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轻工业   17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与芝麻酚间的抗氧化协同机理。方法:通过DPPH和氢过氧化物分别检测葵花子油中自由基和过氧自由基的含量变化,并结合诱导期的测定,优化组合白藜芦醇与芝麻酚二者比例,并采用量子化学计算模拟反应过程。结果:在180 ℃加热2 h,添加白藜芦醇与芝麻酚的葵花籽油中,总自由基含量分别为(0.08±0.03),(0.20±0.03) mol/L,相比于空白[(0.44±0.01) mol/L],白藜芦醇具有最佳抑制效率,且芝麻酚清除过氧自由基的能力最强。二者在纯化的葵花籽油中发生协同作用的最佳添加量为1 400,200 mg/kg,且在180 ℃降解速率下,白藜芦醇具有保护芝麻酚的作用。结论:利用量子化学的手段发现二者存在动态平衡的过程,由于白藜芦醇的添加量是芝麻酚的7倍,所以反应更倾向于白藜芦醇向芝麻酚自由基供H。  相似文献   
12.
通过光学微流变仪研究了以米糠蜡和大豆油为原料制成的凝胶油的微流变特性,并与其他种类油脂的微流变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温(30℃)时,米糠蜡的含量与凝胶油的弹性因子和宏观黏度因子呈正相关,而与固液平衡点和流动因子呈负相关;在高温(90℃)时,米糠蜡的含量与凝胶油的弹性因子和固液平衡点呈负相关,与宏观黏度因子呈正相关,而与流动因子无关。在30℃条件下,米糠蜡含量为2. 5%~5%的凝胶油的弹性因子与鸡油、羊油、猪油和人造黄油接近,而米糠蜡含量为7. 5%的凝胶油的弹性因子更接近于牛油。偏振光显微镜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低温时凝胶油的微流变特性。  相似文献   
13.
对冬枣核油的脂肪酸组成和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并测定了其中极性成分与非极性成分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冬枣核油含有11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4. 79%,其中油酸与亚油酸的含量较均衡,分别为39. 34%和33. 74%;冬枣核油中含有14种不皂化物,其中含有在普通植物油中不常见的γ-谷甾醇,占总不皂化物的53. 11%;冬枣核油中共检出3种生育酚和2种生育三烯酚,其中γ-生育酚含量(106. 34 mg/kg)最高,其次为α-生育酚(31. 48 mg/kg);冬枣核油中非极性成分抗氧化能力高于极性成分,其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分别为114. 95mgTE/kg和207. 8 mgTE/kg。  相似文献   
14.
赵国忠  姚云平  曹小红  陈卫 《食品科学》2014,35(24):249-253
为进一步比较传统菌株米曲霉沪酿3.042和前期实验诱变菌株米曲霉100-8酿造酱油的差异。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比较酱油中有机酸、氨基酸和风味物质成分的差异。通过发酵终期酱油有机酸的结果比较发现:米曲霉100-8发酵的酱油中苹果酸含量增加,柠檬酸和琥珀酸含量下降。通过酱油发酵在大曲阶段和后期阶段的氨基酸比较发现,使用米曲霉100-8菌株发酵的酱油大曲及其后期发酵为酱油阶段,天冬氨酸、谷氨酸和精氨酸这3 种氨基酸含量都明显升高。这些有机酸和氨基酸含量之间比例的差异性是造成酱油风味不同的原因之一。对风味物质成分的分析发现:与对照相比,米曲霉100-8发酵的酱油中醇、醛、酸和吡嗪类物质都有所增加,其中风味物质增多最明显的是吡嗪类。通过米曲霉100-8酿造的酱油与传统米曲霉沪酿3.042比较,其有机酸、氨基酸和风味物质都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亚麻籽油在100~200℃条件下加热1~5 h的过程中过氧化值、酸价、羰基值以及二次氧化产物脂肪族醛类化合物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亚麻籽油在100℃条件下加热时,过氧化值随加热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在120~200℃条件下加热时,过氧化值随加热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酸价和羰基值均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和加热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亚麻籽油高温氧化过程中亚麻酸产生的特征二次氧化产物含量最高,其次是亚油酸,油酸最少。亚麻酸特征二次氧化产物中丙醛最易生成且含量最高,反-2-戊烯醛和反-2-己烯醛产生较晚、较慢,亚油酸特征二次氧化产物中己醛最先生成,反-2-壬烯醛和反,反-2,4-癸二烯醛生成较晚、较慢;油酸特征二次氧化产物中壬醛在120℃加热1 h没有生成,之后其含量随加热温度升高而增加,随加热时间延长先增加后降低。  相似文献   
16.
以调和油和甘油二酯油为材料,对其在常温和高温条件下的氧化稳定性进行评价。对甘油二酯油和调和油在60℃和180℃持续加热过程中,酸价、过氧化值、羰基值的变化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甘油二酯油在60℃持续加热36 h过程中,酸价、过氧化值略有升高,但变化趋势不显著。在180℃加热3 h条件下,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甘油二酯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羰基值均高于调和油,酸价变化不显著,过氧化值和羰基值呈逐渐升高趋势。甘油二酯油和调和油加热3 h后,过氧化值分别达到14.08和6.97 meq/kg,羰基值分别达到37.83和37.75 meq/kg。甘油二酯油的热氧化稳定性与调和油相比容易发生氧化、酸败。  相似文献   
17.
指纹图谱技术在植物油鉴定和掺假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指纹图谱技术是指利用现代仪器分析手段获得的能够代表该物种特征的各种图谱数据资料的一种技术。它主要建立在对物质成分的系统研究之上,评价样品质量的真实性和稳定性。近年来,指纹图谱技术也逐渐应用到植物油的鉴定和掺假中。文中对植物油中各种化学成分的指纹图谱在植物油品种鉴定和掺假方面的应用做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