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070篇 |
免费 | 398篇 |
国内免费 | 38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746篇 |
综合类 | 808篇 |
化学工业 | 1475篇 |
金属工艺 | 523篇 |
机械仪表 | 765篇 |
建筑科学 | 969篇 |
矿业工程 | 630篇 |
能源动力 | 266篇 |
轻工业 | 849篇 |
水利工程 | 475篇 |
石油天然气 | 563篇 |
武器工业 | 147篇 |
无线电 | 1114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719篇 |
冶金工业 | 547篇 |
原子能技术 | 102篇 |
自动化技术 | 115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7篇 |
2023年 | 189篇 |
2022年 | 215篇 |
2021年 | 266篇 |
2020年 | 188篇 |
2019年 | 211篇 |
2018年 | 251篇 |
2017年 | 114篇 |
2016年 | 159篇 |
2015年 | 166篇 |
2014年 | 566篇 |
2013年 | 339篇 |
2012年 | 364篇 |
2011年 | 434篇 |
2010年 | 400篇 |
2009年 | 412篇 |
2008年 | 463篇 |
2007年 | 524篇 |
2006年 | 505篇 |
2005年 | 477篇 |
2004年 | 495篇 |
2003年 | 423篇 |
2002年 | 306篇 |
2001年 | 301篇 |
2000年 | 368篇 |
1999年 | 350篇 |
1998年 | 337篇 |
1997年 | 291篇 |
1996年 | 278篇 |
1995年 | 295篇 |
1994年 | 307篇 |
1993年 | 228篇 |
1992年 | 249篇 |
1991年 | 221篇 |
1990年 | 232篇 |
1989年 | 176篇 |
1988年 | 97篇 |
1987年 | 67篇 |
1986年 | 64篇 |
1985年 | 80篇 |
1984年 | 67篇 |
1983年 | 67篇 |
1982年 | 59篇 |
1981年 | 46篇 |
1980年 | 30篇 |
1979年 | 19篇 |
1978年 | 11篇 |
1975年 | 8篇 |
1959年 | 13篇 |
1957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51.
针对陕西渭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5号炉磨煤机乙磨大轴断裂失效进行了金属分析。结果表明应加强制造质量监控和实施设备全过程金属监督。 相似文献
52.
53.
对白鹤梁题刻本体保护工程设计进行了论述.在整体加固工程上,实施小锚杆加固、砌筑支护和裂隙灌浆;在表面加固工程上,采用注射粘结和滴渗透增强相结合的工艺;在表面防冲蚀工程上采用双面层方案,下层为柔性保护层,保护题刻不被损伤,上层为刚性防冲蚀保护层,面层以锚固方式与岩体连结,以确保面层自身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4.
采用离焦激光束对AZ31B镁合金和DP780镀锌钢进行了激光热传导搭接焊(LHCLW)。研究了激光功率对接头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检测接头的拉伸剪切强度和显微硬度、观察分析微观组织等方法来评价接头的优劣,并且分析了镁/钢界面各种物相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镀锌层通过改善熔融镁合金在钢界面上的扩散能力并与Mg发生反应,促进镁合金与钢的冶金结合,从而提高接头的强度。观察发现在接头界面处形成了连续致密的层状共晶组织(α-Mg+MgZn),焊缝边缘处和热影响区(HAZ)形成了MgZn2和MgZn相,而无镀层钢与镁合金之间没有发生冶金反应。当功率为2.5 kW时,接头的拉伸剪切强度能够达到最大值,约为42.9 N/mm。然而,在2.6 kW时由于共晶反应层中产生了微裂纹而导致接头强度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55.
56.
本文全面总结了“十三五”安徽省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情况,分析总结了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实施成效和存在问题。探讨了“十四五”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对非金属矿业的形势要求和需求分析,提出了“十四五”非金属矿产调查评价方向、重点勘查区、矿权出让和综合利用等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57.
58.
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纳米WO3材料的研究现状与进展,重点概述了超细WO3粉体和纳米WO3薄膜的各种制备方法及各自优缺点,并介绍了纳米WO3薄膜的稀有金属掺杂研究等;分析了纳米WO3材料的研究意义,介绍了纳米WO3材料在变色及催化等方面的应用。最后分析了纳米WO3材料应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9.
根据瓦楞纸板平压静态模型,建立了动力学方程.通过数值计算方法,研究瓦楞纸板在矩形波激励下的冲击响应,并讨论各参数对瓦楞纸板包装系统的冲击谱和破损边界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60.
针对发动机进、排气系统漏气影响碳平衡偏差问题,分别对进、排气系统不同管路漏气进行万有特性、稳态循环、瞬态循环试验,测试和分析碳平衡偏差随漏气位置和漏气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压气机后进气管或排气管路漏气时,测试工况点的碳平衡偏差均为正值,其中压气机后进气管漏气的最大碳平衡偏差为35%、排气管路漏气的最大碳平衡偏差为1.7%;压气机前进气管路漏气时,碳平衡偏差为负值,最大为-6.3%;碳平衡偏差的绝对值随进气系统漏气量的增加而增大,但排气系统漏气量不影响碳平衡偏差。碳平衡偏差主要受进气管漏气影响,当碳平衡偏差超过3%时,若碳平衡偏差为正,应优先排查压气机后进气管路;若偏差为负,应优先排查压气机前进气管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