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3篇
轻工业   97篇
一般工业技术   15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分离高活性玉米抗氧化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刁静静  曹龙奎 《食品科学》2011,32(16):187-191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对玉米抗氧化肽进行分离,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出XAD-7HP树脂为最适树脂,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pH值条件下的静态吸附能力和不同解吸剂的静态解吸能力等实验,确定玉米抗氧化肽吸附分离的基本参数为pH7.0、解吸剂体积分数70%。通过动态吸附分离实验得出,该树脂可以达到分离纯化玉米抗氧化肽的目的,而且分离后的玉米肽的抗氧化活性比原液提高了1倍。  相似文献   
92.
试验以中筋面粉为载体,与玉米粉、黑米粉、黑豆粉混合制成杂粮粉,通过添加酵母粉、泡打粉等添加剂,应用醒发蒸制等工艺技术制成口感好、营养高的健康型杂粮馒头,试验以感官及质构评定为检测指标,首先通过单因素确定杂粮粉添加量、醒发时间、水的添加量、泡打粉的添加量、酵母的添加量的最佳值,在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出最佳工艺参数为:水的添加量在150 g,酵母添加量在5 g,醒发20 min,杂粮粉添加量在30%,泡打粉添加量在2 g。  相似文献   
93.
目的:研究在一定高速混合温度下增塑剂种类对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产生的影响,为今后TPS在降解材料领域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高速混合的方法制得三种不同增塑剂(甘油、甲酰胺、尿素)增塑的热塑性淀粉(TPS)样品,对保存在室温及65RH%湿度下的样品的各项性能进行测试。结果:SEM结果说明:增塑剂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和改变淀粉颗粒的形态。XRD测试表明:甲酰胺塑化的TPS(FPTPS)和尿素塑化的TPS(UPTPS)的耐回生性能好于甘油塑化的TPS(GPTPS)。TG测试表明:三种塑化剂塑化的热塑性淀粉的热稳定性次序为甘油<甲酰胺<尿素。FTIR谱图可得出几种塑化剂与淀粉形成氢键的能力为:尿素>甲酰胺>甘油。结论:甲酰胺和尿素作为淀粉增塑剂,其塑化的热塑性淀粉的综合性能要优于甘油。   相似文献   
94.
以沸水浸提真姬菇(Hypsizigus marmoreus)子实体中粗多糖,用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纯化得真姬菇纯化多糖HMP-3。经高效分子排阻色谱(HPSEC)分析,证明HMP-3为单一组分。单糖分析结果表明,HMP-3由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含量分别为80.18和10.82mg/g。采用高效凝胶尺寸排阻色谱-十八角激光散色仪-示差检测仪联用(HPSEC-MALLS-RI)联用技术,测得HMP-3的平均分子量(Mw)为(7460±110)ku,分子回旋半径值(Rg)为(21.6±0.4)nm。经甲基化分析和GC-MS检测,确定HMP-3主链主要由(1,4)葡萄糖组成,也含有少量的(1,6)葡萄糖或者(1,6)半乳糖。HMP-3虽然对人胃腺癌细胞(AGS)、结肠腺癌细胞(DLD-1)、子宫颈癌细胞(HeLa)没有明显的体外抑制作用,但免疫活性实验表明,该多糖可以促进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增殖和剂量依赖性地提高巨噬细胞中NO的生成量,具有免疫调节活性。   相似文献   
95.
交联羧甲基玉米淀粉的制备及其微观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羧甲基玉米淀粉为原料,环氧氯丙烷为交联改性剂,乙醇溶液为反应介质,通过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合成了交联羧甲基玉米淀粉,得出交联改性的回归模型。并通过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对产品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交联改性最佳工艺参数为反应温度53.2℃,环氧氯丙烷用量0.23%(占淀粉干基),反应时间64.6min,pH值10,改性淀粉表现黏度可达10.51Pa·s,较玉米淀粉和羧甲基淀粉表观黏度分别提高了214.67%和88.35%。在玉米淀粉脱水葡萄糖单元羟基上引入了羧甲基和丙基醚化基团;淀粉颗粒呈现致密均一的“分子桥”状空间交联网状大分子体形物结构。  相似文献   
96.
