了一批可供钻探的生物礁,钻遇生物礁的探井成功率从中方接手前的33%提高到现今的100%。 相似文献
76.
常规蚂蚁追踪技术往往应用于叠后地震数据,只能对裂缝进行定性描述。与常规蚂蚁追踪技术相比,基于蚂蚁追踪的叠前裂缝预测技术在保留对裂缝空间展布高精度描述的同时,融入了叠前分方位各向异性信息,从而使裂缝预测由定性描述转为定量化描述。基于蚂蚁追踪的叠前裂缝预测技术能够准确地预测白云岩储层裂缝发育位置及强度,为区带划分和储层精细描述提供依据,通过分析裂缝展布方向与区域水平主应力方向是否一致,可以判断目标区是否具备压裂条件。基于蚂蚁追踪的叠前裂缝预测技术对四川盆地白云岩储层的裂缝预测结果与已知井信息吻合度高,得到的裂缝预测结果可为后续储层改造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7.
78.
辫状河三角洲是断陷湖泊环境广泛发育的一种沉积体系,主要分布于湖盆的短轴方向。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河口砂坝、远砂坝以及辫状河前三角洲的浊积砂体储层物性和储集性能最好,控制了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和富集高产,是主要油气富集区。本文主要介绍在留西构造带应用岩性油气藏储层描述配套技术,寻找和刻画辫状河三角洲砂体的分布与展布特征。重点介绍等时格架内层序地层的研究与储层反演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等时地层格内的多层系、多井联合反演,进行多方位精细刻画砂体,从而进一步厘清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79.
80.
“十三五”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根据日益复杂的油气勘探开发对象,分盆地、分领域制定物探技术政策,强化地震采集源头设计,严格过程管控,确保部署成效;开展老资料精细处理解释,挖掘资料潜力,瞄准生产瓶颈难题,强化科研攻关,提高解疑能力;强化分盆地、分领域技术研讨交流,加强物探地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升人才素质和技术应用水平;强化基础工作,实施精益管理,促进有序稳健发展;发展完善了6类物探技术系列,形成19项关键技术,有力支撑了中国石油原油产量稳中有升、天然气业务快速发展。“十四五”油气勘探开发重心不断向深层—超深层、页岩油气,以及强复杂地表更复杂领域转移,提高难动用储量开发成效、提高老油气田采收率也面临技术挑战。为了满足新形势下油气勘探开发需求,针对八大重点领域,中国石油将按照集成推广、科研攻关、试验探索3个层次,发展高效、低成本、高精度物探技术,重点发展智能物探、深层地球物理勘探、油藏地球物理、井中地震等全新一代物探技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