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7篇
金属工艺   6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7篇
矿业工程   3篇
轻工业   144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冶金工业   1篇
原子能技术   5篇
自动化技术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固态发酵豆粕生产大豆异黄酮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能分泌β-葡萄糖苷酶的少孢根霉RT-3作为菌种对豆粕进行发酵生产大豆异黄酮甙元。少孢根霉RT-3最大生物量的液态深层发酵工艺:接种1.5g少孢根霉于pH值4.5的黄豆芽培养液100mL,含麦芽糖3g、1%硫酸铵和0.4%尿素,37℃振荡培养24h。固态发酵豆粕生产大豆异黄酮甙元最适工艺:灭菌豆粕在室温加50%灭菌水拌匀,加适量麸皮作碳源,再拌匀;用乳酸酸化发酵基质,再补水25%,混合均质,接种少孢根霉RT-3,于37℃发酵36h。  相似文献   
72.
小麦陈化度鉴别方法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课题采用四氮唑盐染色法、愈创木酚反应法、发芽率(势)法、红外光谱分析法以及《粮油储存品质判定规则》有关项目等,对6个年份小麦样品的陈化度进行了测定和对照分析。结果表明:四氮唑盐染色法具有显色明显、操作简单、快速、无需昂贵仪器、能定量表述小麦陈化度等优点,可应用于小麦购、销、储存中陈化度的鉴别。  相似文献   
73.
小麦主要质量指标与面条品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46份江苏主产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小麦主要质量指标与面条品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面条的表观品质显著地受到小麦蛋白质和淀粉的综合影响;影响小麦面条加工适宜性的主要因子为面筋含量、面筋指数、沉降值及膨胀势;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面筋指数、沉降值以及膨胀势与面条总分间的二次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 9、0.601 1、0.702 9、0.593 5、0.625 5。通过试验得出适合于制作面条的小麦应满足以下质量指标:蛋白质含量11%~15%、小麦粉湿面筋含量28%~38%、面筋指数大于80%、沉降值大于47 m l、膨胀势大于12.5%。  相似文献   
74.
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测定β-葡聚糖含量,对其测定条件、准确度、重复性和回收率等进行研究,并采用该方法对麦类β-葡聚糖含量进行测定,研究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准确性高、重复性好、简单易行等优点,可用于麦类中β-葡聚糖含量的测定。采用该方法对麦类中β-葡聚糖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不同品种小麦、燕麦、荞麦β-葡聚糖含量分别为0.42%~0.61%,2.16%~3.43%,1.17%~1.79%。该研究还表明,麦类中β-葡聚糖的含量及相对分子质量的分布随品种、产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75.
菜籽分离蛋白分子质量分布及酶解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脱脂"双低"油菜籽为原料,利用碱溶解酸沉淀法提取菜籽分离蛋白;用SDS-PAGE凝胶电泳研究菜籽蛋白的分子质量的组成;以水解度和氮回收率为考察指标,用响应面分析法拟合了Alcalase 2.4L酶解菜籽蛋白成菜籽肽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优化了酶解菜籽分离蛋白的工艺参数。SDS-PAGE凝胶电泳研究表明利用碱溶解酸沉淀提取的菜籽分离蛋白主要是2S清蛋白。响应面分析法研究的试验结果表明,酶的使用量、pH、酶解温度、酶的使用量与pH的交互作用对Alcalase 2.4L酶解菜籽蛋白的水解度和氮回收率的影响均显著(P0.05)。通过求解菜籽肽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的逆矩阵方程,可得Alcalase 2.4L水解菜籽分离蛋白的最佳条件为:酶的使用量0.05 Au/g,pH 9.0,酶解温度54℃;在此酶解条件下,菜籽分离蛋白浓度为5%时,水解5 h,所得的水解度和氮回收率分别为35.12%及52.96%。  相似文献   
76.
水媒法提取大豆异黄酮的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水为主要溶媒,提取脱脂大豆粉中的大豆异黄酮。采用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Methodology,RSM)对影响大豆异黄酮提取的内在关键因素pH,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的最佳水平范围做了研究与探讨,通过对二次多项回归方程求解得知,在自变量分别为pH 8.74,提取时间2 h,提取温度70℃时,脱脂大豆粉中异黄酮提取率可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77.
利用Keggin结构的12-硅钨酸作为模板,采用水浴法还原硝酸钯制备了纳米钯.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制备的钯纳米颗粒的形貌、粒径大小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滴涂法将Pd纳米颗粒修饰到Au电极表面,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纳米Pd对肼的电催化性质.结果显示,制备的纳米钯为3~4 nm的类球形颗粒,为面心立方结构.纳米Pd修饰电极对肼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氧化作用.在pH=6时,氧化峰电流(lpa)与肼的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78.
顶空-气质联用分析一级菜籽油储藏期间挥发性成分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采用顶空-气质联用技术分析一级菜籽油及其储藏期间的挥发性成分变化。结果表明,一级菜籽油主要的挥发性成分有:醛类、烷烃类、醇类、酮类、有机酸类、酯类以及杂环类等,经2个月储藏后,醛类、醇类、杂环类挥发性物质增加,烷烃类、酯类挥发性物质减少,含量变化较为明显的挥发性物质是:丙烯醛、己醛、庚醛、壬醛、(E)2,4-庚二烯醛、二丁基羟基甲苯、庚醇。  相似文献   
79.
大豆油食用期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过氧化值、酸值和p-茴香胺值为评价指标,模拟大豆油家庭食用条件,研究充氮气、添加抗氧化剂(TBHQ)的大豆油(2.5L/桶)在3个月(6、7、8月)食用期内的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3个月的食用期内,2种处理方式下大豆油的过氧化值、酸值和p-茴香胺值均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其中,过氧化值分别在第70、50 d达到质量安全值5.0 mmol/kg,酸值均小于质量安全值0.2 mg KOH/g,p-茴香胺值变化不大.与添加抗氧化剂相比,氮气储藏同样提高了大豆油的稳定性,氮气储藏可以成为大豆油的一种绿色储藏方法.  相似文献   
80.
袁建  范哲  王艳  何荣  鞠兴荣 《食品科学》2014,35(17):27-31
以小麦麸皮为原料,通过化学分析法和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探讨提取时间、pH值和温度对阿拉伯木聚糖提取得率及其产品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提取时间的延长、pH值和温度的升高,阿拉伯木聚糖的得率显著提高。延长提取时间(5 h),可以提高产品中低相对分子质量阿拉伯木聚糖的含量;提高反应的pH值(13.0)和温度(90 ℃)则可以获得富含多种高相对分子质量阿拉伯木聚糖的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