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24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1篇
轻工业   175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用TNC试剂对魔芋葡甘聚糖进行干法改性。反应最佳条件为:TNC:魔芋精粉(W/W)=0.60:10.0;反应温度40-50℃;反应时间3h;pH为4.5。与未改性的相比,其成膜性,稳定性均有明显改善,粘度提高了1-2倍。且有相当的抑菌效果。改性魔芋葡甘聚糖用红外,紫外光谱进行结构分析和保鲜涂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干法改性的魔芋葡甘聚糖的保鲜性能优于湿法改性和未改性的,且苹果优于柑桔。它可作为保鲜剂  相似文献   
102.
黑米中微量营养元素Fe,Zn,Cu和黑米色素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黑米中微量元素Fe、Zn、Cu的含量与分布,及光、温度和几种常见金属离子对黑米色素稳定性的影响。原子吸收光谱测定表明,黑米中Fe和Zn的含量分别为38610~(-5)和36010~(-6);主要富集于黑米色素中。Cu的含量均低于1010~(-6)。黑米色素水溶液(pH=3)于温度70~100℃中,随着温度升高和延长加热时间,吸光值明显降低。光照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随时间延长而增大。Fe~(2+)、Fe~(3+)和Sn~(2+)明显的影响色素的稳定性,而Ca~(2+)、Na~+、Cu~(2+)、Zn~(2+)的作用较小,Al~(3+)和Mg~(2+)可提高黑米色素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3.
金黄色葡萄球菌B型肠毒素间接竞争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B型肠毒素免疫Balb/c小鼠,待血清效价达到要求后,腹腔注射骨髓瘤细胞,制备抗金黄色葡萄球菌B型肠毒素抗体,并建立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B型肠毒素的间接竞争ELISA(ciELISA)方法。经方阵滴定确定B型肠毒素的最佳包被浓度为0.31μg/ml,抗B型肠毒素抗体的稀释度为1:1.2×104,羊抗鼠IgG-HRP的稀释度为1:103。本实验建立的B型肠毒素的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最低检测量为1ng/ml,线性检测范围为1~103ng/ml,相关系数R2=0.9951,人工污染样品的平均回收率为94.5%。  相似文献   
104.
段玉清  刘睿  谢笔钧 《食品科学》2004,25(3):169-174
目的:探讨莲房原花青素(LSPC)对酪氨酸酶及其黑色素生物合成的抑制机理。方法:采用酪氨酸酶多巴速率氧化法体外测定药物干预前后酪氨酸酶活性,求出酪氨酸酶抑制率,并作出相应Lineweaver-Burk曲线,推断其抑制类型。结果:莲房原花青素能显著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其半抑制浓度IC50为1.15g/L。并能有效抑制形成黑色素的中间产物L-多巴色素向黑色素转化其半抑制浓度IC50为1.750g/L。结论 莲房原花青素可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且属于酪氨酸酶竞争性抑制剂。  相似文献   
105.
对晋燕八号燕麦避光发芽,并分别提取不同时间段的淀粉,用凝胶渗透色谱,特征黏度法和高效离子交换色谱对提取样品分别进行了分子量分布、特征黏度和链长分布的表征。结果发现,发芽过程中燕麦直链淀粉的含量升高,特征粘度增大,二者存在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聚合度在27~33的链段始终是燕麦淀粉结构中的主体,所占比例超过60%,发芽过程中聚合度小于31的链段比例不断减小,而大于33的链段随发芽进行比例不断升高,这预示着,发芽期间生物自身对淀粉的利用以短链为主。对发芽过程中提取的淀粉与未发芽燕麦淀粉进行了体外消化性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发芽过程降低了燕麦中淀粉的水解指数和血糖指数。燕麦淀粉中间级分对于体外消化指数影响明显,显著正相关系数0.82。  相似文献   
106.
