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7篇
轻工业   3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探究南极磷虾油(Antarctic krill oil,AKO)对骨质疏松模型小鼠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C57BL/6J雌性小鼠,通过双侧去卵巢术建立骨质疏松模型;随后行右胫开放性骨折手术并随机分为一般性骨折对照组、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组、阳性对照组、AKO组。于骨折后5、11、24、35、56 d取材,动态分析AKO对小鼠血清相关指标、骨痂组织形态学、显微结构和生物力学以及软骨内成骨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结果表明AKO能显著升高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质量浓度及骨碱性磷酸酶活力;骨痂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结果显示AKO能够促进软骨痂向硬骨痂转化,并改善骨痂微结构,加速骨痂重塑;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显示AKO可增强骨性骨痂生物力学性能;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结果显示,AKO可显著提高血管入侵相关因子(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和血管紧张素1)的mRNA表达(P<0.05),显著降低软骨细胞增殖和肥大相关基因(聚集蛋白聚糖A g g r e c a n和Col10a)的表达(P<0.05),显著升高软骨基质降解因子MMP-13以及骨生成相关基因(Col1a、骨钙素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P<0.05),提示AKO可通过调控软骨内成骨关键基因的表达,加速软骨内骨化进程。结论:AKO通过促进软骨内成骨及骨痂重塑,加速骨质疏松模型小鼠骨折愈合,提高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从NCBI数据库中挖掘到来源于Butyrivibrio sp. MC2013的壳聚糖酶基因,命名为BUT,该壳聚糖酶基因大小为903 bp,编码301个氨基酸。通过NCBI数据库和进化树比对发现,该壳聚糖酶(BUT)属糖苷水解酶46家族(后简称GH-46),与其它壳聚糖酶相似度为59%,是一种新型的壳聚糖酶。序列经密码子优化后进行全基因序列合成,与表达载体pET21a(+)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ET-21a-BUT,转入大肠杆菌E. coli BL21(DE3)表达宿主,进行诱导表达。所得重组壳聚糖酶通过Ni-NTA亲和层析进行纯化,SDS-PAGE确定其蛋白分子量为35 kDa,DNS法测定其酶活为146.0 U/mg。对BUT酶的酶学性质进行探究,结果表明BUT酶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45 ℃、8.0,在中性偏碱性条件下稳定性较强。Mn2+对其酶活力具有促进作用,SDS、Fe3+、Cu2+、Zn2+等的抑制作用极强。通过TLC对其水解产物分析发现,BUT水解壳聚糖的产物是壳二糖、壳三糖和壳四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构建一种CuNPs-适配体传感器快速检测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 OA)。方法 基于前期研究基础,该适配体传感器基于OA适配体与OA的分子识别机制,利用适配体末端构象变化触发荧光信号变化,构建非标记荧光型CuNPs-适配体传感器,根据OA结合其适配体导致适配体末端被占据而荧光信号被抑制程度,实现对OA的高灵敏检测。同时对传感器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等性能进行详细评价。结果 构建的CuNPs-适配体传感器的线性检测范围较广,在75.0~2400.0 nmol/L之间,检出限为1.045 nmol/L,检测贝类样本时,该传感器展现出较高的选择性和准确性。结论 构建的适配体传感器可实现对OA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检测,可为其他食品靶标的简单、快速检测提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磷酸化南极磷虾肽(PP-AK P)对双侧去卵巢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法建立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阿伦磷酸钠1 mg/(kg·d)】和磷酸化南极磷虾肽低、高剂量组【400,800 mg/(kg·d)】,灌胃12周后,分别检测血清骨代谢相关指标、骨密度及骨组织形态学;测定Wnt/β-连接蛋白信号通路关键基因m 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磷酸化南极磷虾肽能显著下调去卵巢骨质疏松症大鼠血清中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OCN)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的分泌(P0.01),降低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和I型胶原羧基端交联肽(CTX-I)水平(P0.01),降低去卵巢大鼠骨代谢的高转换率;显著提高模型大鼠股骨骨密度(P0.01),并能显著增加骨小梁厚度和面积,降低骨小梁间距,改善骨组织微观结构;q RT-PCR检测结果表明,磷酸化南极磷虾肽能显著降低LRP-5b、β-连接蛋白、RUNX2、OSX m RNA的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检测结果表明,磷酸化南极磷虾肽能显著降低LRP-5b、β-连接蛋白总蛋白、β-连接蛋白核蛋白及RUNX2蛋白的表达。结论:南极磷虾肽能显著改善双侧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其作用机制与下调Wnt/β-连接蛋白通路,降低骨质疏松症大鼠高骨转换速率有关。  相似文献   
15.
