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6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6篇
金属工艺   102篇
机械仪表   6篇
建筑科学   13篇
能源动力   4篇
轻工业   27篇
水利工程   4篇
石油天然气   4篇
武器工业   2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9篇
冶金工业   4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Si对AZ91D镁合金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利用光学金相显微镜OM和XRD分析了加入微量Si的AZ91D合金显微组织和相组成,测试了合金室温拉伸力学性能和硬度,利用SEM分析了合金拉伸断口形貌.结果表明,加入一定量Si后AZ91D合金组织中形成汉字状Mg2Si相,富集于固液界面前沿,阻碍α-Mg基体的自由长大,从而细化合金铸态组织;汉字状Mg2Si相的存在导致合金力学性能的降低;AZ91D合金室温拉伸断口是以解理断裂为主的脆性断裂,加入Si后,断裂常发生于α-Mg基体和汉字状Mg2Si相间的界面处.  相似文献   
62.
张忠明  徐春杰  王锦程  刘宏昭 《功能材料》2005,36(10):1620-1623
硅合金化ZA27合金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但其阻尼性能(Q-1)研究尚不深入.本文利用多功能内耗仪研究了铸态ZA27合金和向ZA27合金中加入4%Si的合金(下称ZA27-4%Si合金)的阻尼行为和相对动态模量,分析了两种合金的阻尼机理.结果表明两种合金的阻尼性能随频率降低和温度升高而增大,阻尼值不随应变振幅变化.ZA27合金和ZA27-4%Si合金具有较高的阻尼性能,在0.1Hz下,合金的室温阻尼分别为6.87×10-3与5.83×10-3.合金的相对动态模量随应变频率提高而增大.100℃以下,ZA27-4%Si合金的相对动态模量不随温度变化.研究表明合金的阻尼是由合金晶界和相界面滑动、位错振荡以及各相的热膨胀系数和弹性模量间差造成的微塑性变形共同造成的.认为ZA27-4%Si合金具有良好耐磨性能和减振性能和强度,适合作为滑动轴承合金材料.  相似文献   
63.
铜合金疲劳过程中塑性应变幅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自制的平面弯曲疲劳试验装置,进行振动频率为60Hz,应力幅值恒定,平均应力为零的疲劳试验,得到C1100P-1/4H纯铜和C2801P—1/4H黄铜疲劳过程中塑性应变幅与循环次数的关系。利用位错增殖和湮灭机制,推导出试验合金材料疲劳过程中的塑性应变幅的变化仅由可动位错密度和伯格斯矢量决定,而可动位错密度可被描述成疲劳循环数的函数,从而建立起了平面弯曲疲劳过程中塑性应变幅与循环次数的理论关系模型。利用该理论关系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结果与实验吻合很好,表明该理论关系模型可用以预测材料的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64.
刘丽琴  张忠明  徐春杰  郭学锋 《金属学报》2007,43(11):1138-1144
采用熔融玻璃净化与循环过热相结合的方法研究Cu-20%Pb亚偏晶合金的凝固组织,用BCT-LKT枝晶生长模型对深过冷凝固过程的热力学参数进行了计算,分析了过冷Cu-20%Pb亚偏晶合金的凝固机制.结果表明,在低过冷度下,Cu-20%Pb亚偏晶合金凝固组织由粗大的Cu枝晶和Pb相组成.随着过冷度的增大,Cu枝晶和Pb相细化,Pb相分布均匀.但在不同的过冷度范围,凝固组织细化机制不同.过冷度小于200 K时,快速凝固阶段结晶潜热集中释放造成的温度回升引起枝晶大量重熔是枝晶细化的主要因素;过冷度大于200 K时,枝晶高速生长导致枝晶各部位的不均匀收缩及枝晶骨架间液相的高速流动会使枝晶受力产生碎断,枝晶重熔和枝晶碎断共同作用使得枝晶发生细化.  相似文献   
65.
