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渤南油田发育大型低渗透油藏,由于其储层物性差、部署井网时未考虑现今地应力影响,导致压裂改造后发生严重水淹水窜。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须对研究区现今地应力的分布进行系统研究。以渤南油田五区沙三段为例,利用差应变法、声发射法和波速各向异性法等岩心室内实验方法以及测井资料计算,确定渤南油田五区沙三段现今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通过测井资料计算,建立岩石的动、静态力学参数转化关系,求取准确的岩石力学参数并建立地质模型,进而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分析现今地应力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渤南油田五区现今地应力方向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东部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平均为北东61.4°,西部平均为南东58°;水平最大主应力表现为中部低、四周高、环带状分布的特征;水平最小主应力整体具有北高南低的特征,且在研究区中心的局部区域应力值较大。造成现今地应力方向异常主要是研究区东西两侧呈V字形分布的断裂系统在近东西向挤压应力作用下派生出对称侧向剪切应力所导致,而剖面应力展布则主要受埋深和岩石力学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62.
南堡凹陷高深北区三维非均质应力场精细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南堡凹陷高深油藏现今地应力三维分布特征,通过井壁崩落法与声发射法确定了井点现今地应力方向与数值,基于"岩心-测井-地震"相结合,构建了南堡凹陷高深北区三维非均质岩石力学场,采用Petrel与Ansys联合建模技术,开展了高深北区三维应力场的精细预测,认为断层与岩性是复杂断块油藏地应力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高深北区现今地应力方向总体为NEE向,变化范围为NE58°~86°,断块内、断块间的现今地应力方向变化明显;现今地应力数值呈西低东高的分布趋势,在平面上和剖面上离散性较强,为Ia类地应力,层间地应力差异明显,划分了5种地应力剖面类型.断层是导致高深北区应力场分布差异大的最主要因素,对其数值和方向均有显著影响,应力方向在断层附近发生约5°~10°的偏转,应力数值降低约30%,其次是储层岩石力学参数,对地应力数值影响较大,埋深与地应力数值具有较高的线性相关;Petrel与Ansys联合建模技术实现了三维模型及非均质岩石力学场的构建,形成了一套针对复杂断块非均质油藏的现今地应力三维空间分布综合预测技术,为类似复杂断块区地应力精细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3.
64.
构造裂缝发育的影响因素是含油气盆地储层构造裂缝分布规律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岩心和成像测井等资料,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克深2气田超深层致密砂岩储层构造裂缝的类型及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构造位置、地层深度、岩层厚度、沉积微相、储层岩性、储层岩石组分和砂、泥岩互层结构对构造裂缝发育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克深2气田的构造裂缝以直立和高角度的剪切裂缝为主,主要包括NNW-SSE向、NW-SE向、NNE-SSW向和近EW向共4组走向。边界断层控制区构造裂缝线密度最高,以密集网状缝为主;其次为次级断层控制区、鞍部控制区;背斜高点与次级断层叠合控制区、背斜高点控制区和背斜翼部控制区相对较低。构造裂缝有效性分析表明,背斜高点以及背斜高点与次级断层叠合控制区的构造裂缝整体发育程度要高于翼部、鞍部和断层附近地层。随着地层深度的增加,构造裂缝线密度逐渐增大,而长度、开度和孔隙度逐渐下降;随着岩层厚度的增大,构造裂缝的线密度下降,长度和开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或减小,但平均孔隙度基本不变,表明对于同一地区不同厚度的岩层,其弹性应变能的释放率大致相当。构造裂缝主要发育在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微相,水下分流河道间微相的构造裂缝发育程度较低;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中的构造裂缝线密度和长度较高,但开度较小,而泥质细砂岩、细砂岩和中砂岩中的构造裂缝线密度相对较低但长度和开度较高,泥岩中的构造裂缝线密度高但长度和开度较低,整体发育程度远低于砂岩构造裂缝,并且构造裂缝倾角通常低于砂岩构造裂缝倾角。脆性砂岩中钙质组分含量较高或含有一定量的泥质组分时,有利于构造裂缝的发育;对于克深2气田,当砂、泥岩厚度比值约为6.5时,构造裂缝发育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65.
