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采用热台显微镜(HSM)和压力-体积-温度(PVT)相结合的方法原位研究了钛在恒定温度及升温过程中的氘致裂纹(DIC)现象。结果表明:在550℃恒温吸氘(D2)过程中,钛片表面只出现很少的裂纹;而在由室温升温至550℃吸氘过程中钛表面出现了由边缘向中心部分扩展的环状裂纹。钛在升温过程中的形貌变化特征与\"边缘进攻\"模型符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显示,由钛氧化物、碳化物和氮化物组成的钛表面钝化层在环状裂纹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3.
纳米SiC陶瓷的超高压烧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纳米SiC为原料,用两面项压机在不同工艺条件下(1 000~1 300℃,4.0~4.5 GPa,15~35 min)实现了40(质量分数,下同)Al2O3烧结助剂添加的SiC陶瓷体的烧结.研究了烧结工艺对SiC陶瓷性能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显微硬度测试仪等对SiC高压烧结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l2O3是有效的低温烧结助剂,在超高压工艺下添加4%Al2O3即可实现SiC陶瓷全致密化烧结;烧结体晶粒长大得到抑制,维持在纳米级,晶格常数收缩了约0.45%;烧结体显微硬度和密度随烧结温度、烧结压力的升高或保温时间的延长而提高. 相似文献
24.
采用熔融淬冷法制备了不同浓度Ce3+离子掺杂的20Li2O-5MgO-20Al2O3-55SiO2玻璃闪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技术、密度检测等方法研究了玻璃的微观结构随Ce3+离子掺杂浓度的变化规律, 采用荧光分光技术检测了玻璃的紫外光致激发光谱(PLE)、发射光谱(PE)。研究结果表明: 在不对称的晶体场作用下, Ce3+离子5d能级被劈裂为5个组分; 随着玻璃基质内Ce3+离子掺杂浓度增大, 玻璃的非晶化程度加深; 5d能级的劈裂宽度随之增大, 由此导致激发带向低能量端展宽、发射光谱明显红移; Ce3+离子的荧光发射强度随Ce3+离子掺杂浓度先升高、后降低, 浓度猝灭过程成为其荧光发射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5.
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更新和考核方式的变革等新型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实施,旨在实现从以“单边”课堂讲解为中心,教师主动而学生被动的教学模式,向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注重教学互动性模式的转变,从而有效地发挥政治理论教学应有的时代感召力和教育导向性。 相似文献
26.
27.
服装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引发了服装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必将催化服装教育观念的更新,进而推动服装教学改革与创新。文章分析传统服装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人才规格,论述服装专业教学亟需树立的新观念,探析服装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8.
采用化学蚀刻法测定了氚在不锈钢材料中的纵向分布.结果表明,此法能较好地定量评估氚在不锈钢材料中的分布情况;在长期充氚不锈钢样品中,分布在晶格中的氚量以室温时的溶解度为限,其余的则以气态氚的形式被附近的陷阱捕获,气态氚含量比晶格中的固溶氚大许多倍. 相似文献
29.
30.
以AgCu28合金作为过渡层材料,采用热等静压(HIP)方法进行Be/CLAM钢(中国低活化马氏体钢)的扩散连接。利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及剪切试验分析了接头的扩散层显微组织、元素分布和力学性能。研究表明:采用AgCu28合金作为过渡层材料,在900℃,160MPa,2h条件下能够实现Be/CLAM钢的扩散连接;AgCu28合金过渡层材料能有效地减少铍、CLAM钢母材间的元素互扩散,防止了Be-Fe等脆性金属间化合物的大量生成。接头质量较好,剪切强度达180MP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