发芽燕麦淀粉的热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发芽是进一步提升谷物种子营养价值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当前谷物研究的新热点。本文以晋燕八号燕麦为原料,通过在16℃浸泡并避光发芽,分别提取不同时间段的燕麦淀粉,用差示扫描量热(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和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两种手段对原燕麦和发芽后燕麦淀粉的热特性进行表征。结果发现,发芽对燕麦中淀粉的起始糊化温度影响不大,在发芽144 h内,平均起始糊化温度为57.44±0.48℃,但发芽72 h以后的燕麦中淀粉糊化温度范围扩大,以发芽72 h为界,前后两段的糊化焓都是逐渐增加的,这可能提示发芽期间淀粉结构存在由无序到有序的交替变化过程;氮气氛围下,淀粉的分解温度在275~363℃之间,此温度区间内淀粉的质量损失为65%~73%;发芽淀粉热分解反应活化能比原燕麦淀粉均有降低,其中原燕麦淀粉的热分解活化能为219.44±14.46 kJ/mol,活化能最小的为发芽144 h的淀粉,其值为157.75±5.58 kJ/mol,各发芽阶段淀粉热分解反应级数均为一级。  相似文献   
107.
以玉米淀粉为实验材料,在催化剂用量、醋酸与醋酸酐体积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4个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试验设计法进行试验设计,获得取代度与各单因素的函数关系,并建立高取代度淀粉醋酸酯合成工艺模型。通过回归方程和响应曲面,得到淀粉醋酸酯最佳合成工艺为催化剂用量0.11mL、醋酸与醋酸酐体积比1:1.39、反应时间1.59h、反应温度87.61℃。验证实验结果显示,在此条件下淀粉醋酸酯取代度为2.95。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淀粉醋酸酯葡萄糖单元上的羟基逐渐发生酯化,而且随着取代度测定值升高,乙酰基含量增大。扫描电镜照片显示,淀粉醋酸酯表面变得更为粗糙,孔隙增多且呈蜂窝状,说明酯化反应不仅发生在淀粉颗粒表面,同时也发生在淀粉颗粒内部。  相似文献   
108.
制备并定性分析荔枝皮原花青素低聚体(LPOPC)。荔枝皮原花青素(LPPC)通过乙醇浸提,AB-8大孔树脂纯化,Toyopearl HW-40S 树脂层析分级处理得到LPOPC,并按聚合度分成了3个组分。通过红外光谱、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等分析表明,LPOPC中主要成分为(-)-表儿茶素,并且含有A型原花青素二聚体和A型原花青素三聚体。通过选择性的级分收集,可以得到纯度较高的原花青素单体、二聚体和三聚体。  相似文献   
109.
吴佳  邓霄  谢笔钧 《中国粮油学报》2011,26(10):40-43,65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不同浓度和存放时间对燕麦β-葡聚糖分子聚集状态的影响。考察了SDS、Tween-20和Tween-80三种表面活性剂对聚集体的分散效果。利用粒度分析仪测定了不同浓度β-葡聚糖在溶液中的聚集体尺寸,并和AFM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聚集体的尺寸随着β-葡聚糖浓度的升高而增大,若将低浓度的β-葡聚糖溶液放置一定时间,其中也可以形成聚集体。表面活性剂SDS能够分散1μg/mL的β-葡聚糖溶液中的聚集体,得到单个β-葡聚糖分子,通过AFM直接观察了单个糖链的形态。粒度分析仪和AFM测定的聚集体尺寸有一定差异,可能与AFM的制样方法有关。  相似文献   
110.
目的:研究燕麦β-葡聚糖的冻融提取方法.方法:采用热水浸提-冻融循环提取燕麦β-葡聚糖,研究内源酶活性、水浸提温度和时间、燕麦β-葡聚糖质量分数和冻融次数等因素对β-葡聚糖得率和纯度的影响规律.采用气相色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等手段对纯化的β-葡聚糖进行结构表征.结果:不灭内源酶活,55℃提取2h,将提取液浓缩至β-葡聚糖质量分数为1%,冻融3次,燕麦β-葡聚糖的得率为1.5%,纯度92%.通过仪器分析的方法证实冻融法提取到的物质是β-葡聚糖.结论:采用冻融法,不必添加任何化学试剂和酶,仅凭借冻融这一物理过程即可得到较高纯度的燕麦β-葡聚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