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轻工业   8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刀豆荸荠橄榄菜 刀豆的做法不多,通常是清炒刀豆、刀豆炒土豆、凉拌刀豆等. 这道"刀豆荸荠橄榄菜"是我在合肥包公祠旁边的餐馆学来的,在诸多美食书中均无出处,似乎不像徽菜,也不像粤菜.粤菜有刀豆橄榄菜炒肉糜,但把刀豆、荸荠、橄榄菜炒在一起,确实很有创意. 刀豆(约300克)洗净,撕去豆荚茎,剪去角,切成黄豆大小的丁,备用;...  相似文献   
22.
茶馔美味     
虎年春节来临,许多人在慨叹,现在过年,年味越来越淡了. 为何年味淡了?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原因很简单,因为对许多中国人而言,春节就是美食节.尤其在物资短缺的时代,食油、白糖、花生、瓜子、肉、蛋、禽、鱼、虾、蟹等要凭票供应,上海市民每人每月250毫升油、500克肉、500克鸡蛋,这点食材放到现在,人多的话,几顿就可以吃...  相似文献   
23.
老卤炖美味     
正多年前看《清朝野史大观》,一则典故颇令人垂涎。明朝万历年间,努尔哈赤攻抚宁城,兵败被囚。部下潜入京师,私下向万历皇帝的母后李太后求情,太后为努尔哈赤说了好话,并释放了他。努尔哈赤感念其恩德,称她为"万历妈妈"。1644年顺治帝入主中原,将她的神位供奉在紫禁城东北角,规定每天以两只活猪宰杀后煮肉供奉"万历妈妈",这种祭祀方式持续了200多年。最精彩之处是炖肉的老汤,200年间除了加  相似文献   
24.
水滑     
正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国人曾长期处于"口中淡出鸟来"的地步。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除了青菜、萝卜,几乎任何副食品都要凭票供应——肉票、鱼票、家禽票(过年才按户下发)、蛋票、豆制品票等,依稀记得每人每月250毫升食油、500克肉、1 000克蛋、500克或1 000克鱼。这些放在眼下一顿就可以吃完的东西,那时却要打发整整一个月。  相似文献   
25.
现在上海的上班族,绝大部分是在中心城区的写字楼供职的白领,因而午餐一直是很困扰他们的难题。上海的写字楼,通常分为业主大楼和外租办公室两种。部分由企业或政府部门自建的业主大楼,如工商银行大楼、期货交易所大楼、浦东新区行政中心、上海广播大厦等,这些楼宇都开设职工食堂,白领们可以到食堂刷卡用餐,有较多的菜肴主食可供选择,丰俭由人。一些在业主大楼租赁办公室的外单位上班族,也可享受同等待遇,这是上班族们解决午餐后顾之忧的最佳选择。我  相似文献   
26.
何菲赠我新著《酸男辣女》,地铁上即开始翻阅,颇吸引人,回家秉灯彻夜细读,直至黎明雀鸣东方欲晓掩卷。此书视角非常独到。俗套流行小说影视剧的傍款小蜜、发迹富婆、成才海归、贤妻良母均未入何菲慧眼,"酸男辣女"专事细绘"老大未婚"的现代都市白领丽人的心理、交往和际遇。何菲在书中坦言:"聪明而孤绝的女人不太适合世俗婚姻。她们的神经就像蜗牛的牙齿,繁多细小而尖锐,择偶面是很狭窄的,因为太了解真相和流程,所以还未来得及靠近,爱情就脱去华服显出腐  相似文献   
27.
如今,我国城市居民以居家烹调为主的生活方式日趋式微,"外食"正在逐渐取代"家餐"。过年也是如此。为了免受油烟之苦,省去买、汰、烧的繁复准备过程,许多上海人把年夜饭"搬进"了餐馆,开销也大幅度增加。见到某豪华餐馆的年夜饭菜单——中式冷菜四拼盘:蜜汁叉烧、五香牛腱、豆豉小黄鱼、蒜茸黄瓜,热菜5个:羊肚茵竹荪火腿炖老鸡、彩椒茶树菇炒虾条、扒牛柳配  相似文献   
28.
正"立秋"节气虽然意味着暑去凉来,是秋季开始的标志,但高温天气通常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人们不但感觉不到秋凉和秋燥,还会有闷热的感觉。再加上人们在夏季常常因为苦夏而过食冷饮,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因此,初秋进补宜清补而不宜过于滋腻。崇明白扁豆炒酱瓜白扁豆起源于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100多年前由传教士从印度尼西亚引入上海崇明栽培,  相似文献   
29.
正从个人偏好而言,我更喜欢各地有特色的民间美食,除非应酬,一般不爱去高档酒楼。因为高档酒楼的菜已经程式化、贵族化、标准化,过于强调菜肴的外观造型、器具的精美、原材料的珍贵、厨师的级别以及钱包的厚度,  相似文献   
30.
正外婆家在松江县城经营百年南货店"李万泰",抗战前小有名望,惜毁于"八·一三"战火。母亲自幼生活殷实,锦衣玉食谈不上,但精致的饮食习惯却保留始终。老太太善烹调,颇得江南美食精髓。小时候,吃过她做的松江名菜"鸡汤四鳃鲈",迄今记忆犹新。松江秀野桥下四鳃鲈,历朝贡品,江南第一名鱼,古代文人多有吟咏——葛洪:"松江出好鲈鱼,味异他处";范成大:"细捣枨虀卖脍鱼,西风吹上四鳃鲈。雪松酥腻千丝缕,除却松江到处无";郑板桥:"买得鲈鱼四片鳃,莼羹点豉一尊开。近来张翰无心出,不待秋风始却回";《本草纲目》中载:"松江四鳃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