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7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24篇
电工技术   117篇
综合类   52篇
化学工业   101篇
金属工艺   42篇
机械仪表   34篇
建筑科学   98篇
矿业工程   64篇
能源动力   22篇
轻工业   41篇
水利工程   25篇
石油天然气   48篇
武器工业   3篇
无线电   66篇
一般工业技术   49篇
冶金工业   38篇
原子能技术   23篇
自动化技术   69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有序用电是缓解高峰时期电力不足的重要手段,为此提出了周前有序用电综合决策模型。综合了基于用户负荷形态以及参与意愿的4种错避峰手段,考虑了负荷的网络分布以及线路阻塞,利用改进的直流潮流方法近似考虑了网损,建立了以有序用电错避峰手段补偿成本最小及网损最小为目标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通过只考虑高峰时段约束等求解策略缩减求解时间。算例分析表明,本模型可以基于用户负荷特性制定个性化的有序用电方案,通过时间与空间维度的有序用电实现对有限的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消纳用电缺口的同时降低网损、消除网络阻塞,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相似文献   
32.
近年来,随着风、光电源的大量接入,系统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大,考虑了系统运行随机因素的随机潮流受到更广泛的关注。提出了一种基于广义多项式混沌法的电力系统随机潮流计算方法。该方法利用广义多项式混沌法的正交多项式逼近思想,将系统的随机性分离至正交多项式基,并利用直角坐标潮流方程的二次性避免非线性潮流方程展开的高阶截断误差,进而利用随机Galerkin法,将随机潮流方程转换为一组确定性方程,通过此方程的求解获得随机潮流状态变量的正交多项式逼近系数,由此系数可获得相关变量的期望和方差,并可结合蒙特卡洛仿真,获得变量的概率密度。IEEE 9节点系统的算例表明,该方法的计算误差大致随多项式逼近阶数的上升而指数下降,通常条件下三阶逼近即可获得较高的精度,具有比蒙特卡洛仿真法更高的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33.
考查了不同表面处理工艺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及层面、断面形貌的影响。通过材料实验机测得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并通过扫描电镜分析评价不同电导率对复合材料ILSS的影响。结果表明,12ms/cm是表面处理工艺中电导率的较优选择;碳纤维的层间剪切强度随电量的变化符合"层进式物化双效模型";制备高层间剪切强度碳纤维和复合材料时,较优的电解质是NaOH,较优的电解液浓度为2%,较优的电量为10C/g;本工艺条件下制得的SYT49碳纤维层面形貌与东丽T700G碳纤维相似。  相似文献   
34.
本文根据田野调查的成果,对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各乡镇现存的十座清代侗族寨门中的“排楼”(斗栱)进行了详细论述。首先根据工匠对其营建方式和外观形象的表达,厘清了其汉、侗语的称谓。再根据其建构逻辑,归纳了“排楼”(斗栱)的三种分件装配次序与榫卯做法,和平面层的三种组织方式及由此产生的组件与边柱或高拱柱的搭接关系。在对通道县清代侗族寨门“排楼”(斗栱)作法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讨论了“排楼”(斗栱)在当代发生施工简化、构件标准化的变迁,传统做法面临当代传承的问题。  相似文献   
35.
辛基苯基聚氧乙烯醚(曲拉通X-114)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9)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对水溶液中曲拉通X-114的紫外光谱产生明显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200~350nm范围内,曲拉通X-114的最大吸收波长为223nm,AEO-9的紫外吸光度接近于0;在水溶液中,AEO-9能减弱曲拉通X-114的紫外吸光度,降幅达3.4%;AEO-9还能显著降低曲拉通X-114的表观临界胶束浓度(cmc),当AEO-9的浓度从0增加到0.050mmol/L 和0.100mmol/L时,曲拉通X-114的表观cmc从0.219mmol/L分别降至0.207mmol/L和0.202mmol/L。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β-环糊精(β-CD)能有效降低AEO-9对曲拉通X-114的紫外吸光度及表观cmc的影响,在曲拉通 X-114和AEO-9复配水溶液中,按物质的量比1∶1加入β-CD,复配水溶液中曲拉通X-114的回收率从95.8%~103.3%变化至99.0%~100.1%,表明了β-CD能明显降低AEO-9对曲拉通X-114的干扰作用。红外光谱表征结果(FTIR)、核磁共振氢谱表征(1H NMR)及热重差热分析表征结果(TG-DSC)表明,曲拉通X-114进入β-CD 分子空腔并形成包结物,是阻断曲拉通X-114分子形成混合胶束以及消除AEO对曲拉通X-114的干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6.
