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5篇 |
综合类 | 3篇 |
化学工业 | 16篇 |
建筑科学 | 12篇 |
矿业工程 | 5篇 |
能源动力 | 15篇 |
轻工业 | 5篇 |
水利工程 | 22篇 |
石油天然气 | 1篇 |
无线电 | 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篇 |
冶金工业 | 5篇 |
自动化技术 | 1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6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82.
83.
大型商业建筑功能复杂,在高烈度区其结构设计有其特殊性,通过工程实例,对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大型商业建筑提高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的同时,应当提高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通过采用轻型墙材、减少砌体墙,框架结构周期折减系数取0.9,显著减小结构地震作用和层间位移;对楼板局部不连续,进行整体计算时,按分块刚性楼板,局部指定弹性楼板,并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地震作用下楼板的应力进行补充分析,对薄弱部位采取加强措施;影院放映厅抽柱后形成大跨单跨框架井字梁,其梁和柱作为关键构件进行了加强设计。 相似文献
84.
85.
锁脚锚管打设角度是影响其控制钢拱架下沉效果的重要参数。为确定锁脚锚管的合理打设角度,在简要分析其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了钢拱架-锁脚锚管力学解析模型,利用结构力学、弹性地基梁等理论推导了锁脚锚管打设角度与钢拱架拱顶沉降的理论关系,进而通过算例分析揭示了钢拱架拱顶沉降随锁脚锚管打设角度的变化规律,确定了锁脚锚管的合理打设角度,并阐释了相应的作用机制。分析表明,锁脚锚管的合理打设角度为45°左右。该结论具有一般性,且与诸多现场工程经验吻合,证明了本文公式的正确性,同时为锁脚锚管的合理打设角度提供了理论支持,适合在锁脚锚管设计和施工中推广。 相似文献
86.
锁脚锚杆–钢拱架联合支护是控制隧洞拱顶下沉的有效措施。为了研究其承载机制,建立软岩隧洞锁脚锚杆–钢拱架联合承载的力学计算模型,考虑钢拱架与锁脚锚杆连接处的弯矩、轴力、剪力传递及变形协调。将钢拱架处理为弹性固定无铰拱,采用结构力学法进行求解。锁脚锚杆的横向效应和轴向效应分析表达式分别采用弹性地基梁法和荷载传递法进行详细推导。通过实例首先研究锁脚锚杆的内力与变形特性,并与未考虑弯矩传递及变形协调的已有文献中的模型结果进行对比,然后讨论不同打设角度对锁脚锚杆与钢拱架连接处的内力和变形的影响,最后应用该模型对比分析围岩侧压力系数、刚度以及锁脚锚杆各参数对控制隧洞拱顶下沉效果的影响规律。得出以下结论:锁脚锚杆最不利受力位置在与钢拱架焊接的部位,该部位应焊接牢固,并且在计算模型中宜考虑焊接部位的弯矩传递;锁脚锚杆横向效应主要集中在端部附近区域,该区域围岩应重点加固,且锚杆过长对发挥其横向作用并无贡献;其打设角度不宜过大,取45°左右为佳;增大单根锁脚锚杆(管)规格或增加数量,可获得更好的支护效果;设计中,围岩侧压力系数宜考虑较小值。 相似文献
87.
简要介绍水电站地下厂房的以往震害情况。基于黏弹性边界理论和等效地震荷载输入方法,以小湾水电站地下厂房为例,假定地震波为从底部竖直向上入射的剪切波,且围岩质点振动方向平行于机组段横向,初步分析厂房主要部位的横向地震反应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动应力在幅值和波形方面的特点。针对地下厂房,论述了应开展抗震研究和设计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88.
89.
三峡水电站直埋式蜗壳结构的非线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结合三峡水电站,采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法对右岸某机组段直埋式蜗壳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特性进行分析。数值计算模型考虑了钢衬和外围混凝土之间的摩擦接触、混凝土材料的拉伸软化和损伤特性,对外围混凝土的损伤指标及分布、各钢部件应力、结构位移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蜗壳外围混凝土发生损伤的情况下对座环柔度进行了复核。结果表明,在内水压力等设计荷载作用下,直埋式蜗壳的钢材强度完全能够得到保证;混凝土的损伤密集区出现在上下环板附近,且损伤指标较大;在蜗壳腰部、顶部混凝土损伤程度较小;考虑蜗壳外围混凝土含有损伤情况下的座环柔度值远大于按线弹性理论得到的结果。 相似文献
90.
随着土木水利行业的蓬勃发展,出现越来越多岩土-结构相互作用的问题。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出很多种类的接触面本构模型,但大多软件中的接触面模型甚为简单,如此便限制了软件对接触面问题的模拟。FLAC3D软件中的interface单元是简单的库伦滑移型无厚度接触单元,不能模拟接触面所能表现出的例如应变软化等特性。鉴此,基于塑性力学,首先提出了一种弹塑性本构模型。然后基于VC++语言,将此模型开发成适用于FLAC3D软件的薄层实体单元。最后用三个数值算例验证了所开发的单元和本构模型能反映接触面在弹性阶段的非线性,在塑性阶段的应变软化、大变形、法向剪胀及拉伸破坏等特性。用所开发的新单元代替原有的interface单元能提高FLAC3D模拟复杂接触特性的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