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镂于金石”是中国古代的文字载体形式之一。它是将各种体式的汉字雕刻在各种材料之上,以起到记录事件,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的作用。有些书籍史学者,分别称其为“甲骨书”、“青铜书”或“石头书”。中国古代丰富多采的文字雕刻技艺,与印刷术的发明有着密切的关系。经过长期传承演进而娴热的文字雕刻技艺,为印刷雕版创造了条件;一些雕刻文字的字体也为雕版所采用;特别是从石刻文字上,通过拓印而取得文字复制件的技法,对雕版印刷的发明有一定借鉴作用。下面以历史顺序,介绍几种雕刻文字,从中也可看出汉字起源及字体演变的过程。1.刻在陶器上的… 相似文献
12.
13.
<正> 应德国谷登堡博物馆馆长汉内布特—本茨博士的邀请,我与魏志刚教授于1998年7月29日~8月5日访问了德国,有机会详细参观了这家著名的印刷专业博物馆,开阔了眼界,学习到不少他们在博物馆管理和陈设布展方面的经验,这对于建成不久的中国印刷博物馆来说,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国和女真族建立的金国,与两宋处于同一时代,其印刷水平与两宋不相上下,印刷字体也有着相同之处。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疆土统一,印刷业仍沿着两宋的制度,印刷字体也崇尚名家书体。 相似文献
15.
<正> 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印刷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就印刷字体而言,逐渐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50年代初期,合并组建了北京和上海字模厂,建立了印刷字体设计单位,对过去的各种字体进行筛选,淘汰一些相对较差的字体,每种体形中选一二种较好的字体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正> 改革开放二十年以来,我国的印刷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技术工艺方面,变化最大的要算是胶印印书工艺了。我国的书刊报纸的印刷,近百年来,一直延用着铅活字排版、凸版印刷的工艺。 为了改变我国书刊印刷的这种落后局面,印刷界的有识之士探索过用新的工艺方法来取代老的工艺方法。70年代初期和中期,北京、上海、沈阳的几家书刊印刷厂,开始试用胶印印书印期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们的实践证明,用照排胶印印书刊来替代铅排凸印印书,是改变我国书刊印刷技术落后的行之有效的技术工艺。在当时,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发展这一工艺的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17.
秦以前,汉字书体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和小篆的演变过程。而且都沿着从笔画的随意性逐渐走向定型,从笔画的繁杂逐渐向简化发展。秦以前的文字载体,除了甲骨、青铜器和石料外,还有“书于竹帛”的记载,只是这些载体文字,都被历史湮没了。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竹帛文字是战国后期至西汉初期的字体。战国后期简牍字体,即有篆书的遗风,又兼有隶书的笔意,证明在战国后期,隶书已有萌芽(图1)。而西汉初期帛书上的字体,已完全是隶书了(图2)。从篆书过渡到隶书,是汉字书体的飞跃,是汉字从古体到今体的转折。以后又经历了从隶书向楷书的转变,使汉字书体走向更… 相似文献
18.
19.
<正> 三、从文献记载看印刷术的发明 在谈到古代文献时,在中国古代史上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对工艺技术的记载往往被忽视。后来出土的很多实物,证明了当时有很高的技术水平,但历史文献上反而找不到记载。例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印花纱,后又在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印花铜版,都证明当时已有很高的印花技术。但在历史文献上,却找不到任何记载。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也是如此,同样还未找到 相似文献
20.
<正> 1998年我们去德国访问期间,参观了谷登堡博物馆(见《印刷杂志》1998年第11期),又有机会参观了另一家印刷设备博物馆(Hausfu rIndustriekultur),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专门收藏和展示印刷机械与各种印刷设备的博物馆,其规模之大,藏品之丰富,在世界上可能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