为探究酸热法制备高粱抗性糊精的最佳工艺,以高粱淀粉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优化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高粱抗性糊精的最佳制备工艺为盐酸添加量21%,热解温度188℃,热解时间84 min,在此条件下的抗性糊精含量为86.71%,色度为50.58;制得的抗性糊精呈现起伏不平、片层状的不规则结构,原有衍射峰完全被破坏,形成了重结晶峰,化学基团无明显变化且各官能团峰位与高粱淀粉特征峰相似,分子降解后抗性糊精的Mw为6.1×103 g/mol,经糖苷键断裂及小分子重聚合反应后,抗性糊精同时拥有α和β两种首旋异构体,使得高粱抗性糊精具有良好的分子特性。此外,通过模拟体外消化实验结果显示其抗消化淀粉含量可达93.61%,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抗消化特性。综上,利用酸热法制备的抗性糊精可以使高粱抗性糊精的分子量减小且抗消化能力更强,同时也为高粱抗性糊精的高效制备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7.
交联羧甲基玉米淀粉对水溶液中亚甲基蓝吸附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交联羧甲基玉米淀粉吸附剂对模拟废水中的亚甲基蓝进行吸附性能研究。考察了吸附剂用量、pH、吸附时间以及染料初始浓度等因素对亚甲基蓝吸附效果的影响,并进行交联羧甲基玉米淀粉去除亚甲基蓝染料的吸附等温线拟合及吸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当亚甲基蓝初始浓度100mg/L、pH6.0、交联羧甲基玉米淀粉用量0.2g、吸附温度25℃以及吸附时间60min时,亚甲基蓝吸附率可达95.66%;25℃下交联羧甲基玉米淀粉理论饱和吸附量为80mg/g;染料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式(R~2>0.99);吸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和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R2>0.99)。   相似文献   
98.
以产自山西的明绿豆为实验材料,探究萌发前后绿豆中酚类化合物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抗氧化活性。采用传统方法进行绿豆的萌发,通过超声-微波协同萃取法提取绿豆及绿豆芽中的多酚类化合物,结合植物广靶代谢组学的方法对绿豆萌发前后多酚类化合物的提取液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明确酚类化合物的组成,分析萌发处理对绿豆多酚组成成分的影响及与其抗氧化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出46种多酚类化合物,筛选出44个差异代谢物,萌发前与萌发后绿豆芽的清除DPPH·能力分别为87.94%和96.24%,总抗氧化能力分别为28.56 U/mL和33.06 U/mL;最后通过KEGG查询得到筛选出的多酚类化合物参与了20个代谢通路。初步明确了绿豆中多酚类活性成分的物质基础,为绿豆的多酚类物质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9.
为研究绿豆芽长对多酚组成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绿豆为原料,提取绿豆发芽过程中多酚化合物并测定其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分析绿豆发芽过程中多酚组成的变化.研究数据表明:芽长4~5 cm时的绿豆芽多酚含量达到最高,较未发芽前提高了38%,在此时期绿豆芽多酚化合物种类最为丰富,大豆苷元、...  相似文献   
100.
目的为明确煮制处理对绿豆中多酚类化合物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优化得出绿豆多酚的最佳提取条件和煮制工艺,使绿豆在煮制过程中维持较高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为绿豆的开发利用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方法选用山西生产的明绿豆为原材料,采用超声-微波(U-M)协同萃取法提取绿豆多酚,采用传统煮制法进行煮制处理,采用福林酚法进行定量检测,以多酚含量为指标进行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得到最佳的提取条件,并在其基础上探讨最佳煮制工艺,对煮制后的绿豆进行感官评定分析。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测试和总抗氧化试剂盒检测煮制处理前后绿豆多酚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并进行分析。结果当U-M处理时间为30min,处理温度为40℃,提取固液比(g/mL)为1︰15,乙醇提取剂体积分数为60%时为最佳提取参数,其多酚含量为3.14mg/g;当煮制功率为400W,煮制固液比(g/mL)为1︰25,煮制时间为30 min时得到煮制工艺的最佳参数,其多酚含量为2.45 mg/g,感官评定分数为83;对照组、煮制处理组的绿豆多酚清除DPPH能力分别为69.54%,56.30%,对照组、煮制处理组的总抗氧化能力分别为29.13 U/mL和23.57 U/mL,表明其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且呈量效关系。结论初步明确了煮制处理对绿豆中多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即经煮制处理后,绿豆中的多酚含量较低,抗氧化能力较弱。在保障风味的基础上,优化了煮制工艺,为绿豆中多酚类物质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