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2篇
轻工业   6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肉与肉制品在日常膳食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人类提供了优质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随着消费者对天然防腐剂的青睐,天然植物多酚凭借其独特的抑菌和抗氧化效果,目前已成为肉品科学领域最新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主要总结近几年出现的新型天然植物多酚提取物及其防腐机制,围绕多酚的抗氧化和抑菌功能阐述其在生鲜肉及其制品保鲜方面的具体应用,并从物理、化学和加工技术等层面介绍可用于提高多酚稳定性的有效措施,旨在为植物多酚类物质在肉类工业的广泛应用及其绿色制造技术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2.
为确定沙门氏菌在宰前、屠宰过程中的污染情况,明确沙门氏菌在厂内发生污染的主要环节,为工厂中沙门氏菌的控制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采用荧光扩增长度多态性(FAFLP)的方法对屠宰过程中7个工序分离出的7种不同血清型共计83株沙门氏菌进行分子分型。结果显示83株沙门氏菌在0.83的相似度下划分为6个大群,与血清型呈现一定的联系。以0.86的相似度进行溯源,发现FAFLP较血清分型具备更高的灵敏度,与前期的流行率的调查数据吻合。溯源结果表明沙门氏菌在肉牛皮毛、粪便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交叉污染现象,同时部分粪便、皮毛分离出的沙门氏菌穿过了屠宰企业的防控屏障,对工厂内部的胴体造成了污染。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应注重宰前动物的规范化管理,减少宰前交叉污染对工厂内部干预措施的压力,同时应增加必要的危害控制点,以降低沙门氏菌检出的风险。  相似文献   
33.
高氧气调包装贮藏牛排肉色稳定性的蛋白质组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高氧气调包装牛排贮藏过程中肉色稳定性变化的机理,本研究比较了腰背最长肌牛排在各贮藏时间点(0、5、10、15?d)的肉色指标变化以及蛋白质组学变化。结果发现高氧气调包装牛排的肉色稳定性随贮藏时间延长不断降低,这可能是贮藏期间牛排的高铁肌红蛋白还原能力和氧气消耗率显著下降所致;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共发现了20?个在贮藏过程中发生显著变化的差异蛋白,其中有15?个蛋白与肉色密切相关,它们主要是一些参与糖酵解和能量代谢的酶类(丙酮酸激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果糖-二磷酸醛缩酶、果糖-1,6-二磷酸酶同工酶2、苹果酸脱氢酶和黄素还原酶),这些代谢酶的表达量随贮藏时间延长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下调,减少了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和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的产生,进而降低了肉色稳定性;另外,高氧气调包装贮藏过程中肉色稳定性的降低可能也与肌红蛋白的表达量下调有关;高氧环境还可能会促使抗氧化蛋白2、热休克蛋白以及DJ-1蛋白的表达量上调以抵御肉品的氧化应激反应,这些蛋白也都与肉色指标紧密相关。这些发现表明贮藏期间高氧气调包装对牛排蛋白质组的影响将直接决定其肉色稳定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34.
为研究宰后早期不同温度处理对牛肉中一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活性、糖酵解进程及肉品质的影响,探讨了AMPK是否参与糖酵解及牛肉品质的调控。选取牛背最长肌在宰后早期进行不同温度(0、14℃)处理,分别测定pH值、AMPK活性、糖酵解指标和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宰后早期14℃处理牛背最长肌的pH值下降速率、糖原分解速率、乳酸积累速率及肉的保水性和嫩度显著高于0℃处理组(p0.05);在宰后2、4 h时2个处理组AMPK活性差异极显著(p0.01);14℃处理组比0℃处理组的AMPK较早地达到最大活性,其丙酮酸激酶也较早地达到最大活性。结果说明,在宰后牛肉中AMPK可能通过介导丙酮酸激酶的活性而调节糖酵解速率进而影响肉品质。  相似文献   
35.
