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4篇 |
免费 | 30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8篇 |
综合类 | 50篇 |
化学工业 | 53篇 |
金属工艺 | 44篇 |
机械仪表 | 23篇 |
建筑科学 | 34篇 |
矿业工程 | 23篇 |
能源动力 | 7篇 |
轻工业 | 46篇 |
水利工程 | 40篇 |
石油天然气 | 13篇 |
武器工业 | 1篇 |
无线电 | 3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43篇 |
冶金工业 | 79篇 |
原子能技术 | 2篇 |
自动化技术 | 7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32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24篇 |
2011年 | 26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44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8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5年 | 3篇 |
1973年 | 1篇 |
1960年 | 3篇 |
1957年 | 1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1.
基于差分进化优化的约简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机的解缺乏稀疏性、预测速度慢等问题,采用向量相关分析在高维特征空间约简支持向量.为使约简模型能最佳逼近原模型,提出原模型与约简模型预测训练样本的平方误差和作为新性能评价准则.为得到最优约简模型,定义了离散加法、减法和乘法算子,并将新性能评价准则作为适应度函数,采用整数编码的差分进化算法进行全局优... 相似文献
512.
通过向黄浆水中添加多糖,使大豆乳清蛋白(WSP)与大豆种皮多糖(SHP)发生静电相互作用形成聚合物,用于制备稳定的高内相乳液(HIPEs)。结果表明:随着多糖添加量的增加,聚合物中多糖含量增加,蛋白质含量降低,聚合物微观结构更加致密,热稳定性提高。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WSP和SHP之间存在静电相互作用。此外,研究证实SHP/WSP聚合物可以稳定75%油相的HIPEs,且随着SHP/WSP聚合物中多糖含量增加,HIPEs表观黏度增加,G''和G''增加。通过测定热处理或冻融前、后HIPEs的流变及多重光散射,证实SHP/WSP聚合物稳定HIPEs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且冻融后重新剪切可再次形成稳定的HIPEs。本研究结果为黄浆水的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蛋白多糖聚合物稳定乳液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13.
514.
515.
某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煤矿软岩巷道在开挖过程中巷道变形严重,由于该巷道所在区域岩体破碎,而且开挖的巷道分布较密集,巷道部分区域围岩潜在着整体失稳的可能性。为了进行软岩巷道的稳定性预测以及为巷道二次支护提供可靠的依据,对该软岩巷道进行了收敛变形监测研究。介绍了巷道收敛监测站的布置及监测方案,给出了6个监测站的监测结果,并且通过分析监测结果给出了所获得的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516.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资源演变的影响程度不断加剧,对传统水资源评价技术方法提出了挑战。针对变化环境下缺资料地区传统水资源评价方法水量"还原"失真、水质水量评价分离、地下水和地表水评价分离等问题,本文采用了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的水资源评价方法,探讨了其评价原理、关键步骤和在缺资料地区的适用性等,并以西北内陆河玛纳斯河流域山区为例,比较了传统水资源评价方法和本文所用方法评价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本文所用方法在流域水资源评价精度、评价对象和水文要素的完整性、评价时段的灵活性上具有显著的优越性,证明利用具有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有望实现水资源的动态、高效和快速评价,其评价原理可为水资源评价方法的改进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17.
水网是现代城市四大基础性网络之一,城市智能水网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组成要件。在对城市水网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解析的基础上,提出由智能化的水物理网、水信息网、水调度网耦合而成城市智能水网系统,它具备安全性、可测度性、可控达性、资源优化性和技术先进性五维智能化表征,能支持和实现水流、信息流、业务流的互联互通。此外,对城市智能水网建设重点方向、关键支撑技术和基本原则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城市智能水网发展建议。核心观点认为,城市智能水网建设是对中国城市水系统的综合治理,也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构,功能综合是城市智能水网建设成功的前提,城市智能水网的建设应以河湖水系和供排水网络为核心,需要流域和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须基于多部门、跨行业的优势互补、合作交叉,按照整体规划、系统布局的方式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518.
519.
多孔介质中悬浮物迁移特性的研究,有利于减缓实际回灌工程中的堵塞问题,对地下水人工回灌技术的推广具有重要理论意义。采用室内砂柱试验,研究不同悬浮物浓度条件下多孔介质渗透性的变化、悬浮物颗粒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运移-沉积规律,并分析堵塞发生的机理。本次试验以中位粒径224.2μm的石英砂作为入渗介质并在砂柱中分别连续注入由中位粒径3.24μm的悬浮物颗粒配制而成的三组不同浓度溶液(100 mg·L~(-1)、300 mg·L~(-1)、500 mg·L~(-1))。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回灌浓度条件下,砂柱内均发生了表面-内部双重堵塞;且随着悬浮物溶液浓度的增加,悬浮颗粒在多孔介质内的迁移量减少,而滞留量却明显增多,但悬浮物浓度对沉积量的影响随着入渗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堵塞速率也会随着回灌液浓度的增加而加快;在回灌的初始阶段,多孔介质的渗透性随时间下降幅度很大,随着试验的进行,最终会趋于稳定状态,且越靠近砂柱表层,悬浮物堵塞的程度越为严重。在实际的人工回灌工程中,要尽可能降低回灌液中悬浮物颗粒的浓度,以降低堵塞的风险,保证回灌工程更为长久地运行。 相似文献
520.
采用吐鲁番及周边地区6个典型气象站和煤窑沟、阿拉沟2个流域水文站的1960-2012年实测数据,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秩次检验法和Pettitt变点检验法,分析了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和径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60-2012年,吐鲁番及周边地区的年降水量呈一定的上升趋势,但不显著,平均气温也呈上升趋势,而日照时数和平均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阿拉沟出山径流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而煤窑沟出山径流量上升趋势不明显;降水量、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均与径流量呈正相关关系,而日照时数与径流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