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54篇 |
免费 | 113篇 |
国内免费 | 110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17篇 |
综合类 | 131篇 |
化学工业 | 496篇 |
金属工艺 | 99篇 |
机械仪表 | 127篇 |
建筑科学 | 202篇 |
矿业工程 | 100篇 |
能源动力 | 35篇 |
轻工业 | 165篇 |
水利工程 | 61篇 |
石油天然气 | 119篇 |
武器工业 | 14篇 |
无线电 | 137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82篇 |
冶金工业 | 44篇 |
原子能技术 | 23篇 |
自动化技术 | 2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37篇 |
2021年 | 55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56篇 |
2018年 | 36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112篇 |
2013年 | 95篇 |
2012年 | 85篇 |
2011年 | 81篇 |
2010年 | 93篇 |
2009年 | 100篇 |
2008年 | 120篇 |
2007年 | 120篇 |
2006年 | 104篇 |
2005年 | 88篇 |
2004年 | 87篇 |
2003年 | 74篇 |
2002年 | 73篇 |
2001年 | 57篇 |
2000年 | 72篇 |
1999年 | 70篇 |
1998年 | 45篇 |
1997年 | 55篇 |
1996年 | 43篇 |
1995年 | 57篇 |
1994年 | 46篇 |
1993年 | 41篇 |
1992年 | 42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35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2篇 |
1974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型钴基催化剂,Co的质量分数为16.7%.考察了载体活性炭、活性氧化铝、硅胶和γ-Al2O3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依Co/γ-Al2O3、Co/硅胶、Co/活性炭和Co/活性氧化铝下降,烃产物的链增长能力按Co/γ-Al2O3、Co/硅胶、Co/活性氧化铝和Co/活性炭的次序减弱.Co/活性炭催化剂有利于低碳烃的生成,Co/γ-Al2O3利于重质烃的生成.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副产物CH4、CO2的选择性增加,链增长能力下降,低碳烃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93.
94.
热煤气一体化净化工艺中的脱硫反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固定床反应器考察了高温煤气脱硫除尘一体化净化工艺中沉积粉尘对高温煤气脱硫剂脱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沉积粉尘对脱硫剂初次硫化行为有明显的影响,且与脱硫剂的组成和结构有关.利用钢厂赤泥制备的脱硫剂,含有多种惰性杂质,且具有较大的孔径结构,易于和粗煤气中的粉尘作用,造成脱硫剂硫容的减小.硫化气氛中,H2O的存在造成脱硫剂硫容和脱硫效率的降低,但不会影响因表面沉积粉尘造成的脱硫剂硫容的减小.多次硫化-再生循环实验表明,硫化-再生循环过程有助于减小表面沉积粉尘对脱硫剂脱硫行为的影响.经历一定次数的硫化-再生循环后,粉尘对脱硫剂脱硫行为的影响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95.
N8161 萃取铼(Ⅶ)的热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萃取剂N8161、稀释剂正庚烷研究了萃取铼的热力学. 在N8161 (NH4)ReO4 n C7H16 HCl H2O体系中,在温度278.15~298.15 K和离子强度0.1~2.0 mol/kg范围内,以NH4Cl为支持电解质,在HCl体系中测定了萃取平衡水相中的ReO4 浓度和pH值. 计算了萃取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K0,并得到经验公式logK0 23.0353 4330.282T 1 0.04831T, 同时计算了萃取反应的其它热力学量,指出焓和熵是该萃取过程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96.
97.
XNC-98催化剂甲醇合成本征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等温积分反应器中研究了XNC-98催化剂上甲醇合成反应本征动力学.实验压力为4~8MPa,空速7000~13000h-1,反应温度200~260℃.实验采用粒度为0.154~0.198mm的细颗粒催化剂.选取以各组分逸度表示的CO、CO2加氢合成甲醇的Langmuir-Hinshelwood本征动力学模型.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实验测定了25组数据,用全局通用算法结合马夸特算法确定动力学模型参数.残差分析和统计检验表明,动力学模型是适宜的.随温度升高,反应器出口甲醇浓度、CO和CO2转化率先增加后降低,在4~8MPa下,230~245℃为较佳反应温度范围:随着反应压力的提高,反应器出口甲醇浓度、CO和CO2转化率都有显著增加,提高反应压力能够有效提高反应器的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98.
99.
100.
气固流化床固体浓度分布的冷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径0.284 m、高6.0 m的气固流化床冷模装置中进行了气固流化实验,采用PC6 D型颗粒浓度测试仪检测固体浓度. 分别采用枝条型(开孔率a=5‰和2.5‰)和环形(a=5‰)气体分布器,以直径154~180 mm、密度2550 kg/m3的砂子为颗粒,在静床高H0=0.6~1.5 m、表观气速u=0.3~0.6 m/s的情况下,考察了时均固体浓度1-e在空间的分布. 结果表明,增加u使密相区的1-e减小,分布器形状对1-e影响不大. 采用较低a的分布器时1-e的变化较大,且其值均较低. H0=0.6 m, 轴向位置H=0.4 m, u=0.3 m/s, 径向位置r=0~0.142 m时,1-e由0.410上升到0.494;H0=0.6 m, H=0.4~0.95 m, u=0.3 m/s, r=0时,1-e从0.410减小到0;H0=1.5 m, H=0.4~1.3 m, u=0.3 m/s, r=0时,1-e从0.397先下降到0.372,再上升到0.424,最后下降到0.32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