以蜂王浆为原料,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OH自由基清除率为评价指标,对蜂王浆的酶解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蜂王浆酶解液中的蛋白肽进行了分子量分布分析、凝胶过滤层析纯化、LC-MS/MS分离鉴定、肽的合成及活性验证。结果表明,在酸性蛋白酶、料液比1:4、初始pH 5、酶解温度45℃、加酶量9000 U/g及酶解时间5 h的条件下酶解蜂王浆,所得产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OH自由基清除率最佳。对最优工艺下得到的酶解液层析分离,得到活性最高的组分为F4。对该组分进行质谱鉴定,并筛选出15种肽段进行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得到序列为FDRIW、YPDWSW、WHDKIF的三条肽DPPH自由基清除效果较好,IC50分别为3.63、3.59、1.00 mg/mL,具有在功能食品开发中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宋佳  张娜  李晶  毛相朝  薛长湖  唐庆娟 《食品科学》2017,38(23):135-140
目的:运用转录组学探究新琼四糖对过度疲劳性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BALB/c小鼠被随机分为正常组、力竭运动组、阳性对照低聚果糖组和新琼四糖干预组,连续喂养16 d后,取小鼠结肠组织,应用RNA-seq技术对结肠组织RNA进行完全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过度疲劳引起小鼠结肠肿瘤标志物Zfp521和Zmynd8等锌指蛋白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抑癌因子Casz1、Zfp346等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新琼四糖可缓解过度疲劳造成的肠道损伤,下调肿瘤相关锌指蛋白的表达,上调抑癌锌指蛋白的表达。结论:新琼四糖可保护肠道、缓解过度疲劳引发的肠道损伤、预防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开发一种pH值响应性羧甲基琼脂糖-聚多巴胺(carboxymethyl agarose-polydopamine,CMA-PDA)水凝胶载体。通过氯乙酸取代法合成了CMA。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电子显微镜和热重分析对CMA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进一步通过冷凝方法制备CMA-PDA水凝胶,系统研究CMA-PDA水凝胶的流变性能和质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DA的加入提高了水凝胶的凝胶强度、硬度和黏弹性。以阿霉素为模型,研究该水凝胶在pH 2.0、6.2、6.8、7.4条件下的释放行为,表明其具有较好的pH值响应性,pH 2.0条件下的释放率显著高于其他条件。同时以L929细胞为模型,研究该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表明其无明显细胞毒性。这项研究证明了CMA-PDA水凝胶生物相容性良好,具有pH值响应性和缓释性能,可以作为潜在的生物活性物质递送载体。  相似文献   
18.
牡蛎是世界主要的经济贝类,其不仅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还具有独特的保健功能.研究表明,牡蛎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活性肽、糖原、牛磺酸、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以及多种矿物质元素,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疲劳以及降血压等功能,是一种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功能性资源.当前牡蛎产品开发正在从传统加工迈向精深加工...  相似文献   
19.
以豆粕、小麦及牡蛎酶解液为原料,采用高盐稀态发酵工艺,研发具有甜香风味的功能性牡蛎酱油,并将其与对照酱油的感官品质、氨基酸含量及风味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牡蛎酶解液添加量为25%时,牡蛎酱油的氨基态氮含量达1.2 g/100 mL。牡蛎酱油较对照酱油在海鲜风味方面更为突出,同时在鲜度、香气方面以及整体评价也更佳。牡蛎酱油和对照酱油均鉴定出6种鲜味氨基酸,但牡蛎酱油的鲜味氨基酸含量(41.8%)高于对照酱油(40.5%);牡蛎酱油中牛磺酸含量高达36.7 mg/100 g,约为对照酱油的13.6倍。牡蛎酱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中醇类、呋喃类相对含量较高,分别为59.5%、20.7%,从而赋予其香浓而独特的风味。  相似文献   
20.
食品内源酶是指作为食品加工原料的动植物体内所含有的各种酶系,在加工贮藏过程中会对食品质地、风味和营养品质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使食品原料发生变质。为延长产品货架期,在加工过程中有效控制食品内源酶活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传统热加工相比,以超高压、超声波、辐照、等离子体、高压脉冲电场等为代表的非热加工技术,能在有效杀灭菌、钝酶的同时较好地保留食品原有的感官品质与营养特性等。本文综述近年来非热加工技术在控制食品内源酶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该技术对食品内源酶的作用机制,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上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非热加工技术在食品加工与保鲜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