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84篇 |
免费 | 304篇 |
国内免费 | 192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87篇 |
综合类 | 318篇 |
化学工业 | 605篇 |
金属工艺 | 225篇 |
机械仪表 | 356篇 |
建筑科学 | 522篇 |
矿业工程 | 293篇 |
能源动力 | 127篇 |
轻工业 | 514篇 |
水利工程 | 154篇 |
石油天然气 | 163篇 |
武器工业 | 94篇 |
无线电 | 33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35篇 |
冶金工业 | 134篇 |
原子能技术 | 42篇 |
自动化技术 | 57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2篇 |
2023年 | 199篇 |
2022年 | 188篇 |
2021年 | 247篇 |
2020年 | 182篇 |
2019年 | 189篇 |
2018年 | 225篇 |
2017年 | 118篇 |
2016年 | 137篇 |
2015年 | 163篇 |
2014年 | 307篇 |
2013年 | 220篇 |
2012年 | 236篇 |
2011年 | 243篇 |
2010年 | 222篇 |
2009年 | 178篇 |
2008年 | 166篇 |
2007年 | 180篇 |
2006年 | 163篇 |
2005年 | 179篇 |
2004年 | 156篇 |
2003年 | 134篇 |
2002年 | 102篇 |
2001年 | 115篇 |
2000年 | 96篇 |
1999年 | 60篇 |
1998年 | 66篇 |
1997年 | 73篇 |
1996年 | 51篇 |
1995年 | 57篇 |
1994年 | 53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40篇 |
1989年 | 34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19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6篇 |
1977年 | 4篇 |
1974年 | 4篇 |
195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952.
953.
传统的形状及位置表示模型通常是建立在低层次的无应用意义的几何拓扑元素之上,因而无法很好地支持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向实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本文提出了一种非数值化的基于约束的产品形位描述模型,并对该模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该模型符合设计人员实际设计思维与过程,同时也支持高层次产品设计信息以及产品的设计过程信息,因而为传统CAD系统向新一代实用化智能化CAD系统过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产品形位表示模型。 相似文献
954.
955.
956.
1.中国铝合金建筑型材标准体系及采标状况1.1产品标准1.1.1当前的产品标准以GB/T5237.1-5237.5-2000为主,其适用范围及采标情况如表1: 相似文献
957.
在含有甲苯添加剂的酸性三氯化铝—苄基三乙基氯化铵(AlCl_3-TEBAC)离子液体中进行铝的电沉积。考察甲苯加入量对离子液体电导率的影响,研究金属铝在离子液体中的电沉积行为,并用直流和脉冲电源进行铝电沉积。结果表明,离子液体电导率随甲苯摩尔分数x的增加而升高,但在x大于7.5%后,电导率趋于稳定;铝沉积反应为扩散控制的准可逆过程,在玻碳电极上的沉积是三维瞬时形核过程;电沉积得到的铝镀层为银灰色,而且脉冲电沉积得到的镀层要优于直流电沉积。 相似文献
958.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表面活性剂,通过水热过程制备出了钒酸铜纳米棒。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钒酸铜纳米棒由单斜Cu5V2O10晶相构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表明纳米棒的直径和长度分别为50~300nm和3μm。PVP浓度、水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于钒酸铜纳米棒的形成及尺寸具有重要作用,采用PVP辅助的水热核化与晶体生长过程解释了钒酸铜纳米棒的形成与生长。采用龙胆紫(GV)评估了太阳光照射下钒酸铜纳米棒的光催化活性。随着光照时间、钒酸铜纳米棒含量的增加,GV溶液的浓度明显降低。采用10mg钒酸铜纳米棒作为光催化剂,在太阳光照射4h后,龙胆紫溶液可以完全脱色降解。在太阳光照射下,钒酸铜纳米棒对于龙胆紫具有良好的光催化降解活性。 相似文献
959.
以HT9钢为研究对象,进行了700和800℃不同应力水平下的拉伸蠕变试验,利用幂律关系拟合出应力指数n,利用M-G关系和修正M-G关系对蠕变数据进行拟合,并使用SEM、TEM和XRD观察了蠕变断裂后断口的微观组织以及研究其蠕变机理及损伤机制。结果表明,双对数坐标下,HT9钢的最小蠕变速率和蠕变断裂时间均与应力呈线性关系,满足M-G关系和修正M-G关系。应力指数n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蠕变过程中位错按照Orowan机制绕过第二相。断口具有明显的韧窝结构,部分出现第二相粒子粗化现象。HT9钢800℃蠕变过程中氧化现象比较明显,高温蠕变析出相主要是M23C6型化合物,且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析出相大小差别显著。HT9钢的损伤机制有外截面积损失、材料微观组织劣化、环境损伤等,也可能存在内截面积损失。 相似文献
960.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以及疲劳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国产2E12-T3和进口2524-T3合金薄板微观组织和疲劳裂纹扩展性能.结果表明,国产2E12-T3与进口2524-T3合金化学成分相近,在显微组织方面,2E12-T3合金晶粒相对于进口2524-T3合金的纤维状晶粒组织明显细小、均匀,发生了更大程度的再结晶,两者基体内均分布有少量粗大Al2CuMg相和富Fe相,2E12-T3晶内存在略多的中等尺寸Al20Cu2Mn3棒状粒子;在力学性能方面,国产2E12-T3合金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疲劳裂纹扩展速率都明显高于进口2524-T3铝合金,疲劳断口皆呈典型3个区域,裂纹萌生区,前者较平坦而后者相对粗糙,裂纹扩展区皆有明显的疲劳辉纹,辉纹间距分别为0.65和0.35 μ,瞬断区,后者具有数量更多、尺寸更小的韧窝.着眼于材料的组织特征,导致2E12-T3和2524-T3铝合金力学性能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两者的晶粒组织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