生鲜肉的腐败是一个与多种特定微生物密切相关并受多种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生态现象。假单胞菌属是生鲜肉中的优势腐败菌之一;但假单胞菌属对生鲜肉的致腐机制仍然缺乏较为系统的总结,尤其是对影响肉腐败的相关基因调控及表达尚未有定论。因此本文首先概述了假单胞菌的特性、分类及种间差异,进而分析了假单胞菌的污染来源,最后从底物利用(糖代谢、氨基酸代谢、脂代谢等)角度分析了假单胞菌基因水平上的致腐原因,其中调控Entner-Doudoroff途径中相关酶类的基因、调控胞外蛋白酶的AprX基因和编码ABC转运蛋白的基因、编码脂肪酶的lipA基因在不同条件下和不同菌类中表达量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假单胞菌腐败的根本原因。通过本文的总结,以期为揭示肉品中假单胞菌的腐败机制和控制腐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6.
随着生鲜畜禽产品消费需求的增加,食源性致病菌在冷鲜肉加工、贮藏和消费过程中的存在与消长规律及其消费者健康的影响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其引发的食品安全风险逐渐受到重视。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quantitative microbialriskassessment,QMRA)是此类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核心,为冷鲜肉加工过程中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食品安全目标与法规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自《食品安全法》颁布、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成立以来,QMRA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对近年来在畜禽肉制品中已开展的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的定量风险评估进行归纳,并对过程风险模型、模块化过程风险模型与组学技术在QMRA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了QMRA在生鲜肉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现状,以期为冷鲜肉中的致病菌定量风险评估发展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7.
低场核磁共振是一种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检测分析技术,该技术在肉与肉制品的水分测定及相关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所取得的成果亟需总结。因此,本文阐述了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肉与肉制品水分测定中的工作原理,分析了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肉与肉制品生产、加工和贮藏过程中水分分布与迁移规律,肉制品的食用品质和加工品质的检测,以及肉制品掺假判定和新鲜度检测等方面的应用,以期为促进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肉与肉制品加工和品质控制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8.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畜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本文深入剖析了澳大利亚牛肉产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遇到的问题,系统总结了牛肉生产过程中的食品安全和食用品质控制措施,以及澳大利亚牛肉工业和政府为将澳大利亚牛肉推向世界市场所采用的方法手段。通过总结牛肉产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牛肉安全、品质控制技术和销售策略,为我国牛肉产业发展提供思路,保证我国牛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9.
实验通过DEAE离子交换层析对牛背长肌中钙激活酶(Calpains)的分离研究,比较了DEAE-Sepharose-FF和DEAE-Sephacel对钙激活酶(Calpains)的分离效果,确定了Calpains分离纯化的条件。Sephacel不耐压,分离时间长,因此选择Sepharose-FF分离纯化Calpains。   相似文献   
40.
为探究pmrA基因对酸胁迫鼠伤寒沙门氏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以鼠伤寒沙门氏菌野生株(WT)和pmrA基因缺失株(ΔpmrA)为研究对象,对其诱导耐酸能力、菌株特性、生物膜形成能力以及影响生物膜形成的内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pH 5.4胁迫后ΔpmrA的诱导耐酸能力为WT的53.92%;生物膜培养至第4天,经酸胁迫(pH 5.4)后ΔpmrA的生物膜形成量仅为WT的54.68%;经酸胁迫后,ΔpmrA的泳动能力、疏水性分别为WT的35.20%,59.10%;ΔpmrA经酸胁迫后其生物膜代谢活性、胞外多糖和蛋白的生物合成量与未酸胁迫处理相比虽有一定程度升高,但仍显著低于酸胁迫后的WT(P < 0.05),同时酸胁迫后pmrA基因缺失株生物膜的三维立体结构仍较为分散,且膜内活细胞数量显著低于WT。结论:pmrA基因与鼠伤寒沙门氏菌的耐酸能力及生物膜形成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