为探究甘南牧区牦牛曲拉中乳酸菌的性能,本研究以甘肃省甘南地区藏族牧民家庭传统手工制作的牦牛乳曲拉样品为研究对象,以纯培养方法对曲拉中的乳酸菌分离鉴定,并研究曲拉中乳酸菌的性能。结果表明:从9份以自然条件发酵的牦牛曲拉中分离出97株乳酸菌,经过初步筛选得到6株乳酸菌菌株,通过16S rDNA分子鉴定,菌株Q1为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菌株Q2为耐久肠球菌(Enterococcus durans)、菌株G1、G2、G3、G4为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对6株乳酸菌进行性能研究表明,这6株菌凝乳时间在4~7 h之间,凝乳时的滴定酸度在73.42~89.38°T之间变化,酸乳冷藏期酸度增加了14.22~20.93 °T,活菌数含量均大于107 CFU/mL,黏度为5.42~7.84 Pa·s。研究结果可为乳酸菌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6.
以源于牦牛曲拉的6株益生乳酸菌为研究对象,比较了耐酸能力、耐胆盐能力、耐渗透压能力和抑菌性能。结果表明:6株乳酸菌菌株的耐酸能力、耐胆盐能力、耐渗透压能力和抑菌性能各不相同。菌株G2、G4、Q1对酸性环境的耐受性最好,G2和G4的耐胆酸盐的能力最强,G2、G4、Q1对高渗透压的耐受性较强,所有菌株在模拟胃肠液环境下的存活率均在90%以上;菌株Q2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强,菌株Q1次之;菌株Q1和Q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较好,其次是菌株G2;对沙门氏菌抑菌作用最强的为菌株Q2,抑菌能力最差为G3;对单增李斯特菌抑菌作用最强的为菌株G4。研究结果可为牦牛曲拉源益生乳酸菌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7.
矿山的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在地球内外力的影响下地壳岩层会出现如倾斜、断裂、弯曲等各类地质形态,且不同的地质构造其成矿作用也是不同的。在进行矿山开采时,工作人员必须深刻认识到地质构造对矿山开采的关键作用。在启动矿山开采工作之前,勘测人员应全面熟悉矿山周围的环境,并在地质勘测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矿山的地质构造。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后期矿山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保证工作的安全性和有序性,从而显著提高能源开采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68.
采用等离子喷涂方法在AZ31镁合金表面制备一层Al65Cu23Fe12涂层以改善其表面性能。通过OM、XRD及EDS等分析方法,分析了涂层热处理前后的组织及性能。结果表明:等离子喷涂Al65Cu23Fe12涂层组织由Al65Cu20Fe15准晶相和Al(Cu,Fe)相两相组成;经过T4和T6处理后,相组成没有发生变化,T6处理使准晶相含量明显增加,由喷涂态的31.3%(原子分数)提高到40.4%(原子分数);Al65Cu23Fe12涂层的硬度与其准晶含量呈正比,T6态下的准晶含量最多,硬度最大,达到752.8HV0.1,比喷涂态提高了22.2%,远远大于AZ31基体的硬度;涂层的耐腐蚀性(自腐蚀电位=-1.22~-0.79V,自腐蚀电流密度=21.5~58.7A/m2)远高于基体的耐腐蚀性(自腐蚀电位=-1.6V,自腐蚀电流密度=135.8~242.7A/m2)。热处理使涂层和基体的耐蚀性能降低。  相似文献   
69.
往复挤压L2纯铝的组织与性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往复挤压(RE)工艺,在350℃挤压比为7.7:1时,对工业纯铝L2进行了1道次和6道次往复挤压.结果发现,往复挤压可以改善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显著细化晶粒,提高了组织的均匀性.然而往复挤压不能显著提高纯铝的硬度和拉伸强度.这是由于往复挤压过程中发生动态回复,极大地降低纯铝的位错密度,使材料软化,抵消了细晶强化作用.同时由于晶粒的细化和位错密度的降低,往复挤压提高了纯铝的延伸率.与室温等径转角挤压(ECAP)相比,350℃RE工艺可以提高工业纯铝L2的延展性,但对纯铝的细化效果不如ECAP.  相似文献   
70.
ECAP纯铝L2的力学性能及微观组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等通道转角挤压(ECAP)是一种超细晶制备技术,可细化合金组织,改善材料性能.本文研究发现,ECAP纯铝L2,抗拉强度随挤压次数的增加而增加,8道次左右达到饱和.伸长率经1次挤压后大幅度下降,由40%下降至15%,4或5道次时伸长率有所增加.硬度随挤压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在3~4道次达到饱和.纯铝L2原始晶粒大小为1 mm的近等轴状晶,ECAP后,随挤压道次的增加,向细小等轴晶转变.至8道次后,晶粒大小约为1 μ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