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0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8篇 |
综合类 | 1篇 |
化学工业 | 3篇 |
金属工艺 | 2篇 |
机械仪表 | 6篇 |
建筑科学 | 1篇 |
矿业工程 | 9篇 |
能源动力 | 2篇 |
轻工业 | 65篇 |
石油天然气 | 2篇 |
武器工业 | 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4篇 |
冶金工业 | 1篇 |
自动化技术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2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大豆异黄酮和双酚A联合暴露对雌性大鼠不同组织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豆异黄酮和双酚A哺乳期联合暴露对SD雌性大鼠的子宫增生效应及其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雌激素受体(ERα和ERβ)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母鼠及其仔鼠随机分至4组,即阴性对照组、大豆异黄酮组(每公斤体重150mg,i.g.)、双酚A组(每公斤体重150mg,i.g.)、联合暴露组(每公斤体重150mg大豆异黄酮 每公斤体重150mg双酚A,i.g.)。母鼠在产后第5至11天给予受试物,仔鼠在出生后5至11d(PND5-PND11)通过母乳暴露受试物。在PND12处死部分雌性仔鼠。剩余雌性仔鼠观察阴门开口时间和动情周期,并于PND70处死。剥离子宫并称重,病理学检查;利用Westernblot方法测定下丘脑、垂体、卵巢和子宫的ERα和ERβ表达。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ND12时,大豆异黄酮组和双酚A组大鼠子宫体重比显著增加(P<0.05),联合暴露组子宫体重比亦显著增加(P<0.05),但其幅度略低于大豆异黄酮组和双酚A组。PND70时,各组大鼠的子宫体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豆异黄酮组、双酚A组和联合暴露组的阴门开口时间和动情周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ND12和PND70时,大豆异黄酮组、双酚A组和联合暴露组大鼠下丘脑、垂体、卵巢和子宫的ERα和ERβ表达有部分增强或减弱。结论哺乳期大鼠大豆异黄酮和双酚A联合暴露时,可促进雌性仔鼠的子宫发育,但两者并未表现出协同作用;这种子宫增生效应在生命后期消失。大豆异黄酮和双酚A的子宫效应可能与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和子宫组织中ERα和ERβ表达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22.
目的 调查居民家庭猪肉购买、运输、存放、烹饪等相关消费行为的现状,解析家庭场景中猪肉消费行为存在的风险因素和环节。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于2020年9~11月在猪肉生产和消费大省四川、湖南、广西地区针对家庭中猪肉的主要购买者和烹饪者开展调查。通过面对面询问获得共480名受访者的人口学特征、猪肉购买、运输、存放、烹饪以及砧板刀具清洁方式等信息,从而分析居民家庭猪肉消费行为现状和食品安全风险。结果 受访者多为女性(84.2%,404/480),年龄集中在45岁及以上(78.1%,375/480)。在购买和运输环节中,56.0%(269/480)受访者仅在菜市场购买猪肉,其中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更愿意在菜市场购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购买猪肉后,96.9%(465/480)的受访者会将猪肉单独放在食品袋中并在1 h内到家,但在运输过程中未见使用冰袋的方式。在存放环节中,当天食用的猪肉,有28.4%(135/475)的受访者会在室温下存放,其中存放时间超过2 h占41.5%(54/130);烹饪环节中,仅有18.5%(43/233)的受访者会在室温腌制猪肉时将容器加盖或覆盖保鲜膜,71.9%(345/480)的受访者根据猪肉的颜色和硬度判断猪肉是否做熟,没有受访者使用温度计测量的方式进行判断;在猪肉烹调后,有85.0%(408/480)的受访者不能一次食用完,且无论未食用完的部分是否会过夜存放,均存在敞口存放猪肉的行为。对于良好操作规范的评价,城市居民中有专门处理生猪肉的砧板和刀具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农村居民(P<0.05),同时45.2%(211/467)的受访者在烹饪猪肉前没有做到流水下洗手20 s。结论 南方3省中,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居民,在猪肉购买、运输、存放、烹饪等家庭消费环节中均存在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家庭主厨和家庭成员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与干预。 相似文献
123.
目的运用毒理学关注阈值(TTC)方法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两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进行风险评估。方法利用TTC决策树方法和Toxtree软件对DMP和DEP进行Cramer结构分类;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和24类主要食物中DMP和DEP的含量数据,估计中国不同年龄组人群DMP和DEP的膳食暴露量,并按照TTC决策树方法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 DMP和DEP属于Cramer I类结构,其对应的TTC阈值为30μg/kg BW。中国居民的DMP和DEP最大暴露量分别为2.43和1.72μg/kg BW,占TTC阈值的8.10%和5.72%;划分成8个性别年龄组后的最大暴露量分别为2.01和1.44μg/kg BW,占TTC阈值的6.71%和4.79%。结论中国居民膳食DMP和DEP的健康风险较低,不需要引起健康关注。 相似文献
124.
目的了解我国主要食品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含量,评估我国居民经膳食暴露于DBP的水平以及潜在的健康风险。方法利用2011—2013年收集的24类食品中的DBP含量数据以及2002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量调查数据,采用简单分布评估方法,计算我国居民DBP膳食摄入水平,以及不同食物对DBP摄入的贡献率,并与每日可耐受摄入量(TDI,0.01 mg/kg BW)比较,进行风险特征描述。结果各种食品中DBP的含量范围为0.00~46.50 mg/kg,平均含量为0.11 mg/kg,全人群的膳食DBP平均摄入量为1.21μg/kg BW,占TDI的12.08%。全人群高食物消费量人群(P97.5)的DBP摄入量为2.84μg/kg BW,占TDI的28.42%。大米、方便面对DBP膳食摄入的贡献率较高,分别为20.30%和15.34%。结论中国居民膳食DBP摄入的健康风险较低,处于可接受水平。 相似文献
125.
目的研究雌激素低下大鼠模型对更年期综合征的模拟程度,为建立我国"辅助改善更年期综合征的功能学评价方法"提供依据。方法以雌二醇(0.2mg/kg)为阳性物,用大鼠建立雌激素低下模型,测定大鼠尾温和血清雌二醇、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β-内啡肽的浓度,观察这些指标对更年期综合征相应指标的模拟程度,并用不同剂量的大豆异黄酮(50、100、200mg/kg)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试验期间雌激素低下模型组大鼠尾温显著升高,雌二醇和不同剂量大豆异黄酮均不同程度地降低大鼠尾温。试验结束时,雌激素低下模型组大鼠雌激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雌二醇组和各剂量大豆异黄酮组;雌激素低下模型组大鼠黄体生成素水平显著升高,雌二醇组和高剂量大豆异黄酮显著降低血清黄体生成素水平;雌激素低下模型组血清卵泡刺激素的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而β-内啡肽的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各组。结论雌激素低下大鼠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更年期综合征,大豆异黄酮能够一定程度地改善该模型造成的更年期综合征。 相似文献
126.
本文介绍了美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建立的历史,汇总分析2011—2017年美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并与同期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比较。中美两国同期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微生物因素是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面对全球贸易一体化和后疫情时代的挑战,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体系应加速运用新技术,提高识别预警能力,同时进一步发挥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对制定我国相关食品安全管理措施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