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85篇
  免费   1084篇
  国内免费   579篇
电工技术   1502篇
综合类   1145篇
化学工业   1902篇
金属工艺   718篇
机械仪表   1432篇
建筑科学   1622篇
矿业工程   996篇
能源动力   548篇
轻工业   1637篇
水利工程   729篇
石油天然气   918篇
武器工业   217篇
无线电   1704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76篇
冶金工业   668篇
原子能技术   221篇
自动化技术   1813篇
  2024年   124篇
  2023年   455篇
  2022年   541篇
  2021年   514篇
  2020年   430篇
  2019年   573篇
  2018年   612篇
  2017年   301篇
  2016年   358篇
  2015年   499篇
  2014年   1059篇
  2013年   772篇
  2012年   937篇
  2011年   913篇
  2010年   897篇
  2009年   894篇
  2008年   908篇
  2007年   768篇
  2006年   800篇
  2005年   762篇
  2004年   627篇
  2003年   576篇
  2002年   559篇
  2001年   500篇
  2000年   415篇
  1999年   372篇
  1998年   371篇
  1997年   284篇
  1996年   254篇
  1995年   223篇
  1994年   204篇
  1993年   129篇
  1992年   185篇
  1991年   153篇
  1990年   125篇
  1989年   110篇
  1988年   91篇
  1987年   82篇
  1986年   80篇
  1985年   73篇
  1984年   62篇
  1983年   55篇
  1982年   41篇
  1981年   48篇
  1980年   33篇
  1979年   27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5篇
  196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以X油田低渗透储层为研究对象,应用CT扫描技术、居中轴线算法等方法重构三维数字岩心模型、提取孔隙网络模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该区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溶蚀孔和微裂缝为主,平均孔隙半径33.11μm,平均喉道半径1.47μm,喉道细小是造成研究区储层渗透率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02.
轮古西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孔、洞、缝,岩溶储层类型可分为裂缝型、孔洞型、裂缝—孔洞型、洞穴型4种,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不同地貌单元岩溶缝洞系统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带特征,应用薄片分析法对不同类型岩溶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轮古西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模式。认为:东部轮古7井区区域位置最高,为轮南潜山区域补给区;轮古西地区岩溶台地为该区补给区,大气降水以下渗、径流为主,溶蚀孔洞及溶蚀裂缝发育,泥质、方解石充填;岩溶坡地为地下水径流区,地下水以水平径流为主,岩溶暗河管道系统发育,岩溶角砾岩、泥质充填;岩溶盆地为排泄区,其排泄基准面决定了岩溶发育规模。  相似文献   
903.
通过歧口凹陷区独特的盆地演化历史分析,初步探讨了歧口凹陷区潜山形成的地质背景及潜山油气成藏的关键地质条件,明确印支期古隆起的存在是歧口凹陷潜山发育的重要控制因素,古隆起区古生界强烈剥蚀,两翼断层逆冲与反转是潜山内幕储集层发育、油气输导系统形成的关键。受中生代古构造的影响,歧口凹陷潜山可分为断块古地貌、伸展断块两种主要潜山构造类型。结合潜山供烃特点、内幕结构特点判断,认为歧口凹陷区潜山勘探主攻方向应集中在两大领域,其一是印支期古隆起波及范围内的低位序潜山,重点探索古坡折带近东西向潜山构造;其二是歧口凹陷南缘广泛分布的中生界及上古生界内幕潜山,探索不整合控制的隐蔽潜山油气藏。  相似文献   
904.
在详细分析了常村矿选煤厂原煤泥水系统在工艺、设备和产品结构存在的问题后,重点论述了改造方案的确定依据和改造方案实施后在技术、经济方面取得效果。  相似文献   
905.
文南油田开发中后期沉积微相精细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重新认识处于开发中后期油藏的沉积环境、沉积微相及其特征,建立准确的储集层模型,对于查明剩余油分布和挖掘剩余油潜力、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东膜凹陷文南油田沙二下亚段古生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沉积构造特征、储集层岩性特征、粒度特征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认为其沙二下亚段为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的间歇性涨缩浅湖环境下发育的浅水三角洲和滨浅湖沉积体系;划分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水下溢岸砂、水下天然堤、水下分流间湾、前三角洲砂泥、滨浅湖泥等6种沉积微相类型;分析各沉积微相特征,指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物性最好,水下送岸砂次之。图5表1参13  相似文献   
906.