采用3种粒径的粉末活性炭(PAC,50μm、3μm、200 nm),考察了PAC粒径变化对天然有机物的吸附性能和吸附前后的水中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的影响,探讨了不同PAC投加量、投加方式和吸附程度条件下,PAC粒径对PAC-UF工艺处理效果以及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PAC可以有效地吸附UF膜难于截留的小分子量有机物,粒径减小有助于增强其对30 k~100 k分子质量有机物组分的吸附;PAC投加量增加和粒径减小均增大了其吸附容量,提高了PAC-UF工艺的有机物去除率,并进一步减缓了膜污染;集中式投加并未因为与有机物的接触时间延长而改善PAC-UF工艺的去除率和减缓膜污染程度,连续式投加是PAC-UF工艺最有效的投加方式;此外,PAC与有机物在膜面形成的活性炭滤饼层,可以对有机物起到额外截留的作用,而缓解膜污染的主要原因是PAC对有机物的吸附去除,吸附饱和的PAC会加剧膜污染。  相似文献   
37.
目的 以导视系统为载体赋予川西林盘农耕文化新意境,是展现农耕文化的一种有效形式。以成都市郫都区林盘农耕文化导视系统设计为模型,以乡村发展复兴为契机推进农耕文化与乡村产业革新相融合,打造突显川西林盘特色的导视系统。方法 结合设计符号学理论,从元素符号的语义、语用、语境、语构四个维度,剖析川西林盘导视系统设计方法,以造型元素、色彩、材质肌理等客体对象解构导视系统符号化体系;同时与“境-景-人-物”四维体系相结合构建川西林盘导视系统。结果 表达林盘农耕文化外延造型及内涵意识,借助导视系统唤起川西农耕文化审美范式记忆,建立具有农耕文化特征符号的导视系统设计方法。结论 保护与传承川西农耕文化特色,提升川西林盘整体文化形象,拓展现代乡村导视系统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38.
徐婷  丁飞  张华  吴浩  方伟  李茹  吕华 《石油仪器》2021,(3):37-40
简述了非API石油专用管产品现状,分析比对了常规API石油专用管标准体系,通过采用需求导向构建方法、PDCA循环方法,对非API石油专用管产品发展现状、关键技术及标准化需求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涵盖设计与选材、产品制造、检测与检验、使用维护、失效与完整性管理的非API石油专用管全寿命周期标准体系,针对行业热点,对非API石...  相似文献   
39.
针对城市主干路相邻交叉口之间因缺乏信息交互而不能有效协同,导致主干路运行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V2X(vehicle to everything)环境下的城市主干路相邻交叉口多目标协同优化模型。以V2X技术实时获取交通量、速度特性为切入点,以交通负荷为关键参数,根据不同车道功能进行权重衡量,同时,引入舒适性和行程时间作为协同区域优化参数,以其加权量作为模型综合评价指标,进而构建城市主干路相邻交叉口多目标协同优化模型。最后,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通过NSGA-Ⅱ(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Ⅱ)算法对实例进行仿真,得到优化目标的Pareto前沿,分析结果表明:关键区域的综合交通负荷降低约19.9%,协同区域主干路通行的速度变化率减少约28.37%、行程时间减少约3.46%,可以有效提高城市主干路通行效率。  相似文献   
40.
吴浩 《食品安全导刊》2023,(10):114-116
食品能维持人类的日常生活与身体健康,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安全问题开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中式烹饪也根据不同地理条件与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体现出明显区别,我国人们通过烹饪的手段创造出众多中式美食,这些食物不仅在当地受到欢迎,也在世界各区域得到人们的喜爱。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式烹饪食品安全、提高食品质量,本文结合中式烹饪原理与影响中式烹饪食品安全的因素,分析了避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