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化学工业   4篇
轻工业   16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究葡萄糖氧化酶协同果糖基转移酶转化龙眼汁中蔗糖生成低聚果糖、并减少龙眼汁葡萄糖含量的效果,实现减少龙眼汁中热量糖含量制备出低热量龙眼汁。方法 以天然龙眼汁为原料,通过控制不同的酶添加次序、酶添加量、龙眼汁体系pH和酶处理时间的单因素变量法,探究葡萄糖氧化酶协同果糖基转移酶转化龙眼汁中蔗糖生成低聚果糖的较优工艺条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龙眼汁中游离糖组成及含量。结果 采用两种酶分段处理的方法,控制葡萄糖氧化酶添加量为60 U/g、反应温度为35℃、初始pH值6.0、饱和碳酸钙溶液添加量9.6%、通氧处理时间4 h,可有效消耗龙眼汁中原始葡萄糖和转化过程中产生的葡萄糖,使葡萄糖消耗率达到93.56%,并使龙眼汁中低聚果糖占比由果糖基转移酶单独处理时的31.72%提高到了58.08%。结论 采用葡萄糖氧化酶协同果糖基转移酶处理龙眼汁的方法,能有效降低龙眼汁中热量糖含量,制备出低热量龙眼汁。  相似文献   
12.
正交优化超声辅助法提取杜仲叶中绿原酸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杜仲叶中的绿原酸采用超声波辅助技术进行提取研究。根据6种因素对提取结果的影响趋势,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溶剂pH 4.5、超声浸提时间25 min、超声浸提温度40℃、溶剂中乙醇浓度70%,测得提取物的得率为4.06%。  相似文献   
13.
在7种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山茱萸熊果酸超声辅助提取工艺,并通过还原能力、DPPH·、·OH和猪油氧化抑制实验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测定,采用琼脂扩散法和对倍稀释法,测定了山茱萸熊果酸对5种食品领域常见的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山茱萸熊果酸超声辅助提取最佳工艺为:超声浸提时间25 min,溶剂中乙醇浓度50%,超声功率225 W,超声工作/间歇比8 s/5 s,提取次数2次,提取温度40 ℃,料液比1:25 (g/mL),在此条件下平均得率可达13.16%;山茱萸熊果酸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抑菌能力,当浓度为 0.1 mg/mL时,对DPPH·清除率最大为88.1%,对·OH的清除率最大为68.6%;当添加量达到0.75%对猪油的抗氧化能力与0.25%的VC接近;抑菌能力大小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变形杆菌>黑曲霉菌;对大肠杆菌的MIC 为6.25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的MIC为12.5 mg/mL,对变形杆菌、黑曲霉 MIC 为 25 mg/mL。  相似文献   
14.
对柿子叶中的总黄酮利用超声波技术进行提取研究。研究5种因素条件对提取结果的影响趋势,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结果如下:当超声浸提次数2次、超声浸提时间50 min、超声浸提温度60℃、溶剂中乙醇浓度60%、料液比1∶27(g/mL),效果最佳,在此基础上测定提取物的得率为4.82%。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出一种可以富集液态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提高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限的样品处理方法,用于液态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快速检测。方法:通过对样品取样量、易起泡样品消泡方法的研究,离心时间的选择、微孔滤膜材质和孔径的选择、滤膜洗脱液的选择、洗脱方式的选择等,确定最佳样品富集处理方法,并将该方法与国标方法进行对比验证试验,确定其有效性和准确性。结果:最佳技术路线为最大取样量500 mL,10 mL消泡剂聚二甲基硅氧烷(PMX)消泡预处理,无菌条件下20℃8000 r/min离心6 min后,用Φ50 mm 0.45μm聚醚PES微孔滤膜抽滤,再用10 mL Hanks平衡盐溶液洗脱浸泡,震荡2 min,所得溶液即为样品待测浓缩液。结论:建立了最佳的富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条件和样品处理方法,使液态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限和灵敏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以杜仲叶超微粉、小麦粉及白砂糖为主要材料,加入馒头改良剂、水等制备杜仲叶超微粉馒头,研究杜仲叶超微粉添加量、酵母添加量、水添加量对馒头感官评分及质构特性的影响。方法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三因素三水平的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研究,利用Design-Expert软件对结果进行二次回归分析。结果 杜仲叶超微粉馒头加工的最优工艺条件:杜仲叶超微粉添加量为1.3%(m:V,下同),酵母粉添加量为1.6%,水添加量为49%,固定温度37 ℃,相对湿度82%。按此工艺制备得到的得到杜仲叶超微粉馒头的感官评分为95.33分。各因素对杜仲叶超微粉馒头品质的影响顺序为:杜仲叶超微粉添加量>酵母粉添加量>水添加量。馒头的质构特性表明:添加杜仲叶超微粉优化条件后的馒头其硬度、胶黏性、咀嚼性及粘度均显著优于不添加杜仲叶超微粉的馒头。结论 最优条件下的杜仲叶超微粉馒头表面光滑,色泽均匀,馒头挺立饱满,弹韧性较好,具有杜仲叶独特的气味。  相似文献   
17.
