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金属工艺   32篇
机械仪表   62篇
矿业工程   1篇
轻工业   6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8篇
冶金工业   59篇
自动化技术   1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该文详细介绍了用Borland C++的OWL类库开发具有Borland风格程序的方法与技巧,以及BWCC的机制与开发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92.
实验中发现CSP轧机鼓形齿联轴器齿面具有"工"字形磨损区域,这与齿轮啮合传动的磨损区域在节圆处正好相反,通过啮合点空间解析模型和有限元仿真研究了这一现象,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齿根和齿顶出现接触应力极值区域,极值区域在联轴器转动过程中沿齿宽方向往复运动,形成齿面上的非均匀性磨损。设计和制造是齿根和齿顶的修形,使用过程中保证良好的润滑等方法可减小齿面的接触应力和磨损。  相似文献   
193.
针对智能汽车在高速过弯工况下,轨迹跟踪误差大、横向稳定性无法保障的问题,提出一种可拓博弈轨迹跟踪协调控制方法,通过可拓划区域切换控制和博弈协调相结合,突破单一控制策略的工况适应性和多策略切换的抖动问题。所提方法基于分层控制体系,将轨迹跟踪控制分解为上层测度模式识别层和下层博弈协调层。上层基于可拓理论,提出并联可拓测度模式识别策略,将车-路系统实时状态映射至对应的可拓控制架构中经典域、可拓域和非域三种测度模式。下层针对不同测度模式对应设计三种控制策略,根据上层测度模式识别结果进行实时策略切换,引入博弈协调方法对并联可拓权重进行协调控制,有效避免了模式切换带来的抖动问题。通过Simulink/Carsim建立联合仿真模型,在双移线和“8字”形时变曲率高速工况开展算法对比验证,所提方法相较于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integral-derivative,PID)控制方法,平均跟踪误差精度提升45.08%,尤其在大曲率突变的恶劣工况下,车辆稳定性提升44%。最后利用智能汽车试验平台进行了对比验证,对设计智能汽车高速轨迹跟踪控制策略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4.
对一种基于铁基非晶态合金压磁效应的非接触动态扭矩传感器进行研究。介绍传感器的结构和原理,推导出传感器的输出方程。通过动态扭矩测量试验,分析传感器探头与轴表面的间隙及转速对测试精度和灵敏度的影响,得出传感器输出电压随间隙的变化曲线U0-δ和最佳间隙范围以及三种转速时传感器的动态输出曲线。试验显示,当间隙为0.5 mm时,传感器最大重复性误差为1.71%,最大非线性误差为2.48%,灵敏度为1.385 2 mV/(N.m)。设计的传感器是可行的,尤其适合于一些需要固定非接触监测扭矩的重载低速传动轴。  相似文献   
195.
建立了轧辊辊环卧式离心铸造钢液流动和传热的二维耦合模型,采用大型CFD软件FLUENT求解得到重力和离心力场下的流场、温度场分布和钢液偏心情况,并讨论了钢水流动对凝固过程的影响,分析结果对离心铸造的工艺设计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6.
通过有限元软件MSC.MARC对铜管斜辊矫直过程的模拟,研究了不同压弯量对矫直过程中的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最大矫直力差和轴向应力都随压弯量的增大呈线性增大关系,加大压弯量虽然能增加塑性变形量,但同时也会增加残余应力,影响矫直精度.  相似文献   
197.
Coolplus纤维加工工艺及其产品性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详细分析了Coolplus纤维的结构特点,并与其他纤维进行了性能对比,介绍了Coolplus纤维与Tencel A 100纤维混纺纱的纺纱工艺技术要点及减少混纺纱毛羽的技术措施,并对Coolplus纤维与棉交织织物的织部工艺进行了探讨。通过测试分析Coolplus纤维混纺针织品的吸湿排湿性能,认为该系列产品的吸湿排汗性能指标基本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