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917篇
  免费   18938篇
  国内免费   11241篇
电工技术   15025篇
技术理论   5篇
综合类   15268篇
化学工业   25461篇
金属工艺   10948篇
机械仪表   12274篇
建筑科学   15197篇
矿业工程   5785篇
能源动力   5389篇
轻工业   13931篇
水利工程   4485篇
石油天然气   8942篇
武器工业   2110篇
无线电   21669篇
一般工业技术   18018篇
冶金工业   6971篇
原子能技术   2102篇
自动化技术   26516篇
  2024年   708篇
  2023年   2817篇
  2022年   5696篇
  2021年   8109篇
  2020年   6061篇
  2019年   4648篇
  2018年   5222篇
  2017年   6115篇
  2016年   5338篇
  2015年   8097篇
  2014年   10204篇
  2013年   12152篇
  2012年   14188篇
  2011年   14682篇
  2010年   13609篇
  2009年   12815篇
  2008年   12652篇
  2007年   11885篇
  2006年   10837篇
  2005年   8544篇
  2004年   5931篇
  2003年   5073篇
  2002年   4901篇
  2001年   4322篇
  2000年   3458篇
  1999年   2767篇
  1998年   1768篇
  1997年   1468篇
  1996年   1352篇
  1995年   1129篇
  1994年   920篇
  1993年   567篇
  1992年   462篇
  1991年   328篇
  1990年   272篇
  1989年   235篇
  1988年   166篇
  1987年   111篇
  1986年   97篇
  1985年   39篇
  1984年   40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33篇
  1981年   43篇
  1980年   42篇
  1979年   27篇
  1978年   12篇
  1976年   11篇
  1959年   10篇
  1951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重金属在河湖底泥中的积聚已成为我国的一大环境问题,通过及时妥善的技术处理,可以避免重金属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基于生石灰降低底泥含水量,锯末灰初步固化,采用水泥和矿粉+水泥2种方式对生石灰-锯末灰固化后的污泥进一步固化的方法,对天津西青区某河流污染底泥开展试验。基于原子吸收分光法对试验样品进行重金属浸出浓度分析,比较水泥和矿粉+水泥固化2种方法的固化效果。研究表明,当生石灰掺入比为9%,养护2 d 时,污泥的含水率明显降低。锯末灰掺入比10% 、水泥掺入比20%、矿粉换掺水泥40%时,底泥中的 Ni2+ 、 Hg2+ 、 Pb2+ 、 Cd2+ 4种超标重金属浸出浓度分别降低71.61%、84.85%、58.49%、77.78%,均满足相关技术规范要求。为检验固化土的种植效果,选用牛筋草和牛繁缕2种植物进行室内60 d种植试验,发现2种植物的光合作用、根部发育、生长速度都很正常。结果表明生石灰掺入比9%、锯末灰掺入比10%、水泥掺入比20%、矿粉换掺水泥40%的固化方案得到的固化土可用于绿化种植。  相似文献   
992.
洪湖沉积物碳氮磷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湖是中国第七大淡水湖,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全面了解洪湖沉积物氮、磷、有机质的含量及分布特征,对掌握其富营养化现状与氮磷污染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在湖区布设了8个采样点,2019年10月采集50 cm柱状沉积物,分别测定不同深度沉积物总氮(TN)、总磷(TP)以及有机质(OM)含量,分析了TN、TP 和OM 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并运用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其对应的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洪湖沉积物TN含量在467.8~8 454.5 mg/kg之间,平均值2 167 mg/kg,为重度污染,其中近一半的采样点表层沉积物TN含量>5 000 mg/kg;TP含量在502.7~1 252.4 mg/kg之间,平均值693.8 mg/kg,除杨柴湖为重度污染外,其他大部分地区为中度污染;有机质含量占比在5.0%~24.9%之间,平均值9.6%,为重度污染。在垂直空间上,TN、TP 和OM 均在沉积物表层垂向深度0~20 cm存在明显的积累,其含量随垂向深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研究成果可为洪湖富营养化的控制与治理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93.
