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6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0篇
轻工业   76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71.
中碳链甘三酯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樟树籽仁油为原料,通过正交实验法研究了用醇解法合成和纯化中碳链甘三酯的生产工艺,得到了中碳链甘三酯生产工艺的最佳条件及产品的物性参数.结果表明,该法工艺简单、能耗小、副产物易于分离且环境污染小.通过对所得产品的物化参数与国外中碳链甘三酯产品标准对比,表明用醇解法合成和纯化中碳链甘三酯的生产工艺是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72.
超声强化超临界流体萃取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实验和理论上对超声强化超临界流体萃取的机理进行了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内插式超声强化超临界流体萃取装置,运用数码显微成像系统和透射电镜观察了有、无超声作用下超临界流体萃取中空化测试材料和海藻细胞微观结构的前后变化,分析了超声对超临界流体萃取海藻中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传质和萃取率的影响,并根据声化学原理对超临界流体中附加超声场时能否产生空化现象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发现超声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的空化材料和海藻细胞壁不产生破坏作用,不会产生声空化效应,但提高了海藻中EPA和DHA的萃取传质效果。其实验结果与理论推导相一致。结果表明:超声强化超临界流体萃取的机理不是源于超声空化,而是超声在微环境内产生的机械波动效应和热效应。  相似文献   
73.
为了提高姜黄素(Cur)的稳定性、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实验利用茶油乳液对Cur进行包埋,并对乳液的粒径、流变特性及贮藏稳定性进行系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吐温80:无水乙醇=2:1、茶油:表面活性剂=1:4时,负载Cur(0.1wt%、0.13wt%、0.17wt%)的茶油乳液最稳定,平均粒度分别为(504.5±12.1)、(548.3±30.8)nm和(554.6±29.2)nm,PDI分别为0.169±0.02、0.127±0.03和0.037±0.01,增加乳液中Cur的负载量可显著提高乳液自由基清除率及抗氧化能力;流变学分析表明,姜黄素茶油乳液具有明显的剪切稀化现象,并随着Cur浓度的提高呈现更高的流动性;不同贮藏条件下茶油乳液包载Cur的保留率均高于游离Cur的保留率,表明该乳液可以保护和提高Cur的热稳定性。因此,茶油乳液能够提高Cur的稳定性,同时Cur的负载可改善茶油乳液的功能和加工特性,由此可见,包埋Cur的茶油乳液具有广泛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74.
在超临界CO2萃取中,由于萃取釜中固体物料的堆积和植物致密的外层细胞壁结构,导致其萃取效率的下降.传统的超临界CO2萃取方式通常是采用动态循环萃取(DCE),虽然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萃取,能够保证较高的萃取产率,但萃取时间长,能耗高.论文根据超临界CO2萃取工艺的特点,在通常动态循环萃取前引入一个预膨胀工艺,考察了这两种萃取方式对樟树籽仁油萃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预膨胀-动态循环萃取法(PE-DCE)与单一动态循环萃取法相比,在相同的萃取率下,PE-DCE法可缩短萃取时间一半以上;在相同的萃取时间下,PE-DCE法所得油的产率是DCE法的1.19倍;在相同的原料粒径下,PE-DCE法所得油的产率是DCE法的1.58倍以上.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酸热法制备小麦抗性糊精的理化特征及消化特性。方法 以小麦淀粉为原料,采用酸热法制备小麦抗性糊精,对其表面结构、红外光谱、结晶性、流变学和热力学特性进行表征,并对其体外消化特性进行探讨。结果 酸热处理有效地促进小麦淀粉的糊精化,淀粉晶体结构发生改变,淀粉颗粒形貌由规则、光滑的扁椭球形转变为不规则致密块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小麦抗性糊精与淀粉糖苷键类型分布有所不同。小麦抗性糊精比天然小麦淀粉具有更高的起始温度(100.77℃±0.69℃)、峰值温度(111.86℃±0.11℃)、终止温度(124.77℃±0.49℃)和焓值(8.69℃±0.33℃)。小麦抗性糊精溶液(10%, m:V)流变学特性呈现典型的牛顿流体特征,具有较好的抗剪切性。体外消化分析结果显示,所制备小麦抗性糊精抗消化性成分含量高达98.37%。结论 酸热法制备的小麦抗性糊精具有良好的热转变特性、流变学稳定性和抗消化性。  相似文献   
76.
