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轻工业   2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1.
氯化钠对鸡肉冷藏过程中肌原纤维蛋白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氯化钠对鸡肉腌制冷藏过程中肌原纤维蛋白氧化的影响,采用不同添加量(0.0%、1.5%、3.0%、4.5%、6.0%、7.5%)的氯化钠处理鸡胸肉,冷藏不同时间(0、2、4 d)后提取肌原纤维蛋白,通过测定其表面疏水性、粒径、羰基、巯基含量等判断肌原纤维蛋白氧化程度。结果表明:随着氯化钠添加量的增加及贮藏时间的延长,鸡肉肌原纤维蛋白羰基含量逐渐增加,巯基含量则显著减少(P<0.05);肌原纤维蛋白产生一定的聚集交联现象,平均粒径呈增大趋势;肌原纤维蛋白中α-螺旋相对含量随着氯化钠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而色氨酸荧光强度随氯化钠添加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综上所述,氯化钠对鸡肉腌制冷藏过程中的肌原纤维蛋白氧化有一定促进作用,其中氯化钠添加量4.5%时对鸡肉肌原纤维蛋白的氧化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加热是常见的肉及肉制品加工方式,适当的加热可改善色泽和风味、杀灭有害的微生物与寄生虫、延长贮藏期、提高消化吸收性,但是,过度加热会导致肉品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并促进有害脂质氧化产物的形成,从而降低肉品的营养价值并影响其食品安全.本文综述近年来脂质氧化对肉品风味影响的研究成果,介绍主要的脂质氧化机理,总结加热温度、时间、...  相似文献   
1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肉鸭表皮组织中的松香酸含量进行检测。肉鸭表皮组织中的松香酸用乙腈提取,经C18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进行检测。色谱柱:反相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0.003 mol/L磷酸溶液-甲醇(8∶92,v/v);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40 nm。结果表明:方法线性范围为0.1~10 mg/L,检出限为0.10 μg/g,定量限为0.33 μg/g。在0.5~50 μg/g的添加范围内回收率为82.2%~88.0%。实际样品分析结果显示,松香脱毛处理的肉鸭表皮中松香酸含量高达14.52 μg/g。本实验建立的分析方法简便快捷、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可靠性,可用于肉鸭表皮组织中松香酸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4.
低温贮藏对冷鲜鸡腐败菌菌群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传统平板培养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指纹图谱相结合的方法,对冷鲜鸡低温贮藏期间的腐败菌菌群变化进行了分析。传统培养结果显示,冷鲜鸡的初始菌群主要为肠道菌、乳酸菌和葡萄球菌;4℃贮藏条件时微生物生长速度高于0℃和-1.5℃;贮藏6 d后,4℃贮藏样品的优势菌群为假单胞菌,0℃和-1.5℃贮藏下样品的优势菌群为葡萄球菌。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直接对冷鲜鸡中的菌群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不动杆菌、伯克霍尔德氏菌、假单胞菌、肠杆菌,腐生葡萄球菌及乳球菌是样品中的主要污染菌;4℃贮藏时,假单胞菌条带逐渐变亮,0℃和-1.5℃条件下菌群的条带亮度变化不明显。本研究发现贮藏温度对样品中菌群多样性的变化影响较大,冰点温度下贮藏更利于冷鲜鸡中嗜冷菌的控制和产品的保鲜。  相似文献   
15.