川东地区石炭系气藏的气水界面主要分布在两个范围内,一是潜伏构造气藏的气水界面海拔较深,一般为-3800~-4700m;另一是主体构造气藏的较浅,一般为-1600~-2600m。各构造带之间相邻的潜伏圈闭气藏往往受同一大向斜内的水域相隔,并在原始状态下相互维系了气水的压力平衡,因此同一向斜内某一构造的水井资料就可用于计算另一构造同一气藏的气水界面。基于这种认识,章根据同向斜域内相邻构造的水井资料计算卧龙河、双家坝、云和寨、高峰场、胡家坝等气田的原始气水界面,得到的气水界面与实际误差为-3~-18m。说明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靠性较好,可节省钻井投资,缩短气田的评价周期。  相似文献   
907.
采用化学液相沉积法对Hβ沸石进行硅改性,并对其催化萘异丙基化反应的性能进行了评价,考察了硅油类型、沉积量和沉积时间对硅改性Hβ沸石催化性能的影响;采用BET、X射线衍射、吡啶吸附-红外光谱和氨吸附-程序升温脱附等方法对Hβ沸石的晶相、孔结构和酸性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在基本不改变Hβ沸石骨架结构、内孔孔体积和内表面性质的前提下,有效钝化Hβ沸石外表面的酸性位,提高Hβ沸石催化萘异丙基化反应的性能。黏度为100mm2/s的硅油是较好的硅改性剂,在硅油沉积量为0.4mL/g、沉积时间为12h时,可达到较好的改性效果,在此条件下进行硅改性对Hβ沸石的孔口有一定的修饰作用,提高了它的择形催化效果,同时还可提高萘的转化率及二异丙基萘和2,6-二异丙基萘的收率,萘的转化率达82.47%,二异丙基萘和2,6-二异丙基萘的收率分别达到33.80%和8.35%。  相似文献   
908.
为了认识塔里木盆地北部哈拉哈塘加里东期多期岩溶作用对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控制机理,选择不同方法对各期古地貌进行恢复。结果表明良里塔格岩溶期古地貌以丘丛洼地、谷地为主,由北向南发育了多条深切河流,地震剖面证实河流常切穿至一间房组;前志留纪岩溶期,由北向南可划分为潜山岩溶区、碎屑岩浅覆盖岩溶区和厚层覆盖岩溶区,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潜山区以微岩溶地貌为主,未发育深切河谷,南部厚层覆盖区为碎屑岩山地,由北向南的水系,汇入碎屑岩尖灭线附近岩溶湖。通过钻录井、岩心、测井解释等资料统计,总结浅覆盖区洞穴型储层主要发育在两个带:一间房组顶面以下0~30 m及50~110 m,对应层位分别为一间房组和鹰山组,厚层覆盖区洞穴型储层主要发育在一间房组顶面以下0~40 m,分带性不明显。结合断裂、古地貌、古水系等因素,认为浅覆盖区下部洞穴型储层及厚层覆盖区洞穴储层主要受控于良里塔格岩溶期径流带岩溶作用,该期南部深切河流为排泄点,控制了储层发育规模及走向。而浅覆盖区上部洞穴型储层受控于前志留纪岩溶期径流带岩溶作用,岩溶湖为径流排泄区,控制了上部洞穴储层发育。  相似文献   
909.
港西油田是典型的高孔高渗疏松砂岩油藏,随着含水量的不断上升,油井出砂严重,防砂成为港西油田二次开发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通过对港西油田不同开采层位的岩石及流体特性的深入分析,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和以往的防砂经验,针对不同的开采层位,优选了相应防砂工艺,并设计了防砂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明化镇组油井配套以压裂充填为主体的防砂工艺技术;馆陶油组底水油藏油井配套以循环充填为主体的防砂工艺技术;水井及侧钻井配套以化学防砂为主体的防砂工艺技术;针对多层系开发和长井段井,开展多层段逐层充填防砂先导性试验。研究结果为港西油田二次开发防砂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10.
我厂热处理工段目前拥有 2 0 0 k W盐浴炉和1 0 0 k W硝盐炉各 2台。多年来 ,一直采用以下经验公式来确定加热时间 :τ=αD (1 )式中 ,τ为工件入炉后炉温回升至工件温度起始计算到工件出炉时间 ,min;α为加热系数 ,min· mm— 1,其值一般取 0 .4~ 0 .5;D为有效截面长度 ,mm。为了在工件加热中减少工件表面的氧化、脱碳 ,细化晶粒 ,缩短加热时间 ,将 α优选为 0 .2~ 0 .2 5min·mm— 1,并对碳素钢、合金钢和渗碳钢等零件的淬透性、硬度、金相组织和力学性能作了对比测试。1 试验过程对 45#进行 (830± 1 0 )℃淬火 ,用 1 0 % Na Cl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