构造地质学是石油大学石油资源科学系石油地质勘查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是石油大学校优质课,要适应21世纪教学改革的需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加强优质课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校系领导的大力支持指导下,构造地质教研组全体成员,坚持常抓不懈的原则,严谨求实,致力于构造地质学优质课程建设。多年来,大家同心协力,努力做到了加强三项建设,落实两项改革,突出四个重视,把构造地质课建设成为校优质课,在教学与学生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三项建设(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确保构造地质学课程体系教学… 相似文献
66.
断陷盆地总体构造活动强烈,断裂带、褶皱带、背斜带等强构造区十分发育,是断陷盆地中主要的油气富集区,也是早期勘探的主要对象。但随着强构造区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已很难再有大的发现,油气勘探必须向弱构造区转移。通过对断层落差面密度、地层曲率、地层厚度变化率导数3个表征构造活动强度指标的统计、分析,划分出冀中坳陷的弱构造区,并分析其地质特征。通过对比强、弱构造区成藏条件的差异性,解剖油气成藏实例,总结弱构造区的油气成藏特征及富集规律。发现弱构造区主要分布在洼槽和斜坡地区,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烃源岩、输导体系等,以发育岩性油气藏为主,在油气源充足条件下具有大面积、连片含油的成藏特点,可形成规模油气富集。以冀中坳陷蠡县斜坡为例,北部油源充足,且具有有效的输导体系,发育大面积多源供烃、断—砂输导的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67.
我国南方碳酸盐岩地区分布着许多被破坏了的古油藏,原来可溶沥青或原油经过成千上亿年的风化作用,已变成脉状或斑点状的不可溶固体沥青。由于固体沥青的不可溶性,许多常规有效的方法难以进行油源对比和进一步深入研究。作者发现原油与烃源岩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矿床形成过程中的矿藏与矿源(或矿液)之间的关系,矿源对比时常用微量元素来进行。那么原油或沥青从烃源岩中运移出来时,会不会将烃源岩有机质中的微量元素带来呢?为此,作者尝试测量固体沥青和可能烃源岩的微量元素并结合碳同位素等分析,找到了固体沥青真正的源岩,成功地进行了研究区的古油藏成因研究。 相似文献
68.
通过基于数值模拟法对克深气田构造作用对裂缝发育的控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断层、褶皱以及断层-褶皱系统中构造裂缝的分布规律。分析认为,克深2区块断层控制裂缝带宽度约为600m。在600m范围内,越靠近断层,裂缝发育程度越高;在远离600m范围以外,裂缝发育的程度较低。背斜作用对裂缝发育的控制表现为:在背斜的核部,裂缝的密度发育较低,但裂缝的孔隙度、开度和渗透率等物性参数较高,裂缝整体发育程度较高;在背斜的翼部,裂缝发育的密度较高,但通常为延伸较短的细小裂缝,裂缝的发育程度较低。断层-褶皱系统中,在断层控制的范围内,裂缝的发育主要受断层的控制,裂缝发育程度明显升高。该研究对克深气田储层的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9.
针对侵入岩及其烘烤接触变质带矿物组分复杂、相带边界不明显、储层空间类型多样化、非均质性强、成藏模式难以建立的难题,在镜下观察、岩心分析、测井相分析、测井解释的基础上,对高邮凹陷北斜坡区存在的多期次侵入岩及其接触变质带进行了相带划分和储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侵人体由内向外分为中心相、边缘相和边外相,不同相带内发育不同的储... 相似文献
70.
笔架岭地区以复杂断块油气藏为主。断层的阶段性活动控制油气藏的形成 ,断层的封闭性控制油气的富集程度 ,断层活动强度控制油气赋存层位在平面上的变化 ,断层的形态和组合控制油气藏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