鸭胸肌肉加热过程中肌动球蛋白解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鸭胸肌肉加热过程中肌动球蛋白变化情况,本实验以鸭胸肉为材料,研究了加热温度(45、50、55、60、65、70 ℃)和加热时间(0、1、10、20、30、60 min)对肉中肌动球蛋白解离的影响。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测定肌动蛋白的含量。结果表明:在45 ℃加热条件下,肌动球蛋白几乎未发生解离(P>0.05);而在50、55 ℃或60 ℃加热条件下,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肌动蛋白含量先增加后降低,但均较对照组显著性增加(P<0.05);65 ℃加热60 min,肌动蛋白含量降至对照组水平;70 ℃加热条件下,加热时间为30 min或60 min,检测不到肌动蛋白的存在。因此,加热温度为50~60 ℃,加热时间为10~30 min时能显著促进肌动球蛋白解离。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了一磷酸腺苷(adenosine 5’-monophosphate,AMP)与肌动球蛋白相互作用的情况。方法:根据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相关热力学参数间的关系,结合AMP与肌动球蛋白相互作用的焓变和熵变,讨论AMP对肌动球蛋白荧光的猝灭机理,测定AMP与肌动球蛋白的猝灭常数、结合常数和作用力类型,考察AMP对肌动球蛋白构象的影响。结果:Western blotting证明了不同浓度AMP对肌动球蛋白解离的促进作用;AMP与肌动球蛋白结合反应中ΔG<0,ΔH>0,ΔS>0,两者之间结合主要通过疏水相互作用,且AMP的存在使得肌动球蛋白的构象发生变化,疏水环境极性降低;荧光光谱分析表明AMP与肌动球蛋白的结合使肌动球蛋白内源荧光发生了有规律的猝灭,298 K和313 K温度条件下AMP与肌动球蛋白的静态猝灭常数分别为8.70×102、4.07×102 L/mol,结合常数KLB分别为9.253×102 L/mol和3.142×102 L/mol。结论:AMP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力和肌动球蛋白形成复合物,从而促进肌动球蛋白的解离。  相似文献   
17.
白细胞毒素(leukotoxin,Ltx)和白细胞毒素二醇(leukotoxin diol,Ltxd)是亚油酸的氧化产物,研究表明,Ltx和Ltxd具有细胞毒性,与哺乳动物多种疾病相关,而外源性Ltx和Ltxd的摄入可以引起哺乳动物内分泌紊乱。本文系统综述Ltx和Ltxd的发现、形成机理、病理和生理学意义、毒性作用以及检测方法,并对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卟啉类化合物对肉品品质的影响和机制,该文分别采用原卟啉、卟啉铁处理鸡胸肉,以游离铁处理组作为对照,测定鸡胸肉的蒸煮损失、肉色、嫩度、脂肪氧化以及微观结构等品质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经卟啉类化合物处理后,鸡胸肉的肉色、嫩度均发生显著变化。卟啉类化合物处理后肉的亮度值减小,红度值增大;剪切力、硬度和咀嚼性显著降低(P<0.05);经卟啉铁和游离铁处理后的鸡胸肉的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原卟啉处理后的鸡胸肉的丙二醛含量无明显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经游离铁处理后的鸡胸肉的肌原纤维结构遭到破坏,而原卟啉和卟啉铁处理的鸡胸肉的肌原纤维结构与空白组相比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且结构完整。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肉鸭宰后72h鸭肉中肌动球蛋白解离的规律进行研究.方法:分别以鸭肉和肌动球蛋白提取物为原料,研究了鸭子宰后鸭肉及肌动球蛋白粗提取物4℃放置2、12、24、48、72h时肌动球蛋白解离情况,主要应用Westernblot检测方法.结果:完整鸭肉中肌动球蛋白在宰后成熟过程中几乎不发生解离,2、12、24、48、72h解离出肌动蛋白条带光密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肌动球蛋白提取物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解离明显,即肌动蛋白条带光密度明显增加(p<0.05).结论:影响肌动球蛋白解离的主要因素是鸭肉本身的内在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促进肌动球蛋白解离的因素,从鸭胸肉中提取肌动球蛋白,研究Ca2+、三磷酸腺苷(adenosinetriphosphate,ATP)及其降解产物对肌动球蛋白的解离效果。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测定肌动蛋白含量的变化来研究肌动球蛋白的解离情况。研究发现,7.5~64 mmol/L Ca2+对肌动球蛋白的解离无促进作用(P>0.05),而Ca2+浓度升高到200 mmol/L时,能显著促进肌动球蛋白的解离(P<0.05);单独的ATP对肌动球蛋白的解离无促进作用(P>0.05);Ca2+和ATP共同作用于肌动球蛋白后,可显著促进肌动球蛋白的解离(P<0.05);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一磷酸腺苷(adenosine monophosphate,AMP)均可显著促进肌动球蛋白的解离(P<0.05),且不同浓度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可以推断ADP、AMP以及Ca2+和ATP的共同作用对肌动球蛋白的解离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