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3篇 |
综合类 | 3篇 |
化学工业 | 4篇 |
建筑科学 | 1篇 |
矿业工程 | 2篇 |
轻工业 | 48篇 |
石油天然气 | 1篇 |
无线电 | 4篇 |
自动化技术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3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21.
采用发酵风味突出的枯草芽孢杆菌BJ3-2菌株,以氨基酸态氮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细菌型豆豉生产的最佳前发酵工艺,并测定了豆豉发酵各阶段酶活力及化学成分含量。结果表明,BJ3-2最佳前发酵条件为:泡豆水pH8·0,泡豆水温37℃,豆量(g):水量为1:4,泡豆时间10h,接种量4%,大豆装载量20%,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2·5d;发酵豆豉的粗蛋白、游离脂肪酸、总酸和还原糖含量分别为35%、14·2%、1·8%和0·51%;蛋白酶(酸性、中性和碱性)、α-淀粉酶、脂肪酶及豆豉溶纤酶的最大酶活力分别为10·79U/g、25·04U/g、20·36U/g、1·25mg/g、2·15U/g及862·5U/mL。研究为BJ3-2菌株的进一步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2.
根据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J3-2的精氨酸脱羧酶(ADC)的编码基因speA序列设计特异性酶切引物,克隆基因speA序列。测序结果显示,基因speA全长为1 473 bp,编码490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58 ku。基因speA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获得重组菌pET28a-speA/BL21,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显示,1.0 mmol/L的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28 ℃诱导4 h,上清液和菌体均能表达出ADC蛋白,上清液经纯化、透析、冷冻干燥可获得纯度97%的ADC酶,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ADC酶活为16 780 U/mg。为speA基因的表达、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3.
以细菌型豆豉工业发酵菌种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J3-2为材料,根据NCBI中菌株B. subtilis 168的胺氧化酶(AMO)基因序列设计同源引物,克隆获得菌株B. subtilis BJ3-2的胺氧化酶基因YobN序列。测序结果显示,YobN基因开放阅读框(ORF)长为1 437 bp,编码478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53.79 ku,与菌株B. subtilis 168同源性达98%。目的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获得重组菌pET28a-YobN/BL21,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显示,浓度为1.0 mmol/L的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22 ℃诱导5 h,表达量最高达1.30 mg/mL。该研究为AMO活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豆类发酵食品中生物胺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4.
25.
以抗伏马菌素B(1Fumonisin B1,FB1)单抗作为包被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HRP-FB1)作为标记抗原,建立检测谷物中FB1的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dc-ELISA);并与国家标准方法(HPLC,GB/T 255228—2010)进行比较,选取真菌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B1考察方法的特异性.结果显示:该dc-ELISA方法线性范围在200~800 ng/mL之间,回归方程为Y=-0.000 8X+0.978 9,决定系数R2为0.997 4,检出限为182.4 ng/mL,6份样品的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7.4%和7.7%,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8.5%(n=6).样品检测显示dc-ELISA与HPLC方法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999 6),与其他真菌毒素无交叉反应.因此,dc-ELISA法可应用检测玉米等谷物中FB1的含量,适合大批量筛选样品. 相似文献
26.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苏75区块已进入开发的后期,部分见水后单井产量低、压力下降快、稳产难度大,增加了区块长期稳产的风险。分析了控制气水分布的主要因素,并根据这三个控制因素,认为地层水主要分布在烃源岩欠发育区、连通体内构造低部位和储层非均质性强和物性较差的区域;根据区域生烃强度、区域构造及储层非均质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和制定相应的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研究和技术对区块后期的开发及今后新区块的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7.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