以牡丹花、山茱萸粉为主要原料,添加脱脂乳粉、D-甘露糖醇、木糖醇10 g、麦芽糊精、γ-环状糊精等辅料,采用湿法压片工艺研制牡丹花山茱萸复合压片糖果,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配方得到最佳配比.结果表明:牡丹花山茱萸复合压片糖果最佳配方:果粉配比(牡丹花粉:山茱萸粉=2:1)19%、脱脂乳粉添加量20%、D-甘露糖醇添加量20%、木糖醇添加量10%、乳糖添加量5.5%、麦芽糊精为γ-环状糊精添加量(1:1)23%、阿斯巴甜添加量0.1%、柠檬酸添加量1.4%,用95%的乙醇用湿法制粒、烘干、整粒,加入1%的硬脂酸镁,混合均匀,压片,即得.牡丹花山茱萸复合压片糖果水分含量<5%,牡丹花粉和山茱萸粉的烘干温度70℃.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杜仲叶不同溶剂萃取物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抑制作用及抗氧化能力。采用系统溶剂萃取法分离杜仲叶有效成分,分别评价了不同溶剂组分对DPPH·、羟基的清除效果及对ACE的抑制能力。不同溶剂萃取物活性成分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抗氧化研究表明,正丁醇提取物对DPPH·清除作用最强,清除率为76.55%;二氯甲烷提取物对羟基清除作用最强,清除率为48.9%;乙酸乙酯提取物对ACE活性抑制率最高为30%。ACE抑制率与DPPH·、羟基清除率及黄酮、多酚、绿原酸、京尼平苷酸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在研究抗氧化及ACE酶抑制剂时正丁醇萃取物、二氯甲烷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应被作为重点考察对象,黄酮、多酚、绿原酸、京尼平苷酸可能是抑制ACE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解析不同品种牡丹花的香气物质组分及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丹凤’、‘香玉’、‘海黄’3种品种牡丹花瓣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并使用SPSS 22.0进行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SIMCA14.1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通过检索NIST 17谱库、与文献核对保留指数、查阅相关文献等多种方式,从3种牡丹花瓣中共鉴定出115种化合物,包括醛类20种、酮类3种、醇类27种、酸类2种、酯类22种、烷烃类13种、烯烃类17种和其他类11种,3种牡丹花挥发性成分在种类及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通过PCA、OPLS-DA分析,从3种品种牡丹花瓣香气组分中共筛选出19种差异成分,‘丹凤’和‘香玉’之间有12种差异成分,‘香玉’和‘海黄’之间有10种差异成分,‘丹凤’和‘海黄’之间有12种差异成分。三种牡丹花中,‘丹凤’青香味较重,‘海黄’甜香香韵较为突出,‘香玉’青香和甜香均比较适中。研究结果对研制不同香型可食用牡丹香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脱壳与带壳牡丹籽为材料,分别采用液压压榨、亚临界流体萃取、CO2超临界流体萃取、螺旋压榨、正己烷萃取5种不同提取工艺制备牡丹籽油,测定其多酚、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0种牡丹籽油中多酚、总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存在差异,牡丹籽油中多酚、总黄酮含量与其DPPH、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EC50均存在显著负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能有效区分不同提取工艺制备的牡丹籽油品质,即亚临界流体萃取、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正己烷萃取>液压压榨、螺旋压榨。因此,牡丹籽油中多酚、总黄酮的含量可作为评价其抗氧化能力的指标性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