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917篇 |
免费 | 3593篇 |
国内免费 | 1754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183篇 |
综合类 | 2645篇 |
化学工业 | 2684篇 |
金属工艺 | 1669篇 |
机械仪表 | 1822篇 |
建筑科学 | 1806篇 |
矿业工程 | 1249篇 |
能源动力 | 597篇 |
轻工业 | 2802篇 |
水利工程 | 881篇 |
石油天然气 | 1029篇 |
武器工业 | 486篇 |
无线电 | 2505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976篇 |
冶金工业 | 1072篇 |
原子能技术 | 406篇 |
自动化技术 | 345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2篇 |
2024年 | 527篇 |
2023年 | 513篇 |
2022年 | 1084篇 |
2021年 | 1300篇 |
2020年 | 1010篇 |
2019年 | 670篇 |
2018年 | 683篇 |
2017年 | 734篇 |
2016年 | 640篇 |
2015年 | 1087篇 |
2014年 | 1328篇 |
2013年 | 1619篇 |
2012年 | 2050篇 |
2011年 | 2112篇 |
2010年 | 1978篇 |
2009年 | 1898篇 |
2008年 | 2041篇 |
2007年 | 1847篇 |
2006年 | 1578篇 |
2005年 | 1337篇 |
2004年 | 965篇 |
2003年 | 577篇 |
2002年 | 518篇 |
2001年 | 488篇 |
2000年 | 338篇 |
1999年 | 136篇 |
1998年 | 45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5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3篇 |
1973年 | 1篇 |
1959年 | 7篇 |
1951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水平井开发已广泛应用在低渗透油藏中,若井底流压小于饱和压力时,预测水平井产能应考虑油气两相渗流的影响。基于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的运动方程,运用保角变换和等值渗流阻力原理,建立了低渗透油藏油气两相下水平井产能预测新公式,并开展了影响水平井产能敏感性因素分析。研究表明,启动压力梯度对水平井产能影响呈线性关系,在相同水平段下,启动压力梯度增大,水平井产量减少,在不同水平段下,水平段长度越小,启动压力梯度对产能影响越大;应力敏感系数增大,水平井产量下降,当应力敏感系数小于0.06 MPa–1时,应力敏感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92.
为了探索玻璃钢复合钢管用于油气输送领域的可行性,对玻璃钢复合钢管的制备和静水压爆破性能进行了研究,包括玻璃钢复合层材料的选择、玻璃钢管复合钢管的制造以及玻璃钢复合钢管的水压爆破试验,并与普通输送钢管的水压爆破性能和生产成本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玻璃钢复合钢管相对于同钢级普通钢管的爆破压力值提高了约50%,复合管在水压爆破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屈服过程,外径膨胀率仅为1.06%-1.20%。研究表明,玻璃钢复合层较大地提升了管体强度,具有较为明显的止裂能力,且具有较高的产品性价比。 相似文献
993.
994.
以有机钼为前驱体制备了分散性纳米RDC-Mo催化剂,采用微型反应釜进行了噻吩类模型化合物噻吩、苯并噻吩和二苯并噻吩(DBT)热转化及RDC-Mo催化临氢热转化反应,对比了热转化及催化临氢过程噻吩类模型化合物热转化反应效果。采用X射线衍射(XRD)及高分辨率的透射电镜(HRTEM)对所制备的分散型催化剂进行了分析表征。采用模拟计算方法深入研究了分散型催化剂催化临氢热转化显著提高噻吩类化合物转化率以及不同结构噻吩类反应差异的内因。结果表明:制备的分散型催化剂RDC-Mo具有高度分散纳米尺寸特征,其晶粒尺寸为3.63 nm。相比于热转化,高分散纳米催化剂RDC-Mo作用的催化临氢过程显著强化了噻吩类化合物的转化,使其转化率大幅度提高。高分散度纳米催化剂显著强化了噻吩类化合物与催化剂活性中心、H2的可接近性;H2经纳米催化剂活化形成的氢自由基强化噻吩类化合物中与S相连的芳环碳定向加氢,促使C—S键断裂能垒大幅下降,在较低温发生断裂;该反应路径正是造成分散型催化剂临氢体系显著提高噻吩类化合物裂化转化率的内在原因。受定向加氢的概率、在活性中心MoS2吸附难易以及定向加氢后C—S键键长变化3方面的影响,不同结构噻吩类化合物转化率由大到小顺序为苯并噻吩、噻吩、二苯并噻吩。 相似文献
995.
为从微观研究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简称聚表剂)的驱油机理和驱油效果,采用微观刻蚀仿真模型进行微观可视化驱油实验,并与岩心驱替实验驱油效果对比。结果表明,在微观驱油实验中,水驱后微观模型中产生6种类型残余油,而聚表剂驱后对盲端残余油的驱替效果不明显;聚表剂的驱油机理主要是通过其增黏作用、黏弹性作用和乳化作用来扩大波及体积,降低渗流阻力",拉""、拽"残余油,将大油滴乳化分散成小油滴,从而将残余油有效驱出;不同浓度的聚表剂在微观模型和岩心驱替实验中的驱油效果基本相符,聚表剂浓度越大,残余油启动能力越高,驱油效果越好。聚表剂质量浓度为2000 mg/L时的驱油效果最好,采收率增幅为19.69%。图27表1参15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999.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