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化学工业   28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1篇
轻工业   243篇
一般工业技术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以酱香型酒糟为研究对象,利用库德里阿兹威(氏)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和白耙齿菌(Irpex lacteus)分别对酒糟进行固态发酵处理,测定酒糟中的微生物指标、理化指标及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原酒糟相比,白耙齿菌组共检测出细菌、酵母和霉菌三种微生物,其数量分别为2.10×106 CFU/g、7.90×105 CFU/g、3.00×103 CFU/g,毕赤酵母组未检出霉菌,细菌和酵母的数量分别为1.68×107 CFU/g和6.00×106 CFU/g;两组发酵组中各项基础理化指标含量均有所下降,其中白耙齿菌对酒糟品质的改善效果优于毕赤酵母;原酒糟、毕赤酵母组和白耙齿菌组中分别检出54种、44种和37种挥发性成分,且相对含量逐渐减少,原酒糟和毕赤酵母组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是酯类(57.85%,47.25%)和醇类(27.67%,30.92%),而白耙齿菌组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烯类物质(48.76%)。  相似文献   
32.
蓝莓果渣花色苷大孔树脂纯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蓝莓果渣为原料,利用大孔树脂分离纯化蓝莓果渣花色苷。对比了D101和AB-8两种不同极性的大孔树脂静态吸附和解吸效果。结果表明,AB-8型大孔树脂吸附率和解吸率分别为88.5%、64.7%;D101型大孔树脂吸附率和解吸率分别为86.7%、61.2%,AB-8型大孔树脂吸附率和解吸率均优于D101型大孔树脂,故选用AB-8型大孔树脂对蓝莓果渣进行纯化试验。AB-8型大孔树脂最佳吸附和解吸条件为吸附平衡时间4 h,解吸平衡时间4 h,花色苷溶液pH 3.0,解吸液pH 3.0,解吸液乙醇体积分数60%,上样质量浓度1 mg/mL,上样流速1 mL/min,洗脱流速1 mL/min。纯化后蓝莓果渣花色苷色价约为纯化前的3倍,糖和蛋白质等杂质大幅降低,纯度有了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33.
黄水成分变化真实反映固态发酵进展情况,探究便捷、快速的黄水分析方法,同时避免黄水中色素和杂质对色谱柱的影响,有助于实现生产在线监控。本文探究黄水不同预处理方式后的气相检测,结果显示在26种标样范围内不同预处理方法检测到的组分及含量均有差异:顶空处理和直接离心处理可检测到的组分最多,分别为21种和17种,且该两种方式在某些挥发性组分检测方面具有互补性。  相似文献   
34.
不同处理的壳聚糖膜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采用酸处理和碱处理制备了壳聚糖膜,并分析了这两种壳聚糖膜在力学性能上的差异。通过实验得出酸处理膜的拉伸性能、阻油性能方面都明显优于碱处理膜,而碱处理膜则在抗拉强度、撕裂强度、阻湿性能方面占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35.
食源性微生物的生物膜是附着在固体表面上形成的具有空间组织的群落,因其能够附着在食品工业环境中的生物或非生物表面,且对消毒剂和抗菌剂能产生抗药性,通常难以控制,被认为是造成设备损坏、能源成本增加、食物变质和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原因之一,给食品工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研究发现群体感应在生物膜的形成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阻断群体感应系统来控制生物膜的形成。因此,群体感应抑制剂可以作为控制生物膜形成的新策略,在食品工业中对控制生物膜的形成具有巨大潜力。本文综述了生物膜的形成、群体感应系统及其对生物膜的调控作用,介绍了群体感应抑制剂的调控机制及其分类,为通过群体感应抑制剂调控生物被膜的形成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6.
以35℃高温前酵条件下毛霉、根霉复合酿造腐乳及相同条件下毛霉单菌酿造腐乳为研究对象,对后酵成熟过程中主要化学组分、感官评分及蛋白质降解情况进行了测定。并以常温前酵毛霉单菌酿造的腐乳为阳性对照,对后酵9周的两组样品的主要风味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经高温前酵的混菌酿造腐乳的氨基酸态氮、水溶性蛋白及可溶性无盐固形物等化学组分与感官评分一直优于相同条件下单菌酿造腐乳。经高温前酵的混菌酿造腐乳比同条件下单菌酿造腐乳的大分子量蛋白质降解更为迅速彻底。高温前酵混菌酿造腐乳的风味物质为43种,高温前酵单菌酿造腐乳的风味物质为33种,而常温前酵单菌酿造腐乳的风味物质为42种。  相似文献   
37.
以不同酶对腐乳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可以充分的了解腐乳在生产过程中自身成分的变化,同时对酶法制备膏状腐乳的工艺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研究通过腐乳毛坯中蛋白酶、α-淀粉酶和脂肪酶酶活的检测结果的指导,利用多种酶来处理豆腐,在检测豆腐在不同时段各种水解成分变化的基础上,获得了制备膏状腐乳相关作用酶的最佳用量:脂肪酶为0.11%,α-淀粉酶为0.24%,蛋白酶为0.6%。  相似文献   
38.
以葛根为原料,乙醇为溶剂,采用微波辅助提取葛根总黄酮。考察了溶剂体积分数、固液比、提取时间、微波功率以及提取次数对提取液葛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4因素3水平的中心组合试验,通过响应面分析优化确定葛根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在乙醇体积分数56%、固液比1∶25、提取时间31s、微波功率539W、提取次数为2次的条件下总黄酮含量最高,模型预测值可达7.26mg/g,实际验证值为7.32mg/g。  相似文献   
39.
为探究酱香型白酒大曲曲皮和曲心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某酱香型白酒大曲曲皮和曲心两个部位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及菌群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曲皮样品中细菌群落的多样性高于曲心样品,但其物种丰富度低于曲心样品。曲皮和曲心样品中的细菌菌群归属于7个门、13个纲、19个目、29个科和55个属,共有优势细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曲皮样品的特有优势细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共有优势细菌属为枝芽孢杆菌属(Virgibacill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芽孢链菌属(Desmospor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糖多孢菌属(Saccharopolyspora),除Desmospora外,其他优势细菌属在曲皮和曲心中的含量差异较大。曲皮样品的特有优势细菌属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 monas)、片球菌属(Pediococcus);曲心样品的特有优势细菌属为火山渣芽孢杆菌属(Scopulibacill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相似文献   
40.
对浓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和分析。认为微生物多样性是白酒酿造的自然资源,资源特性和生产技术水平是白酒产品质量、香型和风格呈现多样化的原因。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是发酵生产技术根本性创新的理论和方法基础。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发结合进行研究,可以加速发酵生产技术创新进程,并展望了研究模型构建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