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电工技术   5篇
综合类   3篇
化学工业   15篇
金属工艺   12篇
机械仪表   24篇
建筑科学   7篇
矿业工程   16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6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9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篇
冶金工业   2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01.
为了克服传统直线时栅传感器双边引线的限制和手工绕线一致性差的缺点,结合磁场式时栅测量原理,开展了单边引线结构的直线时栅传感器研究,并通过有限元仿真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2.
时栅位移传感器的绝对式实现方法主要采用单对极+多对极和多对极差一对极组合两种形式实现。对于两层传感器结构的单对极+多对极的组合形式,由于极对数相差较多、分辨力差别较大,不利于实现高精度。对于差一对极的组合方式,由于极对数较多,在传感器原始加工精度较差时,会产生位置解算困难、甚至无法正确解算的情况。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对极数呈互质关系的两层传感器结构的新组合模式。该模式可实现自校正,有效提高产品精度。通过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获取的传感器精度为-4.5″-3.9″。  相似文献   
103.
利用时空转换思想,以时间基准测量空间位移量,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位移测量技术手段,设计直线式时栅传感器高速实时数据采集系统。通过先进的RISC机器(Advanced RISC Machines,ARM)对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进行管理控制,利用嵌入式操作系统Linux软件编程,在FPGA上构建正弦信号发生器、NIOS_II软核处理器,完成高速数据采集,使系统具有更好的可靠性与实时性。实验表明:采用所设计的高速实时数据采集系统,最小分辨时间为2.44ns.解决了直线式时栅传感器处理速度和数据采集不匹配的问题,实现了直线式时栅传感器的实时误差修正与补偿,为高精度直线式时栅传感器的研制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4.
以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与对苯二胺为原料,合成多阳离子季铵盐防膨剂PCQAB.最佳合成条件为:n(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n(对苯二胺)=6:1,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7 h.采用离心法和X射线衍射法确定了PCQAB防膨剂的最佳使用浓度为4 g/L,对钠蒙脱石的防膨率高达94.5%,钙蒙脱石的防膨率...  相似文献   
105.
为探究桑根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在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液料比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使用响应面法中的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建立二次回归模型,对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液料比进行优化组合,确定最优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在提取时间2 h,提取温度60℃,液料比13∶1(m L/g)的条件下,桑根多糖提取效果最佳。该工艺参数条件下提取率预测值为5.474%,实际值为5.436%,两者相差较小,说明该工艺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106.
提出了将智能全微机化传动误差检测仪器(iFMT仪器)以仪器单元的形式嵌入蜗轮母机各环节,再采用动态检测技术贯穿精密蜗轮副形成全过程的全新工艺。在iFMT仪器的实时监测下,实现了各环节独自精度的提高,尤其是通过诱导相关误差的改变来抵消其原始误差,从而显著降低对高端加工装备和个人特殊技能的要求。研究结果表明:蜗轮与蜗杆及刀具的成套性、测试仪器与辅助测试装置的成套性、尤其是测试技术与加工工艺的成套性,可保证所提新工艺能任意复制、放大或移植到其他相类似的应用场合。  相似文献   
107.
使用波长635 nm的连续激光照射多壁碳纳米管-二氧化硅-硅(MWNTs-SiO2-Si)结构,观察侧向光伏随时间变化的瞬态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光电压的饱和时间随着激光照射点距离两电极的距离变化而不同;照射点距离电极越远,电压达到饱和所需的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108.
结合缠线架塑件的结构特点进行工艺性分析,设计了一副侧向抽芯结构模具。采用一模一腔型腔分布,主流道和矩形侧浇口进料的浇注系统,圆形二等分滑块斜导柱侧向抽芯机构。推出机构采用脱模板和推杆结合方式,并设计了导柱导套的模具导向方式以及冷却系统等模具结构。对模具的动作过程进行分析,为同类型零件的模具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9.
[目的]研究不同加工工艺对30%氰氟虫腙.三唑磷悬乳剂的物理稳定性影响。[方法]采用3种工艺制备悬乳剂。工艺A:各组分混合后经高速剪切、砂磨后制成悬乳剂;工艺B:先分别配制氰氟虫腙悬浮剂、三唑磷水乳剂,然后在高速剪切的条件下将前者加入到后者中制得悬乳剂;工艺C:先配制氰氟虫腙悬浮剂,在高速剪切条件下将三唑磷原药与乳化剂的混合物加入到悬浮剂中,剪切均匀后即得悬乳剂。通过测定悬乳剂的粒径、析水率、悬浮率及采用Turbiscan Lab扫描,分析加工工艺对悬乳剂稳定性的影响。[结果]采用工艺A、B、C均可以制备粒径小的悬乳剂;在贮存期间,工艺A制备的悬乳剂粒径增幅最大,工艺C制备的悬乳剂粒径增幅最小;3种工艺制备的悬乳剂其析水率、悬浮率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其中工艺C制备的悬乳剂悬浮率最高、析水率最低,物理稳定性好。Turbiscan Lab稳定性分析仪分析结果也显示工艺C物理稳定性最好。[结论]采用工艺C配制的悬乳剂物理稳定性最佳;加工工艺是影响悬乳剂物理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0.
不同乳化方法对30%毒死蜱·噻嗪酮水乳剂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研究不同乳化方法对农药水乳剂物理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稳定性分析仪扫描和粒径测试研究了4种乳化方法制备30%毒死蜱·噻嗪酮水乳剂的稳定性.[结果]溶剂用量12%时,乳化剂加入油相时水乳剂粒径较小;扫描后1″和3″轻微沉降、2″和4″沉降明显,稳定性指数表明1″最稳定.溶剂用量27%时,1″粒径最小;扫描后1″变化不显著、2″沉降明显,1″径变化较小且最稳定.样品存放后外观与短期扫描结果一致.[结论]制备工艺对水乳剂稳定性影响显著,当溶剂用量27%时,采取将乳化剂加入油相中混匀后再逐渐加人水相中剪切为制备该制剂的最佳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