植物甾醇属于三萜烯家族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尤其在谷物和油料作物的种子中含量最为丰富。近年来,植物甾醇生理活性功能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相关成果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本文对植物甾醇在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抗高血脂症、预防心血管疾病、抗癌、抗炎和免疫调节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了深入总结和分析,并对其安全剂量及可能存在的副作用作深入探讨,以期为植物甾醇在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等领域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77.
为提高水酶法萃取牡丹籽油的出油率及油脂品质,利用高温碱煮结合蒸汽爆破对脱壳牡丹籽进行预处理,并对碱煮和蒸汽爆破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将脱壳牡丹籽按1∶5 (g/mL)的料液比与0.05mol/L碳酸氢钠溶液混合均匀后,在105℃蒸煮40min,然后再对其进行蒸汽爆破(0.3MPa保持30s)处理,可显著提高淀粉酶和糖化酶的酶解效果,更有利于油脂释放,出油率可达82.07%,且营养和品质俱佳,符合中国粮食行业标准牡丹籽油(LS/T 3242—2014)一级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78.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安全与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 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平稳运行。高效的检测技术方法, 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PLC-MS/MS), 以其高效、快速、灵敏、高选择性和高通量等优点, 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该技术与QuEChERS、液-液微萃取、分散固相萃取、免疫亲和柱净化、碳纳米管纯化及柱前衍生化等多种样品制备技术的结合, 使其在食品样品复杂基质中痕量成分检测中发挥出独特的技术优势。本文综述了UPLC-MS/MS在食品农药兽药残留检测、食品生物毒素检测、食品加工危害物检测和食品过敏原检测等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应用和进展, 并对其未来应用潜力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以期为UPLC-MS/MS技术方法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更好地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9.
白酒基酒中己酸、乙酸的近红外快速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白酒基酒中的己酸、乙酸的快速检测方法,通过分析白酒基酒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图,对光谱数据进行不同处理。结果表明:白酒基酒中己酸、乙酸对近红外有特异吸收,最佳预处理方法与最优波段分别为:一阶导数+减去一条直线、一阶导数+矢量归一化预处理光谱;谱区选择6 101.7~5 446 cm-1和11 998.9~7 501.7 cm-1,6 101.7~5 449.8 cm-1和11 998.9~7 497.9 cm-1。利用偏最小二乘法与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相结合,采用内部交叉验证法建立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优化,己酸、乙酸校正集样品的化学值与近红外的预测值的决定系数分别为99.73%、97.00%;内部交叉验证均方根差分别为0.90、0.63 mg/100 mL;进一步对己酸、乙酸模型进行验证和评价,己酸和乙酸模型验证集的决定系数分别为99.47%、95.63%,预测标准偏差分别为1.00、1.73 mg/100 mL。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效果很好,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良好的稳定性,能满足白酒生产中己酸和乙酸的快速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80.
菊糖的研究现状与开发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菊糖是由D-果糖经β(1→2)键连接而成的低聚糖,末端带有一个葡萄糖残基,聚合度(DP)为260,平均DP在1012,它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尤其在菊芋和菊苣中含量丰富.菊糖作为一种天然的功能性多糖,一方面具有改善肠道微环境、调控血脂和血糖水平、预防肥胖症、促进矿物质吸收和维生素合成等突出生理功能,另一方面又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能形成脂肪似的凝胶等优良的食品加工性质.文章综述了菊糖的理化性质、提取方法、生理功能和应用现状,并指出目前我国菊糖研究基础薄弱,深加工技术落后,提出应加强我国菊芋优良品种的基因改良、高产菊糖酶菌株的选育和实行公司加农户的生产运营模式等措施;最后针对我国丰富的菊芋资源现状,展望了利用菊芋生产菊糖的诱人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