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建筑科学   1篇
轻工业   35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却有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22.
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据2001年5月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汉族人口为115940万人,占总人口的91.59%;中国少数民族共有10643万人,占总人口的8.41%。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虽为全国人口的8.41%,但其聚居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左右,大都分布在边疆和西部地区,并形成大分散、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状况。各少数民族由于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同,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历史进程、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差异,因此,其饮食来源、制作、器具、礼俗、饮食观念和思想等也迥然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的饮食文化模式。即使同一民族,…  相似文献   
23.
《诗经》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在政治上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帝王,在饮食的占有上也凌驾于万万人之上。因此,帝王拥有最大的物质享受.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役使天下名厨,集聚天下美味。宫廷饮膳凭借御内最精美珍奇的上乘原料.运用当时最好的烹调条件.  相似文献   
24.
孔润常 《餐饮世界》2009,(12):65-65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华民族在茶的发现、栽培、加工、利用,以及茶文化的形成、传播与发展方面,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书写了灿烂的篇章。在日常生活里,茶以其自身的魅力和难以抗拒的亲和力,渗透到各民族、各阶层的日常生活,形成了相关的种种习俗和审美情趣。茶俗,在中国民间更是无处不在,种茶、制茶、烹茶、品茶、用茶、赏茶,茶在民间用于婚俗、丧俗、节俗等场合,无一不融注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有其较深的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25.
烤乳猪本是“满汉全席”中的一道大菜,在桂林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成为极富地域特色的著名菜,深受中外食客青睐。在当地清明扫墓祭祖的日子里,烤乳猪作为一道特殊的祭品,用于祭奠先人。老人家们说,挑选烤乳猪作为祭品,有着“红皮赤壮”的寓意,是希望祖先保佑子孙们健健康康。  相似文献   
26.
说起如今风头正健的湘菜,常常会言及组庵菜。组庵菜的兴起,源之于民国大员谭延闿。  相似文献   
27.
谭延与湘菜     
在很多湘菜名菜中,都涉及到一位湖南名人谭延,颇有些掌故轶闻,足资谈助。谭延(1880年-1930年),湖南茶陵人,字祖庵,号无畏、切斋。清总督谭钟麟之第三子,人称"谭三爷"。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授翰林编修。清政府预备立宪期间,  相似文献   
28.
请关注学生早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早餐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许多人认为吃不吃早餐无所谓,不吃早餐则营养可以从午餐或晚餐中得到补充,这是绝对错误的。研究显示:早餐所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素有着午餐和晚餐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学生不吃早餐或早餐营养质量差,会影响其成绩,甚至影响营养状况乃至健康。  相似文献   
29.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上的高峰时期,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进入市场的农副产品在数量和品种方面都大为增加。在这一时期,饮食原料的来源进一步扩大,加工和制作技术也更加成熟。特别是在食品烹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饮食业打破了坊市分隔的界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酒楼、茶坊、食店等饮食店肆遍布城乡各地,饮食业的经营特色也更加显著。中国市肆饮食起源久远,几经变迁,到宋代,都市饮食业更是空前繁荣。北宋末年,虽然社会矛盾日渐尖锐,但统治阶级仍醉生梦死,纵情享乐,集天下精…  相似文献   
30.
人们都知道,清代的”满汉全席“.集中华美肴佳馔之大成.是我国最豪华的超级筵席,代表着我国烹饪的最高水平。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初期.还有一种堪与“满汉全席”相媲美的宴席.这就是“烧尾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