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21.
22.
壳聚糖亚油酸络盐的制备及其降血脂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制备壳聚糖亚油酸络盐,对其降血脂作用进行初步研究,降血脂试验采用SD大鼠,分空白组,高脂对照组和添加壳聚糖亚油酸盐组,经口给预大鼠含壳壳糖亚的油酸络盐饮食4周后,与高脂对照组相比,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升高,动脉硬化数降低,LCAT活性增强,结果表明,壳聚糖亚油酸盐具有显著的降血脂血作用。 相似文献
23.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自西向东发育了三眼井、乌兰吉林庙、泊尔江海子等断层雁列式展布的断裂带,断裂带南、北两侧地层及圈闭类型均存在差异,其中南侧储层分布除了受相带控制外,还与断层活动密切相关,但断层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尚不清楚。为此,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研究泊尔江海子断层构造特征,基于区域动力学机制深入认识断层演化规律,分析断层活动对储层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①现今的泊尔江海子断层由5条次级孤立断层相互连接而成。海西期泊尔江海子断层呈分段式逆冲活动,侏罗纪晚期泊尔江海子断层发生大规模的逆冲运动而发展成为一个整体,随后又在早白垩世—新近纪的多期伸展—挤压旋回中发生构造反转和改造,形成现今断裂构造格局。②太原—山西组沉积期,泊尔江海子断层的传递带与南部沉积体展布具有良好对应关系,相邻断层间的传递带或不活动断层控制南部大型沉积体的发育及展布。 相似文献
24.
北黄海盆地下白垩统层序构成特点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黄海盆地下白垩统属于湖相沉积。通过钻井及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可以清楚地在下白垩统下部地层中识别出层序的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高位体系域、初次水进面以及最大洪泛面的特征。低位体系域包括下切谷、低位进积楔以及低位扇;高位体系域被层序顶界面及最大洪泛面所限定,并以发育有进积型准层序组为特征;水进体系域位于低位体系域与高位体系域中间,以退积型准层序组为主要特征。通过地质分析可以概括出层序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1根据火成岩测试年龄及地震解释成果认为,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岩浆活动造成地层抬升减薄,导致了构造坡折带的形成。2基于坡折带以上4口井的岩性资料发现,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沉积夹杂有红色泥岩。地震剖面显示层序顶界面超覆于底界面之上,层序分布范围明显小于其上覆和下伏层序的范围,同时在坡折带以下地区识别出了低位扇体和进积楔。以上证据表明该时期湖平面下降至坡折带以下地区且沉积中心发生迁移。3地震资料所显示的斜坡扇沉积,岩心资料所证实的砾石颗粒支撑和泥质填隙、泥砾的存在以及录井岩性所显示的高含砂量(60 % ~70 % )均显示出早白垩世早期为持续大物源供给。因此,控制北黄海盆地下白垩统层序形成的3个控制因素可以概括为构造坡折带的形成、湖平面的下降以及大物源的供给。 相似文献
25.
壳聚糖—淀粉水溶性可食薄膜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壳聚糖和玉米淀粉为原料,制成具有较高拉强并不溶于水的可食性薄膜,采用壳聚糖和玉米淀粉的质量比为1:1,膜干燥温度高于80℃,配制壳聚糖浓度小于5%,浸泡碱液浓度为4%所制得的可食膜性质相对最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