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28篇 |
免费 | 144篇 |
国内免费 | 8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43篇 |
综合类 | 169篇 |
化学工业 | 397篇 |
金属工艺 | 160篇 |
机械仪表 | 210篇 |
建筑科学 | 208篇 |
矿业工程 | 127篇 |
能源动力 | 68篇 |
轻工业 | 414篇 |
水利工程 | 96篇 |
石油天然气 | 137篇 |
武器工业 | 38篇 |
无线电 | 206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98篇 |
冶金工业 | 128篇 |
原子能技术 | 34篇 |
自动化技术 | 2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114篇 |
2022年 | 100篇 |
2021年 | 113篇 |
2020年 | 81篇 |
2019年 | 98篇 |
2018年 | 84篇 |
2017年 | 53篇 |
2016年 | 67篇 |
2015年 | 71篇 |
2014年 | 141篇 |
2013年 | 124篇 |
2012年 | 142篇 |
2011年 | 159篇 |
2010年 | 146篇 |
2009年 | 136篇 |
2008年 | 131篇 |
2007年 | 137篇 |
2006年 | 125篇 |
2005年 | 88篇 |
2004年 | 70篇 |
2003年 | 66篇 |
2002年 | 60篇 |
2001年 | 64篇 |
2000年 | 71篇 |
1999年 | 47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51篇 |
1996年 | 47篇 |
1995年 | 45篇 |
1994年 | 45篇 |
1993年 | 47篇 |
1992年 | 49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34篇 |
1989年 | 37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7篇 |
1977年 | 4篇 |
1962年 | 3篇 |
1958年 | 3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吐哈盆地为中国重要的富油气盆地,目前该盆地的天然气勘探主要集中在台北凹陷,有关台北凹陷的天然气成因和来源一直存在诸多争议。通过分析台北凹陷巴喀、丘陵、鄯善和温米等4个油气田23个天然气样品的组分和碳氢同位素组成,结合前期红台和丘东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和区域地质背景,开展天然气成因和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台北凹陷巴喀、丘陵、鄯善和温米等地区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甲烷含量为65.84%~97.94%,重烃(C_(2—5))含量高达34.98%,非烃气体(CO_2、N_2)含量非常低,为湿气。天然气δ~(13)C_1值为–44.9‰~–40.4‰,δ~(13)C2值为–28.2‰~–24.9‰,δ~(13)C_3值为–27.1‰~–18.0‰,δ~(13)C_4值为–26.7‰~–22.1‰;天然气δD1值变化不大,为–272‰~–252‰,δD_2为–236‰~–200‰,δD_3为–222‰~–174‰。甲烷及其同系物(C_(2—5))基本上为碳氢同位素组成正序排列(δ~(13)C1δ~(13)C_2δ~(13)C_3δ~(13)C_4δ~(13)C_5、δD_1δD_2δD_3),与典型的有机成因烷烃气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一致。研究区天然气为成熟度较低的煤成气(Ro均值为0.7%),主要来自中下侏罗统煤系源岩。天然气氢同位素组成受到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和形成环境水介质的影响,数据表明研究区天然气烃源岩为陆相淡水湖沼沉积。巴喀油田巴23井和柯19井天然气后期发生次生改造,为生物改造气。图9表2参58 相似文献
42.
43.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四川盆地致密砂岩天然气(以下简称致密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其超压体系的形成与演化对其天然气聚集具有重要影响与控制作用。为了深化川西前陆盆地中生界致密气聚集规律认识与有利勘探区带预测,利用该区气藏压力、钻井液密度资料,以及前人开展的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成果与含烃盐水包裹体PVT模拟气藏古压力恢复成果,结合须家河组不同含气区的埋藏史与构造运动,研究了该区地层流体压力特征、形成机制与演化及其与天然气大规模聚集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于晚三叠世—侏罗纪形成了欠压实作用超压体系,并在烃源岩成熟度为0.75%时消失或维持弱超压;(2)晚侏罗世—白垩纪的生烃作用形成了须家河组的古超压体系,其中古超压体系在坳陷带形成于中晚侏罗世,在隆起带及其邻区形成于白垩纪;(3)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的差异构造运动对须家河组超压体系演化影响十分明显,坳陷带—斜坡带在古近纪超压体系得以维持并略有增强,而隆起带与断裂活动强烈区的超压系统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4)现今超压体系是生烃与构造挤压联合形成的古超压体系经历强烈构造改造后的残余压力体系;(5)超压体系的持续发育促进了川中... 相似文献
44.
中深层地热能是我国重点发展的可再生能源,中深层地下水渗流会对埋管取热性能和取热可持续性产生重要影响,但其影响规律在长时间、多周期情况下尚不明确。为此,基于自主开发的埋管与地层双向耦合传热解析模型,通过一原位试验井参数,研究了埋管在单个取热期、多取热周期情况下的性能,并通过变化率、降低程度等重要参数定量评估了地下水渗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单个取热期中,地下水渗流对埋管出口温度和取热功率的增幅作用在取热初始时刻很小,随着运行时间累积而增长;(2)单个取热期中,当试验井中达西速度大于3×10-7 m/s时,含水层中的局部降低程度才低于无含水层,此时增强了局部取热可持续性;(3)多周期取热时,在各个达西速度下,取热期瞬态阶段的取热性能随运行年限的降低程度要高于取热期稳定阶段;(4)多周期取热中达西速度在4×10-7 m/s以上时局部降低程度近似为0,此时每年取热期的取热性能维持不变。结论认为,建立的中深层地埋管与地层双向耦合传热解析模型,分析了埋管取热性能随地下水渗流速度的变化规律,为我国中深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5.
46.
47.
48.
传统的植物照明设计只针对单一参考面均匀度进行评价,难以满足植物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对均匀光照环境的需求。针对这一问题,首先提出了空间照明均匀度评价体系,并基于该体系设计了一种复合光源模块的立体化照明系统,以期构建照明均匀的植物生长空间。进一步利用Taguchi方法优化实验过程,在结合ANOVA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了最优结构参数。最后对所得最优解进行灯珠形状分析和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照明效果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最优结构可提供一个水平参考面照度均匀度为87.22%,混色均匀度为90.11%;竖直参考面照度均匀度93.02%,混色均匀度91.43%的均匀照明空间。该植物光源系统可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对均匀空间照明环境的需求。 相似文献
49.
针对相位编码量子密钥分发(QKD)系统中存在的相位漂移和截获-重发攻击,分析了双马赫-曾德尔干涉仪QKD系统,给出了探测器的输入信号模型,计算了系统量子误码率及窃听信息量,并为提高密钥生成率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法。研究表明,相位漂移会使系统误码率增加,稳定性降低;相比理想的截获-重发攻击,窃听信息量有所下降,因此密性放大过程对窃听信息的估计值可以相对减小,最终密钥生成率得以提高。在不考虑传输光纤中的相位相对漂移时,误码率随相位漂移角度呈余弦变化,全部截获-重发攻击时的变化周期是无窃听时的一半,变化频率更加剧烈。55%部分窃听时,若合法通信者选择误码阈值为15%,窃听者可获得25.5%的信息量且不被发现。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