潘艺  吴玮  黄天寅  王骁 《给水排水》2021,47(8):160-166
在分类用户用水模式分析的基础上,考虑选取5个特征流量进行水表误差曲线重建,对水表误差值进行修正,建立了基于水表误差曲线重建的表观漏损量估算方法.利用该方法对苏州市研究区域内新建小区、老旧小区、工业、商业、学校和医院等6类用户的水表误差进行修正,各水表的误差修正值分别为-0.25%、-4.1%、-4.59%、-2.03%、-5.74%、-0.34%,据此计算得到各类用户的表观漏损水量分别为7.41万m3、103.42万m3、292.50万m3、28.29万m3、167.83万m3、2.82万m3.与传统方法相比,建立的方法考虑到用户用水模式对水表误差曲线的影响,对表观漏损水量估算更为准确,能为用水行为类似的苏南地区的表观漏损水量估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陈祥获  吴珊  侯本伟 《给水排水》2021,47(6):133-137
供水管网水力模型参数优化校核过程中,由于监测点个数少于待校核参数的数量,校核后的模型参数存在"异参同效"的问题,也可能导致部分优化后的参数取值脱离其物理意义.而在建成区的管网中增设大量监测点难度较大,为解决管网水力模型应用中的这个实际问题,提出根据实际监测点数据预测非监测节点的压力,并将被预测的节点作为虚拟监测点的方法,以增加模型校核问题中的边界条件.应用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灵敏度分析法改进的GRNN-PSO混合方法在保证校核精度的同时还提高了校核效率,为供水管网水力模型优化校核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95.
2020年汛期,江苏省太湖地区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省太湖地区水利工程管理处提前部署,细化预案,科学预降太湖及区域河网水位.在发生超标准洪水后,通过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精准调度,错峰运行,部署处属枢纽工程全力投入排水运行,在精准调度、安全运行和信息化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对同类工程的调度运用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96.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水利基础设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推行,促进了水利工程平稳投产及运营.水管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涉及体系建设、教育培训、现场运管、应急管理等方面,考核事项众多,所以明确创建关键因素、动态评价创建成效是标准化创建的重要任务.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创建各阶段中具有主导作用的关键因素,以江苏水管单位的标准化创建实例,探讨了动态评价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7.
采用岩石伺服试验机和声发射仪,对小浪底三叠系细砂岩进行单轴压缩声发射试验。基于试验结果,将试样变形过程划分为压密、弹性、塑性和破坏四个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试样声发射幅值、峰值频率、振铃计数和能量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试样声发射b值以及累计振铃计数的演化规律,得出了岩石的破坏时间前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压密和弹性阶段试样声发射幅值、振铃计数和能量处于较低水平、峰值频率频带数量依次增多;塑性阶段试样幅值增大、振铃计数与能量上升且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峰值频率数值增大且呈现多频带化,临近破坏阶段试样产生大量100dB的高幅值信号,振铃计数与能量持续急增,峰值频率降低,频带减少;声发射b值的变化规律可以间接反映岩体内部微裂隙萌生、扩展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建设的第一批水电站已逐步到达国家规定的发电许可年限,但随着水电工程技术的成熟,各水电站的设备管理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在机组经历了数次大修,并且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后,至今仍然保持着良好的运行能力。本文以EA公司的健康指数算法为基础对发电机组各设备当前健康情况进行评价,然后结合木桶原理,进行发电机组今后可运行寿命的综合评估。本文以广西西津水电站为例进行计算和评估,证明了在进行水电站延寿评估时该方法是合理的,并且通过延寿评估后,可以使清洁能源更加合理的利用,也优化了水电资源的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999.
玄武岩纤维和聚丙烯纤维可在混凝土中产生互补和协同作用,大幅提升混凝土性能.文章通过试验研究的方法,探讨了玄武岩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抗氯盐侵蚀性能.从试验结果来看,纤维混掺有助于提高混凝土的抗氯盐侵蚀性能,而玄武岩纤维掺量0.15%、聚丙烯纤维掺量0.5%的混杂纤维混凝土抗氯盐侵蚀性能最佳,建议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采用.  相似文献   
1000.
To clarify some of the solid-state aspects of cold fusion in deuterated transition metal electrodes, we have carried out first-principles self-consistent total energy calculations for various configurations of atomic and diatomic deuterium inside fcc palladium. We find that the stability of the Pd+D system is controlled by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the deuterium-inducedantibonding level with respect to the Fermi energy. The equilibrium D-D distance in dense PdD up to =3 is found to be much larger than the free space value. The calculated Born-Oppenheimer energy surface of diatomic D2 in crystalline palladiuim is shown to have but metastable local minima whose internuclear separation is at least 0.2 Ålarger than that of the isolated D2 molecule. We conclude that D2 incrystalline Pd will have a substantially lower tunneling probability than hitherto thought and that explanation for fusion mechanisms should be sought elsewhe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